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儀君
摘 ?要:小學生剛剛接觸古文時,往往都因其知識的積累尚淺薄、語言形式太生澀而無法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意思以及深層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在教授古文的過程中更要全面的為學生的學習所考慮,通過情味教學讓學生在日常的古文學習中從學習氛圍、內容理解、任務體會中都能感受到古文的內在涵養從而熱愛上古文的學習與思考。傳承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讓學生原汁原味的感受到文言文在感知文言文魅力的同時,為了能夠得到其中精髓,應該本著情感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段小古文;情味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0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5-0035-02
【Abstract】Whe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irst come into contact with ancient Chinese,they are often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deep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language because of their superficial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raw language. 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cient prose,teachers should consider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re comprehensively. Through the emotional teaching,students can feel the inner culture of ancient prose from the learning atmosphere,content understanding,and task experience in daily ancient prose learning. I love learning and thinking of ancient Chinese.The core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o let students feel the charm of classical Chinese. At the same time,in order to get the essence,we should be in line with the attitude of emotional learn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so a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learning.
【Keywords】High-level ancient prose;Sentiment teaching;Strategy research
1.在“猜古文”中體會古文的意趣
小學生在進行到高段古文的學習階段時,對于古文學習已經有了一些經驗與積累,但是沒有更深入的參透文言文的內涵,這個階段可以在古文教學中進行趣味教學。在針對不同的古文時,要用的方法也要不盡相同,具體可以分為根據注釋學習古文和依照思維邏輯的“猜古文”。
古文理解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以文言文學習必不可少的“注釋理解法”來進行古文的學習理解,當文言文學習中遇到猜不透的內容時,就看一看文下有無注釋,在有注釋的情況下,結合注釋與前文對應,在此過程能理解部分較簡單的古文內容,如遇晦澀難懂之處,再接著“猜古文”。小古文的篇幅一般比較短,而很多教育學者也愿意把小古文這種淺顯易懂的文章作為學生初期進行文言文學習的載體,由于這種文章本身就不是很難,而且文章的篇幅也比較短,淺顯易懂,富有情趣,因此特別適合兒童閱讀。小古文本身可以讓學生毫無負擔的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古文中又有古風古韻、文字雋永,這些雅俗共賞的文章常常成為很多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內容。很多老師表示小古文的內容比較好理解,而且文字本身帶有一定的節奏感,特別適合學生學習,也能夠得到很快的理解。以猜測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得一些形象生動的描寫深入人心。
古文學習的另一方法—“猜古文”。猜不是胡亂猜,不是瞎蒙著猜,而是因循邏輯思維,在學習一篇古文時,根據普通人對于事件發生的邏輯思考、人情世故和反應能力來理解古文所要講的內容,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古文,所以,猜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也是一種新穎好玩的古文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世說新語 言語》這篇小古文時,古文大意為“梁國有楊氏子九歲,很聰明。一日,孔君平找其父,其父不在,就呼喚其子。給小孩兒一個楊梅說,這是你家的果子,小孩兒說,沒聽說過孔雀是夫子家的鳥”。全篇文章短小精悍,但是意思完整明確,邏輯清晰。教師便可以此篇文章為例,進行猜古文的教學。將文章帶領學生通讀后就根據原文引導學生一邊看一邊猜,以此來理解古文意思。在文章的簡單處學生可以根據基礎來進行理解,行至難處教師就可根據猜古文的方法一邊讓學生看原文一邊引導學生根據邏輯進行猜測,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一句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就可引導“小孩不能直接說出父親的友人未經允許采摘自家果子,就用動物來比喻這種行為,那么這句應該怎么翻譯呢”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自然就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這樣一問一答,因循邏輯就能又順利又有趣的進行猜古文了。
2.在讀、誦中感受古文的情趣
古文的學習中有諸多講究,往往需要通過讀、誦來領略其意義與韻味。所謂“讀”顧名思義,就是要在讀正確、讀流利、文熟悉的基礎上再根據古文的韻律進行古文語氣、停頓的練習朗讀,想象自身身處于古代的課堂講學之中,在伴著瑯瑯書聲中與眾學子一起搖頭晃腦,高聲閱讀,在閱讀中慢慢的掌握好古文的奇妙的韻律和節奏。例如,《自相矛盾》的學習中,在跟著教師來閱讀熟悉內容后就應該在對古文整體文字熟悉的情況下去通過一遍又一遍的通讀來去尋找古文的韻律和節奏,試著一步一步的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聲朗讀從而進行適當的停頓和聲調起伏,并讓教師進行糾正輔佐。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因為小古文,而接觸到一些寓言故事和成語故事,選擇耳熟能詳的故事版本,就可以搭建對于故事本身的理解,更大限度的降低故事的理解難度。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與學生相配合,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能夠通過更加自由自在的誦讀,完善對于古文本身的觀感,并且通過細節的閱讀,在閱讀中體會教育情境,通過對于內容的雙向理解把握整體大意,讀起來也就更加具有自信。
所謂“誦”即在“讀”古文要求掌握其韻律和節奏的情況下再根據不同的古文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不同來配備相應的語氣,這樣去“誦”文章既能讓人知道你是否正確的理解了這篇古文的情感走向,又能讓聽的人更直接明了的理解這篇古文所表達出的情緒。例如,在了解學習《伯牙鼓琴》這一古文時,學生們首先古文進行“讀”,在通過一遍又一遍的通讀后掌握了大概的意思,再由教師引領學生一字一句的進行古文內容的翻譯。在學生既熟讀了古文內容又理解了古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再根據所表達的情感投入感情進行朗誦。在《伯牙鼓琴》這篇古文中所表達的感情豐富,起伏較大。在古文前段為伯牙及其友人的對話,所表達的是兩人之間互通情感之意,所誦之情應是輕緩的,愉快的;在古文后段鐘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怒摔古琴,此段情緒應為悲痛與憤懣交織,語氣應是激動而悲傷的。通對設身處地的體驗作者的心情,體現出情味教學的代入性。
3.在“讀演”中體驗古文樂趣
學習古文是一個由淺及深的過程。在最初開始古文學習的時候,教師進行教學的古文比較簡單易懂,對學生對古文的掌握情況和要求也較隨意和寬松,一般要學生掌握大概的語義就可以了。在古文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句話“粗知大意,背下來再說”,這樣一句話看似直白不要求深入理解,但細品之后才能真正領略其意義。在“粗知大意”的心里下去朗讀背誦古文,能夠使小學生在較快的時間內熟悉古文、進而較快的背誦古文。而且學生對節奏和音律有天生的敏感度,在不對其做深入要求的前提下,學生反而能在自己的朗讀中找到古文朗讀的韻律和節奏。在學生反反復復的朗讀后,對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就能很大程度的降低文章的理解難度,此時再講解文章,就能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依照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在最初學習不玩的時候,常常通過演練了解整體性的認知,并不像成年人在最初就已經把認知拆分了,非常細致的內容,因此對于小古文的意義應該逐漸深入的理解,有的個體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難度比較大,那么也需要給學生以更多的時間予以消化。很多教師發現,如果能夠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朗讀古文,那么就可以使學生更樂意去探究國文的含義,了解古文的意蘊,鼓勵學生在小組互助的過程中,以朗讀和演示的形式反復演練,就可以起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這也是目前非常常用的一種教育方法,是在獨特的演練過程中品讀文章的含義,并且讓學生理解的文章特殊特點和教育內容的一種總結,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的延伸,也是倡導現代化教育的特殊方式。教師應該結合實際和學生的實踐情況,把握古文的真實含義,并且讓學生結合生活進行反思,通過細細品讀體驗古人的樂趣,也可以分享自己對于古文的思索,最終達到綜合化的教育效果。
而為了使古文教學更能深入學生的內心,加強其記憶,則可以在反復的閱讀理解古文內容后將其編成故事情景演繹出來,此舉有趣非凡,必然能使古文在學生心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拿《兩小兒辯日》為例,此文孔子游歷期間,見到兩個小孩兒在爭辯太陽到底是在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中午的時候離人遠還是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中午的時候離人近。并各自舉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的故事。學生們在充分理解其意后便可將其編成情景表演的劇本由學生進行演繹,教師應在此過程之中積極鼓勵學生做這種新穎的非常具有主動性的古文學習嘗試,并在一旁做輔助作用。首先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古文的意思,然后幫助學生進行人物分工,深入揣摩人物情緒,一切到位后再由學生扮演的兩個小孩和孔子中進行語氣的教導。將這種讀演的古文學習方式開一個好頭,讓學生能夠在這種表演的學習方式中從而增強古文學習的記憶力和趣味性。這種表演式的古文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角色沉浸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古文的表達,體現出情味教學的趣味性。
4.在問讀小古文體會古文的理趣
在個疑問的學習中,一定會有數不清的疑問與不解,語文教師不應填鴨教學式的向學生直白的暴力的輸入“文言知識”,應該在古文的學習中加以引導,使學生進行自主文言學習和解決疑問的探究與發現,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研究學習。然而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是有限的,而文言文的學習又是晦澀難懂的,所以進行單打獨斗式的自主學習很難出什么成果,所以需要大家團結起來,組成學習小組。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以及對于不同類型古文的偏好自由組成古文興趣學習小組,在教師給出研究的課題后,即可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文言文在教師的引導下有計劃有方向的一步步的進行相關的文言文進行研究賞析。
另外,除了傳統教學中的各種形式上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聽說讀式的輸入學習,學生還應通過自身背寫這一過程進行古文的深刻記憶與深入理解。寫作的形式也具有多樣性。可以先背寫古文,然后再根據背寫出的原文記性翻譯;也可以寫一句原文翻譯一句。還應在背寫過程中將重要的字詞通過注釋的方式標注出來。教師可以在各種背寫方式的穿插使用中檢查學生對于古文的熟悉度與理解力。
在高段小古文情味教學中,教師的責任重大,在這一階段要為學生繼續深入的學習古文建立堅實的文言文基礎,又要生動有趣,有情有味,這要求教師有極深的文學修養與靈活的教學思維。本文在情味教學的理念上,力求學生在古文學習過程中達到有趣的、有意思的進行主動性的學習,通過學生猜,學生讀、誦、唱,學生演,學生問,學生自己寫等方式來盡最大可能的讓學生有情有味的進行古文的學習與積累,為學生以后的古文學習打好地基。
參考文獻
[1]洪小蜜.巧用聯結策略促進深度閱讀——統編教材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探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0(03):38-40
[2]李筍.玩轉小古文——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