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昌
摘 要:產教融合,守正創新,引導剪紙藝術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形式走進高校,既能讓學生開闊文化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又能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立足高校的教研平臺系統開設課程,立足當下青年的審美需求,結合高科技美學技術創新產品形式,通過“剪紙+動畫”“剪紙+文創”等形式使剪紙藝術煥發生機。高校聯合地方政府和民間藝人共同構建“教、學、研、創、展、銷”一體化的產教融合平臺,擔當歷史使命,助力區域文化振興發展。
關鍵詞:剪紙藝術;產教融合;傳承;創新
剪紙藝術有近2000年的歷史,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視覺上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見,剪紙藝術不僅是我們民族藝術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讓各類域外文化相繼傳入我國,使得我國諸多非遺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有相當一部分非遺文化瀕臨滅亡。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大多依賴于傳承人的口傳身授,由于創作工藝較為復雜,基層環境中人力資源不足、創新創意不夠、審美水平受限、銷售渠道受限等諸多客觀原因,導致其發展艱辛,后繼乏力。產教融合,守正創新,引導剪紙藝術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形式走進高校,既能開闊學生視野,又能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
一、產教融合拓展剪紙藝術的傳承空間
我們可以充分借助高校的學術氛圍,利用高校的教研服務平臺,立足當下青年的審美需求,結合高科技美術形式,創新地傳承古老的剪紙藝術,傳承技藝,創新產品,通過“剪紙+動畫”“剪紙+文創”等形式使其煥發生機。
(一)豐富第二課堂,堅定文化自信
2019年全國兩會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相關提案提出,教育是各級各類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知識傳播創新的主陣地。開發傳統剪紙課程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第二課堂,而且可以以剪紙為載體,讓學生領略剪紙文化這一民間瑰寶,感受民族文化的風采,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教師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全面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將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融入教育細微處,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勇于擔負歷史使命,身體力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在師范類院校增設剪紙藝術的發展簡史與藝術創新、剪紙動畫制作、剪紙藝術的文創設計等選修課程,有助于師范類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創新應用,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守正創新”的時代命題,為傳統文化走進中小學校奠定人才基礎。學校可以進一步跨界整合,打破學科壁壘,整合教師、學生、實驗設備等教學科研資源,規范課程建設,開發校本教材,提升課程質量。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學得有趣、學得開心、學有所獲,從而成長為具有傳統文化涵養和人文藝術精神的新時代大學生。
(二)強化社團建設,構建美麗校園
剪紙藝術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要充分發揮剪紙藝術在構建校園文化、提升民族精神方面的媒介作用,建設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基地。學校可以積極利用櫥窗、墻壁、教室、走廊、宣傳欄等,創作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剪紙藝術作品,舉辦各種展覽交流活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到剪紙作品豐富的內容和濃郁的民俗文化內涵,使學生發現剪紙之美、勞動之美、生活之美,獲得以美感人、以景育人的教育效果。
此外,高校可以把剪紙課程作為素質教育活動的載體,推陳出新,讓課程走出學校,走進家庭、社區、市政廣場等,將剪紙藝術以街頭雕塑、宣傳欄、宣傳畫等公共文化形式,融入文化街區、市政綠地、公交車站、火車站、綠化帶等公共場所的環境營造中。這不僅可以展示第二課堂剪紙教學取得的成果,更可以彰顯教育的實踐性、時效性、可行性,與社會共同構建校園文化、街區文化、城市文化。
(三)規范作坊管理,提升“雙創”能力
一是可以建設剪紙工作坊、剪紙藝術社等實踐創作平臺和學生社團,為有創作興趣的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堅持理論和實踐并重,創作與服務同步的發展理念,以剪紙創作服務校園文化、街區文化建設為目標,積極創造條件,開設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剪紙藝術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興趣,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豐富校園文化建設。
二是以剪紙工作坊為基點,聘請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企業導師,共同組建導師團,共同負責相關課程建設、文創產品研發、活動策劃、藝術服務、文化推廣等,共同創作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剪紙作品。這樣,傳統剪紙能夠以動畫、文創等新的藝術形式煥發生機,展示時代風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可以建立剪紙藝術社,以興趣引導為主,擴大受眾范圍,提升影響力。學校可以定期組織集體授課、專題講座等布置創作選題,組織創作展覽等活動,服務校園及街區文化建設。工作坊承擔社團指導工作,面向學生全天開放,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進行剪紙藝術的創新,同時組織學生社團進行剪紙藝術的推廣和服務工作。此外,要充分利用網絡途徑建立剪紙微信公眾號,指導學生規范運營,上傳優秀的剪紙及文創作品,吸納粉絲,在推廣剪紙藝術的同時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聯合地方人才辦公室等創新創業的職能部門,共同培育創新創業項目,助力學生成長。
二、守正創新振興優秀傳統文化
產教融合,守正創新,高校聯合地方政府和民間藝人共同構建“教、學、研、創、展、銷”一體化的產教融合平臺,擔當歷史使命,助力區域文化振興發展。
(一)督促教學相長,打造文化高地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面貌展示中國形象,彰顯中國魅力。文創產品必然能夠不負使命,傳播中國文化。據統計,我國2017年文化產業總值占全國GDP總值的4.5%,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文創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人才培養,大學生具有當下的審美視角和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如何引導大學生釋放創造力,服務區域戰略發展,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很多地方高校通過產教融合轉型發展,實現其“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的價值,提升學校形象。
傳統剪紙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于人們的勞動生活,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但是由于民間藝人的創意受限和區域市場的經濟基礎問題,這種藝術發展面臨困境。高校師生具有符合時代的審美意識、創新能力,以及豐富的創意和豐厚的文化基礎。將優秀的民間藝人引入校園,組建剪紙藝術非遺大師工作室,促使傳統剪紙和現代設計融合發展,既利于剪紙藝術與時俱進、傳承創新,又利于現代設計方法創新和元素拓展。非遺大師具有深厚的傳統技藝和嫻熟的創作技巧,負責創作方法和技術指導工作;專業教師具有較強的理論素養和超前的創意表現能力,負責剪紙創作的前期策劃、形式創新和剪紙文創產品的研發;學生具有充沛的精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學習能力,可以負責具體的創作執行、文創產品設計與表現等。各類人才分工合作、同頻共振,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和團隊優勢,創作符合時代需求和審美的剪紙佳作。同時,高校要依托區域文化資源開展橫向科學研究,立足大師剪紙工作坊探索以剪紙藝術為核心的文創產業鏈,拓展“文化+”新思維,探索產教融合、守正創新的發展模式,教學相長,打造區域文化產業高地。
(二)推進校地交流,振興區域文化
剪紙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技藝發展至今,足以顯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其傳統藝術形式在中華大地有著普遍的認知和共鳴,其選題內容多是立足優秀傳統文化謳歌勞動者、傳播真善美,充滿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但是剪紙藝術的形式相對單一,隨著高科技影像技術、動畫藝術等時尚作品和藝術形式的不斷涌現,剪紙藝術被逐漸淹沒在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新輝煌”。高校要立足剪紙藝術開展校地合作、產教融合,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擔當歷史使命,助力文化復興。創新開展“剪紙+動漫”“剪紙+文創”“剪紙+景觀設計”等課程,使剪紙藝術走進課堂,拓展剪紙藝術的傳承空間;策劃“剪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剪紙+城市文化建設”“剪紙+背街小巷改造”等活動,創新剪紙藝術的文化使命,宣傳黨的大政方針。高校可以通過動畫、數字媒體等專業課程建設和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制作剪紙動畫片等多媒體影像作品,創新剪紙藝術的傳播形式;立足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建設,增設剪紙文創等課程,研發剪紙藝術的文創作品,創新剪紙藝術的表達形式;聯合地方文化部門(宣傳部、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等)梳理剪紙藝術的創新發展理念和實踐經驗,共同組織開展剪紙藝術進校園、進社區、進村落等活動,展示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傳播美育成果,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
三、共建行業學院助力區域文化產業發展
近年,在校政企共建共享的產教融合策略指導下,校地合作,協同育人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產業學院也日益成熟。相關高校可以立足剪紙工作坊建設,深挖剪紙藝術產業的市場潛力,共建剪紙產業發展研究院(或剪紙文化產業學院);創新研發技術專利,提升創作效能;申報創作選題,承擔區域文化主題創作;基于高校科研和人力資源優勢為剪紙藝術創新發展培育創新動能;聯合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建共享剪紙藝術村、剪紙藝術產業園,吸引全國各地的有剪紙藝術特長的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創業達人進駐園區,形成集聚效應,守正創新,擦亮傳統文化品牌,打造區域文化產業引擎。
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的重要文章。文中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文化是內容,剪紙是形式,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都是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藝術創作。
當前,文化復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產教融合、創新創業等國家戰略同步推進。高校立足校園創新模式,產教融合傳承優秀文化,研發優秀作品,形成非遺引導,互惠多贏的剪紙文化產業鏈,進一步構建以非遺傳承為文化制高點,以剪紙藝術的創新發展為線,以剪紙文化村的建設為面,以剪紙藝術的文創產業鏈為體,點線面體相結合的金字塔式的剪紙文化產業園區。大師指導、“雙師”互動,校地共研,協同創新,共建共享,引導大學生、返鄉創客、留守婦女等入園學習,共同擴展剪紙藝術的產業規模,打造產學研創相結合,產供銷一體化,線上線下相互驅動的精品工程,推動“雙創”建設,助力區域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程冠軍.對話劉余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復興[EB/OL].(2016-08-2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23/c406671-28659134.html.
[2]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數據[EB/OL].(2018-03-01).https://www.guancha.cn/minsheng/2018_03_01_448498_s.shtml.
[3]曹兵武.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EB/OL].(2018-01-3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31/c40531-29797937.html.
[4]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J].求是,2019(8).
責編:嘉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