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摘要:數學屬于科學語言學科,邏輯性與嚴謹性強,并且和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密切。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實際難題。我國以應試教育為教學方式,教材為主要教學工具,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不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必須轉變此種教學現狀,全面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分析小學數學課外閱讀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員起到參考性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外閱讀;日常教學;應用實踐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可知,因學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環境、思維方式不同,因此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為具備個性化、主動性與活力的教學過程。閱讀屬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過程,數學閱讀是學生按照現有知識經驗,利用數學材料建設數學意義與方法,幫助學生主動獲取數學信息,吸收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的途徑。將閱讀教學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養成數學閱讀習慣,該項活動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師所關注的熱點話題。數學基本思想與活動經驗的形成,必須通過數學教學活動實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知識傳授,并設計合理有效的數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參與的數學化在于創造過程中。此外,社會各界對于人才的需求度不斷提升,學生應當加強學生的數學能力,不斷擴展數學知識面,不能僅僅依賴課本知識的傳授,應當提升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能力,以此擴展視野。
一、 小學數學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閱讀能力培養主要是偏向文科的學科,例如歷史、英語和語文等,學校針對文科性學科開設早讀課堂,因為文科學科需要通過閱讀鞏固基礎。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閱讀教學對其他學科的幫助,尤其是數學教學。通過調查國內小學數學課外閱讀可知,多數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量非常少,部分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量為零。大部分學生認為,不管是課堂教材閱讀、課外書籍閱讀,均為教師的任務,教師通過閱讀知識點,為學生講解和分析重難點知識,從而導致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量非常少。多數數學教師所傳達的教學觀念為學生閱讀停留在課堂上,只是劃分重難點知識,數學教學應當多理解、多練習,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選擇的數學課外書本也多為課外練習題、奧數競賽題等,認為學習數學學科,需要做大量的練習題,這樣才可以鞏固基礎知識。正是由于教師和家長存在錯誤理念,沒有正確認識到數學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無法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
比如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級教材,教材內充斥大量圖片,文字表述非常少,尤其是缺少定理、法則和概念表述,學生自主探究、表述和總結。然而分析教學實踐可知,學生在解答知識點時,只是埋頭做題,并沒有掌握表述能力,這和課堂教學閱讀缺失的關系較大。在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未形成數學閱讀意識,只是在課堂中進行分析講解,比較注重數學算式的步驟與邏輯嚴謹性,不注重理解數學語言。盡管部分教師意識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然而對于學生的閱讀指導停留在“看”與“劃”階段,學生沒有掌握真正的閱讀方法,在概念性問題解答中,常常敘述不清楚。
二、 小學數學課外閱讀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引導學生在數學閱讀中質疑
質疑是思維思考的重要前提,能夠推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屬于探索與創新的基石。通過質疑,可以提升學生的問題發現能力,加強思維嚴謹性與縝密性。在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帶著閱讀疑問與體會,和教師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教師應當掌握時機,全面展現出主導性作用,確保學生在交流溝通中實現思維碰撞。比如在學習“加法結合律”時,題目要求為“75+325+480”,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加法結合律”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以此展開質疑過程。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題目該怎么計算呢?有沒有簡單的計算方法?可以用學過的定律計算數式嗎?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聯合數學閱讀進行提示引導。
(二)引導學生在數學閱讀中比較
通過比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思考。在小學數學中,多數教學內容有聯系、有區別,將比較方法應用到閱讀中,能夠凸顯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知識,確保學生更加容易地接受新知識,以免知識混淆,加強辨別能力,全面掌握數學知識,進一步強化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應用題教學中,學生會遇到相似的題目:(1)計劃修建375km鐵路,前5天修建125km,按照此種修建速度,修完全程鐵路需要多少天?(2)計劃修建375km鐵路,已經修了5天,還剩下250km,按照此種修建速度,修完全程鐵路需要多少天?以上兩個題目看似相同,但是題目意思與解題思路的區別非常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反復閱讀題目,比較兩道題目的異同點,理解題目含義,羅列出不同題目的解答方法。
(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閱讀
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數學能力,應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了加強學生的操作實效性,應當結合動手操作和閱讀思考。比如在數學工程問題教學中,題目要求為“修建30km公路,A隊獨自修建10天完成,B隊獨自修建15天完成,兩隊合修需要多少天?”學生求解之后,教師將公路里程數修改為90km和18km,指導學生閱讀和思考。學生計算出第二個變式題目后,會發現相同的結果。此時就會出現認知矛盾,為什么條件改變了,計算結果卻是相同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表示的工作效率有相關性嗎?當去除“30km”條件后,題目還能解答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和討論,此時學生的思維活躍,新知識的學習滿足自身需求。再比如學習圓錐體積公式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圓錐體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在閱讀結束后,教師提問學生“圓錐和圓的關系是什么?”通過此種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推導出圓錐面積公式。
(四)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外閱讀中成長
在數學閱讀教學中,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屬于重要內容。課內閱讀是按照教學計劃開展的閱讀,課外閱讀則是由學生自主開展的閱讀。教師在數學閱讀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選擇課外讀物,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理解。為學生選擇適合的數學課外讀物,向學生推薦數學學習指導書、數學科普讀物、小學數學期刊和報紙等,將其作為學生的數學課外讀物,要求學生將數學史、數學學習方法、趣味數學方法與教師、同學分享,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興趣度。當學生養成數學課外閱讀興趣和習慣后,就會提升課外閱讀自主性。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求知需求,和學生平等交流溝通,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肯定學生對于數學課外閱讀知識的理解。教師還應當注重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能夠幫助學生開闊數學視野,還能夠將數學課外閱讀作為自主行為,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