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星 樸鳳植
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的根本性舉措。課程思政具有隱性教育的屬性,更容易將思政理論內化于學生心中。本研究闡述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課程思政的特點和理論意義,并以農業設施工程學課程為例,介紹了農科專業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途徑,即教師提高自身德育意識、改革教學模式和挖掘思政元素三方面,促使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有效融合,實現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農科專業;實施途徑;思政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深刻認識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談到,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他認為教育從根本上屬于一項道德事業,育人是其最本質的屬性。如何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政育人,是每一位高校教師應思考的問題。
高校教學工作中長期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多數教師仍然停留在傳授知識這一層面,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書和育人相統一”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一現象在專業課教師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原因有二:一方面,許多專業教師不清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系,不理解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為思政教育應該是思政課教師的工作范疇;另一方面,教師不知道如何在專業教育中開展思政教育,讓課程思政落到實處。本研究分析了課程思政的特點和理論意義,闡述了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筆者所在學校農業設施工程學課程為例,介紹了農科專業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途徑。
一、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課程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個主要方面。思政課程主要通過課堂這一主渠道,覆蓋高校所有專業,面向所有學生,在立德樹人和育人育才方面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直接的思想價值引領,屬于顯性教育。課程思政則主要面向特定專業的學生,是教師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政內容的滲透和浸潤,強化思想價值引領,屬于隱性教育。相較于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更深遠的影響,更容易內化于學生心中,也是高校廣大專業教師參與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
課程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在方向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內容上具有契合性,實施中能夠相互促進、實現雙贏。一方面,課程思政是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自由與發展理論提出的。當今社會的高等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在學術和技術上有所發展,而且更看重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發展,其中德育占首要地位,在專業課程培養工作中落腳于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另一方面,開展課程思政不是為了完成育人目標額外的任務,而是賦予專業課程教學靈魂。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前人的研究和實踐的成果。前人的研究探索是對社會發展規律、世界觀和方法論等思政理論的實踐。思想政治理論包含的社會發展規律、世界觀和方法論總是指導著專業課程的發展和實踐,蘊含在學科發展的進程當中,是專業課程的靈魂。在專業課程教學設計時找到這個“魂”,在課程實施中恰當地點出這個“魂”,是提升課程內涵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開展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
巧妙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是發揮好課程思政隱性教育作用,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關鍵所在。
(一)教師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識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實施者和管理者,在課堂中占主導地位。教師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是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的前提。教師必須先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德育意識,才能搖動另一棵樹,推動另一朵云,喚醒另一個靈魂。同時,教師的率先垂范和言行舉止是最鮮活、最具示范效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二)改革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教學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授的是以學術理論為基礎的課程,不容易被人們接受。而且,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學習的“功利性”較強,更關心學習內容的實用性。教師如果把課程思政內容當作簡單的宣講,將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教學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采取恰當的手段形成協同效應,避免出現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才能使思政內容內化于學生心中。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必須統籌改革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創設情境并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利用學生學習過程切入并貫穿思政教育。
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參與課堂,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感受和認知。在學生對專業知識體驗和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做恰當的引導,為專業內容的教學進行畫龍點睛式的總結和提升,點出課程的“魂”。這樣既可如春風化雨般進行思政教育,讓學生產生認同感,進而內化于心,又可幫助學生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實現專業內容和思政理論學習相互促進,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農業設施工程學課程日光溫室保溫蓄熱設計教學中可知,傳統溫室后墻主要是磚墻和黏土筑墻,但是國家正在逐步禁止黏土磚的使用,黏土磚墻在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保溫蓄熱設計理論后,利用國家對于黏土磚的禁令和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文件創設情境,提出情境問題:你覺得這些國家文件和政策,會對當前保溫蓄熱設計方案的實施產生什么影響?帶來哪些挑戰?設施從業者應如何應對?教師將課堂翻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行業從業者的視角,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國家政策對行業的影響,并嘗試給出解決辦法和應對之策。教師在總結學生觀點時,引導學生明白在日后工作中只有關心國家政策,回應社會環境挑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探尋解決方法,才能夠學以致用。這樣既在學生中宣講了國家政策,又教會了學生如何在變局中站穩腳根。
(三)圍繞課程知識點,挖掘思政元素
專業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做好課程育人需要結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一步創新教學內容。專業課教師應結合學科和知識點的特點,挖掘能夠與專業知識有效融合的思政元素,避免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理想效果。
教師挖掘農科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應著重從農業對社會的貢獻和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將學生從學習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的淺顯層面帶出來,使其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認識到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國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作為一名農科學生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提升數億農民生活水平的任務中的神圣使命。這樣才能激發他們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喚起他們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而激發將自己培養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專業人才的內在動力。挖掘農科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1.以鮮活的人物事例為榜樣,引領激勵學生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身邊的教師、優秀校友、產業發展帶頭人為榜樣,讓他們認識到所學的知識能夠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改善農民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認同感和使命感,能夠立大志、存大愛、擔大責。例如,講到農業設施工程學中地膜覆蓋一節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學院孫治強教授在本科求學時,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地膜覆蓋技術在河南地區應用效果方面的研究工作,本科階段即發表學術論文,后投身于蔬菜產業發展,指導設施蔬菜生產,足跡遍布河南各個地區。作為國家大宗蔬菜體系的專家,他在100余個縣市區開展設施園藝產業技術培訓,指導建設10余個集約化蔬菜育苗基地,協助地方建成多個10萬畝以上的蔬菜生產基地和省內100余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和現代農業技術的改良。教師介紹孫治強教授求學階段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的事例,旨在引領學生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積極參與學校科研助理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暑期社會實踐等有意義的活動,不辜負寶貴的青春時光。孫治強教授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情懷,可以激發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學校自豪感,激勵學生投身農業設施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
2.以課程中蘊含的哲理為實例,引導啟迪學生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審視學科的發展進程和知識點內容可以發現,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質變和量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蘊含于專業知識的探索發展進程中。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的實證和案例。教師將其作為知識點的點睛之筆,既可闡明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內涵,又能加深學生對哲學理論的認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在農業設施工程學的日光溫室采光設計一節中,教材中所講的采光設計理論是多方權衡后得到的結果,具有一般適應性,但是日光溫室在生產中仍存在低溫弱光、夏季后屋面遮蔭等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認識到日光溫室采光設計理論的局限性,又應引導學生清楚當前設計理論的普遍適應性,用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教師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辯證地向學生解釋這一理論,既可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又可提高教學內容的精準度。
3.以知識點探索進程中的實例,宣講科學家精神
教師要結合知識點挖掘學科發展歷史,向學生展示相關科學家對所講內容的貢獻和探索進程中的故事,從而引導和激勵學生學習先輩,將報國之志、愛國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投身創新實踐的工作中,學生從中能夠感受到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例如,農業設施工程學課程中前屋面角合理取值的推導過程,是經過了幾代科技工作者的探索才得出的合理采光理論。在教學中,教師點明探索真理的過程總是曲折而坎坷的,引導學生認識追求真理的途徑是:立足已有知識—大膽質疑—探尋方法—勇于實踐,向學生宣傳科學家不斷求真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加深學生的印象。
4.以國產設施設備的發展為例,體現中國經驗和智慧
我國經過70余年的發展,經濟實力和生產水平均已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專業課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國內相關行業和技術發展的宣傳,讓學生感受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更加自強不息,奮發向上。例如,教師在農業設施工程學課程中講到日光溫室這種園藝設施時,可以強調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溫室類型,適合中國國情,對滿足我國北方蔬菜周年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因為適合中國國情,它才得以蓬勃發展,并不是“外國的月亮一定圓”。農業設施工程學課程中常常會有一些材料、設施和設備是從國外引進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正視這樣的情況,即引進國外的技術后要積極研究和實踐,結合中國的國情改良創新,獲取自主的知識產權,并激勵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提升課程內涵和效果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不應是簡單的課程與思政內容的累加,而應是專業課程和思政理論的有機融合。從教師政治素養、教學模式改革和提煉思政資源三個方面入手,探索農科專業課程思政適用的教學模式和思政元素,可有效提升課程內涵,實現專業知識和思政理論互通共融,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15).
[2]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
[3]尹亞沖,孫琳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及其實踐路徑[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35(2).
[4]朱夢潔.“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
[5]李學明.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術性與理論性[J].高教論壇,2011(9).
責編:紅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