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清華
【摘? ?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企業新型學徒制是當今產教融合制度下的一種有效人才培養模式。部分企業與技工院校選擇合作培養社會所需的各類人才,但校企合作存在很多問題,導致企業的參與度不高,人才培養成效不顯著。因此,早期探索了現代學徒制,現在則轉向企業新型學徒制,這是一種更有效率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對新型學徒制、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校企合作模式下新型學徒制的改進措施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新型學徒制?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115
新型學徒制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行業企業都有著廣泛的運用,為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新型學徒制屬于職業教育改革的創新舉措,在運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當前應該深入研究并積極討論尋找對策,以保障新型學徒制的順利實施和全面鋪開。
一、新型學徒制
本文研究的主題是基于新型學徒制,其與現代學徒制在實施意義、指導思想上都存在不一樣的地方,從人才培養模式的角度來說,區別更大。現代學徒制是學校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培育人才,但學校是主導,而新型學徒制雖然同樣需要簽訂協議,但企業和學校分別進行人才培養,并且工學一體。在新型學徒制上,突出的是企業的主導作用,人才的培養是為企業服務的,企業會主導并且確定具體的培養任務,然后企業和教育培訓機構會分別承擔相應的培養任務,企業培養會通過企業導師帶徒弟的方式培養學徒,而教育培訓機構則采取工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式。在培養的人才主體上,新型學徒制主要是針對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招用人員和新轉崗人員,培養的主體是企業,教育培訓機構則是起到輔助作用。這是一種新型的校企合作形式,能夠推動校企深度合作。
二、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運行中常見問題
(一)合作雙方對新型學徒制認識深度不夠
在機制運行中,部分合作雙方對其認識程度不夠,不明白該機制的具體意義和重要性。認識程度不夠導致出現的主要問題是企業積極性不足,工作不配合。不少企業覺得學校才是讓人們進行培訓的地方,企業不需要承擔這種責任。這種錯誤認識直接妨礙了新型學徒制的順利推開,阻礙了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使新型學徒制制度徒勞無功,無法深層次培養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技能人才,學生實踐性不足,技能水平不高,空有學歷而無能力。
(二)培訓方案制定實施的完整性、規范性不足
就目前而言,實行新型學徒制的企業與院校都簽訂了培訓方案,然而方案還缺少統一規范性。主要有以下問題:一是合作雙方制訂方案前討論不夠充分、細節不夠完善,具體實施的頂層設計方案還需要更多專業教師、企業專家去不斷完善。二是實施過程中評價不夠全面、管理不夠精細,企業實踐導師缺少管理學生的經驗,工作繁忙,沒有多余精力去認真完成對學生工作的監控和審查。以上兩種主要原因導致方案實施的完整性和規范性受到影響,雙方無法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期待目標實現困難。
(三)部分院校缺乏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與職業素質培訓
在實施過程中,一些院校課程教學層面存在一定不足,課程內容、培訓形式都不能滿足新型學徒制的標準要求,缺乏專業知識、職業技巧的培訓。如果未能及時有效地處理這個問題,則會導致學生在培訓過程中無法系統學習到相關知識、技能,職業素養不高。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新型學徒制改進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業新型學徒制
建立健全企業新型學徒制,需要高校與企業的通力合作,只有在合作的基礎上才能達成共識,從而共同保障該制度的順利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制度內容應該包含企業送往高校人員選拔要求、送往高校人員學習安排、企業高校之間資金流向、機構使用情況、企業新型學徒制監督制度、企業新型學徒制驗收制度等方面。這就說明企業新型學徒制制度內容應該是具體的,涉及實施過程中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假、大、空”條文的集合體。企業和高校在建立企業新型學徒制時,可以參考高校現有學徒制和國外相關教育制度,并立足于校企合作背景,賦予企業新型學徒制新的概念和特征。企業與高校還可以參考現在已有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并發揮本企業與高校聯合的特色與優勢,進行一定的改進,從而使其更加符合實際發展需求。企業新型學徒制制度建設完畢并不代表企業與高校就可以高枕無憂,而是應該密切注意、時刻觀察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情況,并將該制度進行適時更新,以更加適應實際發展的需求。
(二)建立有效監督機制
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不僅需要對企業新型學徒制中所涉及的人進行監督,也需要對該制度所涉及的資金進行監督,這樣才能夠保障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有效實施。
(三)提升新型學徒制驗收門檻
提升新型學徒驗收門檻,即合理提升企業新型學徒制下員工的“出師”門檻。在實際落實中,員工的學習時間應該不超過一年,但這并不代表員工可以僅學習一年而沒有任何成果,這樣將會造成企業與高校資源的浪費。因此,企業和高校應該適當提升新型學徒制驗收門檻,給員工適當壓力,使其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質和職業素養,提升公司的人才和科技競爭力。
(四)促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成為理論知識孵化場所
只有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或者管理思想才能夠對企業有所助益,因此企業也應該采取一定措施促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成為理論知識的孵化場所,以先進的科學理論成果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對科研成果,企業應該提升敏感度,在第一時間爭取成果權利歸屬。
由此可見,新型學徒制的建立不僅可以滿足企業的人才匱乏問題,還可以緩解院校生源問題。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是一項長久的工程,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校企雙方共同打造,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能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是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人才培養模式。【基金項目: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一般研究項目“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項目批準號:QY2020-1-13)】
參考文獻
[1]杜林.新型學徒制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職業,2019,000(011):22-23.
[2]王麗萍,陳明霞,馬慶喜.校企共育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培訓,2019,000(004):75-76.
[3]班小輝.從政策化到法制化: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改革的現狀與反思[J].當代青年研究,2018,357(06):87-94.
[4]劉忠彬,程潞,張沙.企業新型學徒制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J].職業,2018,000(00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