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高校應當明確內涵式發展下資助工作的育人機理,理清立德樹人理念和資助育人工作的內在契合邏輯——“培養人”。高校應從構建協同機制、豐富育人內涵、創新育人方式等方面入手,繼續探究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資助育人;發展路徑
黨的十九大確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深刻全面地詮釋了教育的本質。高校資助育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以資助為載體,育人為導向,是整體性的概念與系統性的實踐有機結合。高校資助工作應區分于社會單向給予性救助,實現學生從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轉變。
一、高校資助工作的育人機理
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育人含義應實現“目的—結果”式的人才培養與“內涵—過程”式的價值傳導相統一。[1]在育人范疇下談資助,體現了資助工作價值體系得以生成的可能性,同時構建了解困助學的現實必要性。
在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發現保障性供給與發展型培養的失衡現象,這就要求高校應不斷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現在我國資助工作的目標已經從基本保障型資助發展為精準發展型資助,從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發展成為幫助困難學生成人成才的高質量資助工作,這也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和需要。
現有的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仍將經濟資助視為主要手段和中心任務,忽略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道德品格培育和素質能力培養。僅僅只是以物資保障的手段滿足學生的經濟需求,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產生“等靠要”的心理,對未來的規劃缺乏明確的目標從而導致學生消極被動的生活狀態。[2]資助工作要多在受助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重育人維度下功夫、布舉措,走出育人成效不顯著的困境。
二、立德樹人契合資助育人的內在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各方人才和教育競賽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凸顯成為了更具說服力的參數,資助政策也更趨體系化和多元化。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提出,為創新高校學生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導,為資助工作的有效落實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各項資助工作的意義可以得到不斷豐富。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中心任務,資助育人指出資助工作的旨歸,立德樹人和資助育人的契合點就是“培養人”。前者回答了為何培養人,后者回答了如何培養人的可能途徑。立德樹人為高校資助工作明確了育人目標,豐富了育人內容,理清了工作任務。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于立德樹人而言不僅是實現立德樹人理念的有效路徑,也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者,資助工作作為學生工作的組成部分,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一環。在推進日常資助工作過程中,可以為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勞動教育等提供可能滲透的空間,對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更多契機。在此基礎上,高校要對標立德樹人的中心任務在資助工作中不斷細化要求和突出育人導向,推陳出新更多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可能路徑。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資助育人的發展路徑
當前資助工作基于“六位一體”的政策體系,逐步朝向資助項目多樣化,資助對象多元化,資助平臺立體化,資助內容精細化,資助方向育人化發展。但資助育人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例如保障供給與發展培養的失衡問題,資助政策的多維導向沒有形成統一合力,對資助行為主客體的鏈接關系缺乏深入思考等。如何基于育人機理,破解這些困境成為了現階段資助工作的重要任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面構建資助育人機制,完善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載體、職責分工、經費保障等,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3]“立德樹人”為高校各項資助育人工作的落實提供科學指導,也使得資助的實踐意義得到豐富。
(一)建立科學模式,構建協同機制
實現資助手段與育人目的相統一不僅要深入貫徹實施“六位一體”的資助政策體系,還要重新思考如何將道德的“鹽”融入育人的“湯”。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資助行為中,將受助者視為單一客體的認知觀念亟待轉變。受助學生不是簡單地接受資助教育的被動個體,必須充分尊重其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在積極平等的互動關系中尋找育人價值生成得以可能的空間,實現外源性支持和內生性動力的統一。
按照立德樹人理念提出的要求,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第二個一百年”目標邁進的時代背景下,經濟輸出的事務性工作與道德引領的創造性工作應配套完成。資助工作者要以德立身,樹立和提升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信度和效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的貢獻度。
在立德樹人的視野下,資助工作應科學構建多項機制共用作用的協同機制。為充分發揮資助政策的頂層設計引領功能,要建立系統、全面的育人長效機制保障以資助為先導,以育人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其不僅作用于學生的求學階段個性與能力的養成,更對學生日后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起到深刻的影響。結合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育人價值定位,資助工作在圍繞管理學生、服務學生工作的同時,更要給他們以心理輔導和職業生涯指導。這需要思政中心、心理中心和就業中心等多部門共同協作形成育人合力機制。要不斷跟蹤“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全過程育人路徑,建立反饋機制,通過及時反映立德樹人育人成效的階段成果來調整育人工作的開展和實施,促進資助育人良性發展。
(二)融入價值體系,豐富育人內涵
資助育人價值體系的建立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從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為抓手,豐富和提升資助育人工作的內涵。
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大學生應具有的基本道德修養,更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資助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要將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道德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引導學生厚植愛國情感,積極營造感恩文化氛圍,創新感恩教育課程,開展感恩教育實踐。在資助全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來自國家、社會、學校關懷背后的價值邏輯,從而促使其更好地自我教育與自我發展。
誠信是一個人基本的道德品質,也是社會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4]資助育人語境下的“誠信”,指涉的是學生申請學校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國家助學金審核和國家助學貸款施行等過程中,學生有義務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高校應正視誠信教育的缺位問題,加大誠信教育的宣傳力度和廣度,聯動個人征信系統、學生誠信檔案,科學規范學生的誠信行為,讓學生真正地深刻理解“誠以待人,信以立身”的意義。
資助育人要實現從“受助”到“助人”的轉變的關鍵一環就是勞動教育。要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緊密結合。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主要在于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功能。受助學生可以通過勤工助學獲得一定報酬、緩解經濟壓力,同時使工作、服務內容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一方面羅東能夠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為其成長成人奠定良好基礎,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它能夠使大學生修養德行、開發智能、鍛煉體質、陶冶情操,進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擴大宣傳力度,創新育人方式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資助育人應針對受助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焦點和關注熱點,探索更多有益載體和途徑,發揮激勵、引導和成就學生的時代價值。
高校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在招生、入學、畢業、寒暑假等時間節點,有針對性地確定重點宣傳項目和內容。創新宣傳形式和載體,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bilibili、抖音等新媒體手段與學生互動,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資助育人宣傳模式。在形式上,要開拓短視頻、VLOG、圖表和大數據等生動多樣的呈現方式,擴大關注度和吸引力。
高校資助育人宣傳工作應充分利用榜樣示范作用。聘任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利用寒暑假返鄉宣講國家資助政策。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獲政府類獎學金的同學走進新生,舉辦分享講座等,發揚朋輩引領作用,促使受教育者在認知和情感認同中,將道德品質和精神特質內化于心并進一步外化于行。朋輩榜樣在勤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突出的品質,可以對高校所有學生在學習經驗、品德修養、職業選擇和社會貢獻等層面發揮積極引導作用。
近年來,不少高校建立了完善的育人活動體系。基于學生發展需求,應將創新創業能力教育融入日常資助育人過程: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素質能力的教育實踐項目”,建立“大學生勤工助學項目”基地,建設學生青年書報亭、慈善愛心屋、學術休閑吧等勤工助學基地。通過校內外勤工助學實體基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開拓、團結協作的能力。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組織的各類幫困助學征文、攝影比賽等主題宣傳活動,促進受助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傳統文化傳承,各高校、學院也可以從自身文化底蘊和學科特色出發,進一步創新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與形式,激發學生提升德性修養、注重全面發展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姚溧.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的價值定位與實踐進路[J].教育評論,2020(10):49
[2]李海燕,李夢凡,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發展型資助提升路徑探究[J].黑龍江教育,2020(12):33
[3]陳寶生.五年來學生資助工作成效顯著[N].人民日報,2017-09-29(17)
[4]翟真杰.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誠信教育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0):188
作者簡介:
盧夢玲,1990年12月,女,浙江慈溪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