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榮斌
【摘? ? 要】小學科學是基礎教育中的重點學科,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小學科學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分析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提出從科學實驗、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生活化教學三方面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085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涵蓋生物、化學、物理等多元化的知識,是基礎教育中的重點學科。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小學科學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高效的科學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新精神。因此,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十分必要。
一、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涉獵廣泛,包含多個高階學科的知識內容,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形成科學意識為教學目標的啟蒙課程。有效的科學課堂,對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科學人才、推動國家科技進步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能力,建立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引導學生發現科學的魅力以及科學規律,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國家輸送優秀的人才。
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
1.實驗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進行實驗前,教師要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備課,厘清教學的目的與教學重難點,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大膽取舍,化“繁”為“簡”,設計新穎有趣的實驗,對原有知識層次關系進行擴展,豐富教學內容。
2.明確實驗的目的與方向。教師要重視實驗的目的性教育,改變學生們的認知觀念,明確做實驗的目的,才能讓科學實驗達到真正的目的,從而進行高效的實驗教學。此外,幫助學生明確實驗方向,不偏離教學內容的重點,研究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科學現象和自然規律,深入學習科學知識。
3.合理分工,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在實驗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協作能力,在實驗過程中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合理分工,保證小組成員都能參與到實驗中,為問題的解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提高合作效率。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實驗的主角。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親自嘗試,在探究和實驗中獲取知識的養分。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實驗過程中研究、探索科學現象,初步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并內化為學習研究的能力。
5.及時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科學記錄實驗過程和數據,進行實驗時不能光實驗不記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和學生交流實驗現象,下發實驗記錄表并提醒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培養學生及時記錄的習慣,增強學生實驗記錄的意識。
6.組織成果匯報,及時總結。實驗完成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成果匯報,并點評學生的匯報表現、實驗記錄表和學生的實驗過程,向全班同學展示個別優秀的實驗記錄表,及時總結,相互借鑒,相互學習。
(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提高教學的效果
由于實驗器材和時空條件的限制,某些教學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受到影響,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狀況。
1.制作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將小學科學教學內容與視頻、動畫、圖片等展現形式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借助視頻或者是模型,直觀呈現抽象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及記憶,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簡化教學過程,彌補了科學實驗器材的不足。
如教師在教授“如何測量水溫”時,可以提前拍攝實驗操作過程,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播放,學生可以直接觀察到溫度計測量水溫的全部過程,學會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2.電腦模擬實驗。在進行有一定危險性的科學實驗前,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實驗過程,要求學生先在電腦中進行實驗操作,通過考驗后再進行實際操作,幫助學生掌握儀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操作規則和方法,實現規范操作,同時避免發生安全事故。
比如,教師在講授“酒精燈的使用”時,先讓學生在電腦上玩“操作酒精燈”的游戲,游戲分為“用燃著的酒精燈點燃酒精燈” “用燃著的火柴點燃酒精燈”“用嘴吹滅火”和“用燈帽蓋火”等部分,要求學生選擇正確的操作按鈕,選擇全部正確則通關獲得獎勵,選擇錯誤會出現相應動畫效果,展示操作錯誤的后果,要求學生再次選擇直到全部選擇正確。
3.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課外探究過程。開展課外科學實驗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攝影機或手機,拍攝視頻或者照片,記錄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便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成果。比如,教師在講解“蠶的生命周期”一課時,單憑教師的語言表述蠶的生長過程,無法達到教學的高效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觀察蠶從卵到成蟲的生長過程,拍攝記錄日常的觀察過程并在班上展示,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生動地展示了事物發展的過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聯系實際生活,從生活中去學習
小學科學的學習,更注重生活實踐,學生在生活中觀察體會,在課堂中利用教師的指導訓練,學生就可以掌握課堂學習內容。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在探究科學規律時,聯系生活現象,立足于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是科學。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比如,教師在講授“認識方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游玩校園的活動,設置好目的地,在找尋目的地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使用指南針辨別方位,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在教育中融入生活元素,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結束語
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真正體會科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熱情,提高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茂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000(027):219-220.
[2]顧秀梅.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路徑探索[J].教育研究,2021,4(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