張巧麗
摘 要: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要通過解讀語言,讓學生熱愛母語、積累文字;要通過欣賞感悟,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沉淀文化底蘊;要通過開放訓練,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態度。
關鍵詞:中職語文;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審美意識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8-0060-02
語文課程要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文對文化自信視角下中職語文教學的新思考進行探討。
一、中職語文的教學現狀
語文課程是中職學校的基本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載體。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學重心放在語文知識的講解上,并沒有對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更多的滲透,這不利于學生文化自信的產生。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一些語文教師的思想仍然是傳統的教學觀念,沒有把握住時代的方向,也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革新。而且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一些語文教師往往只按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教學,以完成相關的教學目標,卻沒有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擴展。還有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教語言文字,不重視文化精神的傳承,這不利于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知識點的講解,并在此基礎上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教師還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進而使其產生一定的文化自信。
1.解讀語言,讓學生熱愛母語、積累文字
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進而使學生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深入了解的過程中產生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中職語文教材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課文,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這些優質課文的學習,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莫言的《賣白菜》一文有著那個年代鮮明的地方語言特點。教師在對這篇文章進行教學時,要重點關注學生對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詞句的理解,再對其進行具體講解。如“箢篼”“木橛子”“侍弄”“嘟噥”“簍子”“炕席”等詞語充分體現了山東及周邊地方的語言特點,通過對其進行一定的了解,可以使學生更加形象地認識到南北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并且讓學生對山東等地的日用工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文章中出現了“箢篼”這個詞語,其指的是使用竹條等物品來編制的器具。教師可以對這項傳統的手工藝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具有本土特色的工藝品的發展歷程產生一定的認知,認識到我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欣賞感悟,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沉淀文化底蘊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相關內容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進而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一定的自豪感。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并讓學生不斷進行文化知識的積累,進而促進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時,要對文章的文化內涵進行講解,讓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實現對文章的深入理解。例如,《香爐》一文,作者塑造了阿良這一角色,人們可以發現這個外鄉人身上具有當時社會上較為淡薄的同情心,并引發深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文章的“明線”“暗線”,并進行詳細講解,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文中的香爐這個實體很明顯就是文章進程中的明線,而暗線則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道德品質的褒揚。教師通過對這一暗線的講解,可以揭示文章所蘊含的哲理,給學生的內心帶來一定的沖擊,讓學生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并且能將文化傳承所帶來的力量充分展現出來,進而讓學生真正做到敬老奉老,逐步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
3.開放訓練,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態度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地開展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態度。因此,教師在綜合實踐課上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并且營造一種更加開放自由的教育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現。而自由的氛圍,能讓學生的大腦更加活躍,迸發出更多的創新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以古詩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置一個關于古詩推薦的活動主題,讓學生對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進行介紹并與同學進行分享。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依照“主題分類、收集資料、準備好詩、制作詩集、推介好詩、誦讀好詩”的過程來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喜好將他們分為五個小組,分別負責送別詩、戰爭(邊塞)詩、山水田園詩、閨怨詩、詠史詩這五個主題。例如,在送別詩小組,有的學生選擇了推薦李叔同的《送別》一詩,并對詩的寫作背景和其人生經歷進行了一定的講解。李叔同有過留學日本的經歷,并且還受過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的教育,使得其在思想上有著更加務實的傾向。而且由于其受多種文化的影響,他在回國擔任教師時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對美術教育進行了改革,進而誕生了這首著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這句詩充分體現了人們在面對生離死別時的感受。而且在推薦這首詩的時候,學生也可以打破常規,以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并具有創意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如推薦這首詩的時候,學生可以利用歌曲《長亭送別》來對其內容進行一定的講解,這樣就拉近了詩詞與同學們的距離,讓他們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對作者的情感進行品味,深刻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種開放的實踐活動,能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的聯系,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他們產生民族自豪感,進而提升文化自信。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把握住時代的趨勢,重視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在一種積極的態度下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真正擔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進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智慧.文化自信視角下中職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J].現代職業教育,2018(22).
[2]覃容飛.文化自信視角下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新思考[J].職業,2019(01).
[3]沈影紅.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新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15).
[4]廖錫其.文化自信視角下中職語文教學的新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9(28).
[5]宋德志.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體現與要求[J].試題與研究,2018(21).
[6]劉化寧.傳統文化和中職語文教學的融合與實踐芻探[J].成才之路,2019(15).
[7]沈燕.基于“文化意識”視角的中職語文教學研究[J].語文天地,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