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贊民
【摘 要】在當下我們所提倡的實施素質教育中,要求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全面發展。而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者開始對地理美育引起了關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真正將美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卻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就針對美育在高中地理區域教學中的滲透意義及方法進行簡單闡述,希望能夠以此來促進美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美育教育;高中地理;區域教學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師要注重美育價值的開發和利用,同時也要重視美育在這一學科教學當中的滲透,真正體現出美育的育人功能,在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的同時,還完成了教學任務,從而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
一、高中地理區域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意義
美育主要是培養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發現美、體驗美并創造美等各種能力的教育。而對于高中區域地理而言,它的內容蘊含著豐富獨特的美育素材,如:大量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人地和諧之美等。將美育滲透在地理學科中去展開教學,能夠達到“以美啟真、以美促善、以美育美”的綜合性教學效果。借助地理美促進學生收獲地理知識,美化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促使學生形成一個完善的人格和品格,這對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高中地理區域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方法
(一)運用語言感知法
教師通過運用口頭語言描述的方法讓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感知,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內容的最基本的途徑。因此,課堂的教學效果是否能夠讓人滿意,這與地理教師所運用的教學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教師運用優美、有趣的語言去對學生開展課堂的教學,一方面能夠吸引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又能夠在進行地理學科教育的同時滲透美育教育,引導他們去發現地理美,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提升。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識來解釋。例如,我們經常說的“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其實就是由于我國的西北內陸溫帶地區的大陸性氣候所導致的。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科的趣味性和文學魅力,讓地理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具體,讓課堂帶給他們地理知識中美的感受。
(二)借助教具演示法
這個方法需要地理教師能夠借助地理模型等教具或者多媒體等作為輔助工具來展開地理教學的活動,通過向學生展示模型、視頻等具有直觀性特點的材料,從而引導他們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分析來獲取地理知識。例如,在學習《山地的形成》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山地的模型或者利用多媒體呈現一些山景圖畫和山地形成過程的動態視頻等。借助教具來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直觀體驗中去感受到地理中的美,從而提高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審美情趣。
(三)開展實踐活動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去追求美,也是滲透美育的一種有效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們發散思維去創造美的能力。實踐活動課開展可以讓同學們對大自然中的地理現象直接接觸,切身發現并體會地理美,同時還加強了地理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知識的價值意義。例如,可以開展班級野外考查,組織學生夜間識星等實踐性活動,通過大自然中多彩多姿的美去影響學生,從而達到了滲透美育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學生通過直接或者間接地去領會大自然中蘊含的美,還激發了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從而達到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的教學效果。
(四)開展合作討論法
小組討論合作是能夠在地理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重要教學手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發現地理規律,自主尋找學習方法,自主探究解決思路,自主解決地理問題,而需要教師做的便是做好引導性工作并及時解決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知識。在學生課堂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基礎上,讓他們再去討論加深他們對地理美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美化環境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去參與討論,在滲透了美育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審美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將美育教育滲透到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確實能夠讓我們收獲意料之外的教學成效。在地理課堂上,教師要能夠充分發揮美育的育人價值,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高其審美能力,激發情感體驗,最終形成正確的三觀思想。
【參考文獻】
[1]秦宏亮.基于“科教融合”模式 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區域地理教學為例[J].求知導刊,2020(42):14-16.
[2]方媛媛.美育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上海教育,2020(18):74.
[3]葉先進.美育引領的高中地理生本暢態課堂的建構與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3):22-24.
【本文系2020年度合肥市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美育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滲透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HJG 20012)主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