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羅宇
【摘 要】本文論述巧用互聯網平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路徑:善于利用互聯網平臺,積極重塑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狀態;巧于利用互聯網平臺,有效促進家庭擔當“督學”角色;樂于利用互聯網平臺,實力營造濃厚校園學習氛圍。
【關鍵詞】互聯網平臺 和諧溝通 學習效率 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2-0087-02
2018年4月,為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其目的在于引發新一輪的教育教學革命。為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一個高效便捷的家校溝通互動“橋梁”,破解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心理困惑,形成“生—家—校”和諧共贏的局面,本文試提出以下三條巧用互聯網平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路徑。
一、善于利用互聯網平臺,重塑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狀態
作為內部動力的學習動機,是激勵學生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們可以依靠互聯網中各類App軟件、小程序等進行合理刺激,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并形成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只有端正了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才能在注意力和感知度大大增強的情況下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常見的App軟件、小程序有“英語口語100”“無限寶”“騰訊會議”“騰訊直播課”“釘釘直播”“希沃直播”“問卷星”“天天酷背”等,在公共突發事件造成學校不能按時開學時,就可以發揮互聯網優勢,拓展延伸教學時空。
不同學科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選擇適合的軟件或小程序進行教學。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英語口語100”的強大功能:快速布置、檢查、批改作業并生成作業報告,隨時監測、了解、督促學生學習情況;使用個性化、鼓勵性的評語,刺激學生對學習的好勝心和自信心;巧用趣味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快樂的游戲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因為軟件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增強了英語吸引力,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明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可以選擇“問卷星”進行單項選擇題訓練,通過生成獨立的二維碼以問卷調查的新穎形式發布練習,并設置正確答案和答題解析、成績等級,學生可以快捷地完成練習,并及時看到成績報告和解題思路。這些“低碳高效”的“試卷”給予了學生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和意外的收獲。畢業班的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軟件進行線上復習指導、互動答疑、考試檢測、作業批改、評閱、分享寫作素材,可以采用文字、圖片加語音與學生充分互動,傳道授業解惑。
另外,希沃直播軟件中的“知識膠囊”,無限寶軟件中的“課堂管理、媒體播放、搶答和隨機抽查”等功能,都改變了傳統面對面的教育教學方式,縮短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拉近了師生之間心靈的距離,學生能夠在積極的學習動機與健康的心理狀態下輕松愉快地學習新知識。
二、巧于利用互聯網平臺,有效促進家庭擔當“督學”角色
好的家教家風和家庭環境對孩子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在人生成長道路上離不開家庭主陣地的教育,家庭和學校、社會有機統一,形成的巨大合力對教育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但目前的教育體制包括思想觀念體系往往忽略家庭對教育的隱形推手作用。新時代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家校共育開辟一條全新的路徑。
一方面,學校可通過網絡平臺以協調員身份介入家庭教育的分歧與矛盾,促成教育共識,減少家庭摩擦,為孩子學習創造寬松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下學習;另一方面,家長利用網絡平臺加強與學校溝通合作,促進自身再次成長與進步,減少借工作忙沒時間等名義,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做甩手掌柜、甩鍋學校的錯誤做法,使其有效地承擔對孩子學習的監督責任。
“班級優化大師”“校訊通”及微信和QQ的班級家長群、家校博客等,堪稱家校共育的完美結合體。家長和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平臺第一時間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情況,互通有無,群力群策解決孩子學習與教育的問題。
以一位實習班主任的做法為例。這位實習班主任一上任就遇到棘手的問題—— 班上的“潛力”生大面積產生厭學情緒,各種面對面談心收效甚微。勢單力薄的她為發動家長參與教育,借助互聯網燒了三把“火”:第一把“火”—— 使用微信社交軟件建立班群,將班級和學校開展的運動會、朗誦和歌詠比賽、晚會表演等活動的精彩成功瞬間制成美篇分享到班群,使家長感受孩子在學校的成功與喜悅,并將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傳達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家長的積極認可中逐漸樹立集體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產生要對班級負責、為班級爭光的愿望并轉化為自覺行動—— 好好學習、不拖后腿、不抹黑班級;第二把“火”—— 鼓動“潛力”生家長申請一個新的QQ賬號,以同齡人身份悄悄打入孩子的朋友圈,融入孩子的“圈層文化”,規避了長輩與晚輩間的隔閡和當面交流的尷尬,利用這種微妙的距離感和“善意的謊言”走進其內心,向其傳播正能量,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端正的學習態度;第三把“火”—— 用QQ私信為班級每名“潛力”生及其家長量身定制節日或生日賀卡。通過“云端”和家長增進情感,交流教育心得,讓家長科學自信地參與督學,當好孩子學習的引路人。半個學期之后,厭學的孩子在悄悄改變,班風學風日益向好。
還有一位八年級的家長通過微信家長群向班主任求救—— 孩子疫情期間沉迷一款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無心向學。班主任第一時間通過班級QQ群與該生視頻通話聊天、談心,對其進行開導,并保持跟蹤回訪。在家校共同努力下,該生擺脫了游戲魔咒,重拾學習熱情。
三、樂于利用互聯網平臺,營造濃厚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就是指學習時的環境氣氛與情調。良好的學習氛圍會對孩子的學習起到渲染、吸引、聯動的共振和拉動作用,讓孩子專注于學習與思考,進而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相對開放、包容、合作、創新的學校制度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家、校、社會教育平臺,探索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與氛圍的新渠道,助推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這些共建共享平臺有學校公眾號、學校建言專屬網絡平臺、家校公共微信群、問卷星調查等。既能讓家長了解學校發展與建設動向,又能鼓勵其參與學校建設,使其與學校的教學理念和做法保持一致。同時因為家長的知識、閱歷、職業、興趣愛好、技能等各有千秋,要通過平臺充分發揮其優勢,彌補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不足,促進學校決策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戰略性,努力形成精準施策、因材施教的良好局面。筆者所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就將此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是學校將校園教學與文化建設剪影發布于公眾號,讓家庭社會了解學校管理動態;二是家庭和社會利用公眾號分享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科學做法和典型案例,或者是自身經驗,或者是學生在家的點滴進步等,渲染了校園學習氛圍。例如,疫情期間有兩位家長在學校公眾號上分享了孩子對最美逆行者的一些感悟和隨想美文,讓眾多師生、家長情感得到了熏陶。由于寫作水平贏得廣泛贊譽,孩子們的創作欲望與靈感也得到進一步激發。又如,某學校校長辦公室收到一封感謝學校公眾號的家長來信。該家長自述,一次,孩子英語測試沒考好,她粗暴地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孩子比較,導致孩子愈發寡言少語,英語成績直線下滑,厚厚的壁壘橫亙在她們之間。在她束手無策時,經老師的推薦她有幸閱讀了該學校公眾號推送的《好父母不吼不叫》《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等親子教育書籍、教育視頻與文章。為此,她由抱怨和嘮叨轉向關心孩子學習生活的困難,引導孩子“和自己比”,欣賞孩子的進步;不再逼孩子上各種補習班,而是讓孩子彈喜歡的古箏、做喜歡的美食……隨著她的改變,孩子的眼睛里也慢慢有了光彩,在和諧溫情的陪伴下,孩子的英語成績終于有了很大的突破。
當然,落實以上做法需要依托學校大力培養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做好校園管理、獎勵、評價機制的配套改革,以及不斷完善校園文化和心理健康建設。只有這樣,才能讓互聯網溝通合作平臺發揮出極致的效果,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服務。
【參考文獻】
[1]溫軼群.學習氛圍對學習能力培養的作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3(21).
[2]劉福娟.淺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3(17).
[3]韓素梅.利用網絡,有效進行家校溝通的途徑[J].文理導航(中旬),2014(2).
【作者簡介】陳 虹(1973—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英語教學和學校管理;羅 宇(1978—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文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