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興
【摘要】現在的社會環境形勢對教育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為了更好地達到優質教學的目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從小學階段就得到重視。核心素質的培養與數學結構化教學形成了互利互惠的關系。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結構化處理,嘗試結構化教學方式,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結構化教學
如今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不僅僅需要學生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小學數學教程對于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程中的知識體系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難以快速掌握并靈活運用,傳統的數學教學會通過大量機械化的練習加深學生的記憶,但這個方法會極大地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數學課程顯得枯燥乏味。學習數學學科首先需要讓學生了解數學學科的基本結構框架,小學數學的學習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模塊、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等因素,按照結構順序開展教學活動。
一、運用知識實踐,建構知識體系
素質教育的改革重視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的養成,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加強數學知識與實踐應用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引導鼓勵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動地探索發現、分析感悟實踐活動背后蘊藏的數學知識與實踐方法,并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聯系數學知識的能力,建設知識結構,在實踐與感悟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
素養[1]。
例如學習克與千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從較為生動的教學活動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步,教師先讓學生用手掂量一粒重為1g的花生米,然后再讓學生掂量其他一些重量差不多為1g的物品,感受重量間的微妙差距。第二步,教師讓學生猜一下粉筆、鉛筆、雞蛋、課本等常見物品的重量。第三步,教師用教具電子秤稱量學生猜過重量的物品,讓學生對比真實數據與自己猜測的數據有多大的出入。第四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計算一本數學書的重量等于多少只筆的重量、一個雞蛋的重量等于多少根粉筆的重量等問題。第五步,教師讓學生掂量重1kg的物品,如兩瓶礦泉水。第六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kg礦泉水等于多少本數學課本的重量。掂量物品的重量可以讓學生對1g與1kg重量有最基本的認識,猜測物品重量并當場核實,增強了學生對重量的認識,最后建立起不同物品重量之間的換算,讓學生的知識架構更加清晰,還強化了重量計算的概念。課堂活動循序漸進,形成由淺入深的教學結構,從“g”到“kg”,并將二者聯系起來,形成完善的知識框架,通過實踐思考獲取知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之一是主動發現,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啟發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展開思考。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掂量與對比直觀地感受到物品重量的差別,建立自身的重量比較標準,從數學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主體,培養核心素養。
二、重視知識關聯,完善知識體系
數學教學要重視知識點的拓展延伸,正確處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與知識網絡體系的構建,完善數學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教師在開始新知識的教學時,需要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站在小學數學整體的課程教學角度,合理銜接新舊知識,培養學生從全方位的角度認識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學習分數性質的相關課程,教材中導入的教學問題用到了過多的提示語,壓縮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生的思考方向被教師全部掌握,不利于學生自主構建和完善數學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從較簡單的例題切入,逐步總結分數的意義與性質。學生在一開始聯系以往的知識可能比較難,需要教師充分帶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發現分數與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規律,如此學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完善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培養知識關聯的意識。學生可以在分析思考中發現商不變、積變化等規律與分數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商不變的規律在分數性質上具有充分的體現,然后學生可以站在除法與分數的關系上進一步解讀分數的基本性質,感受數學知識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
教師在講授新課程的時候可以采用啟發式的方法,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檢索自己的知識體系,觸發新舊知識的共通點,讓學生把握知識建構方式,獲取建構知識體系的轉態,從學習孤立的知識點到結構化學習知識,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培養知識遷移的習慣,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強化新舊知識間的體系構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數學教材,要對教材的每個部分了解翔實,也要整體把握教材內容,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使教材內容呈現出結構性的知識體系。
三、深入練習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練習是鞏固數學知識、訓練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學生文質結構形成的重要環節。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動手能力,是開發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數學思維與素養滲透于學生的精神世界。教師在設置練習時可以注意練習的層次性,按照知識點的難度、與其他知識點的關聯程度以及學生思維發展的特性,建立起階梯式的練習方式,通過練習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聯系知識生長點,強化知識聯結的關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結構化發展[2]。
例如圓柱體積相關內容的練習教學,在此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了解了長方形各個部分與圓柱體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給出長方形1上邊長5cm,左邊長3cm;長方形2上邊長3cm,左邊長5cm,求這兩個長方形繞左邊旋轉得到圓柱體的體積之比。部分學生采用硬算的方式得出數據后再進行比較,而有的學生則直接在計算公式上用類似于消除同類項的方式對計算公式進行簡化,即使沒有計算也可以得出最終的體積比結果是5∶3。這是學生在練習中思考的第一步,緊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繼續提問:5∶3中的5和3分別對應了圓柱體中的哪一個部分?學生通過分析簡化計算的過程,可以得出5∶3是圓柱體的半徑比,進而得出圓柱體的體積比即半徑比。這一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圖形的認知,強化圖形各要素之間的聯系,隨著練習的深入探究,還幫助學生優化了計算方法,掌握了計算技巧,豐富數學的內涵。
從基礎習題開始,通過練習深入研究數學的知識體系,一步步提升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靈活的思維方式,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將充滿活力的思維方式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科中,乃至學生的學習生涯里。練習的過程應遵循由表及里、由淺至深的原則,培訓的過程要注意層次性。教師在設置練習時要注重多樣的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與發散思維,擴展學生的解題思路,開闊其思維空間,讓學生可以在充滿趣味的練習環境中充分感受到數學帶來的樂趣。教學內容的練習設置需要注重數學知識點之間存在的關聯,發掘知識思維間碰撞的火花、內在的聯系,全面促進思維能力發展的系統性、有序性,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結構化,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強化核心素養,提倡快樂教學
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創新意識的開發。教師在基于核心素養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課程具有較強的邏輯思辨性,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與創造思維的發展,對學生邏輯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钴S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刺激創造思維的碰撞。
例如學習積的近似數相關內容時,教師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掌握求積的近似數的關聯知識點,學會“四舍五入”的計算方法,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順勢遷移學生以往學習過的計算知識,鞏固舊知識,再借由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形成結構化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強化學習內容,如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題目,以圖片的形式在畫面中間畫出一個蛋糕,蛋糕上寫著需要學生計算或簡化的數字,左右兩邊分別畫兩個小人舉著相近的數字,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進行計算判斷。學生可以一道題一道題地喊出來,也可以將答案記在紙上,教師要把握好時間,換題的時間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可以漸漸加快速度,刺激學生的緊張情緒,以達到保持課堂活躍氣氛的同時訓練學生計算速度的目的。有趣的形式以及大量的基礎練習,可以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鞏固知識。
在教學中以有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展現了核心素養和小學數學課程的融合性。學生可以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發展自身的創造思維,培養創新意識,促進知識的結構性遷移,培養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促進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重要手段,結構化的教學方式也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探究和感悟數學知識結構,有效建構知識體系。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找尋思考的方向,聯系新舊知識,幫助學生架構有序的數學知識結構化系統,對數學學科擁有較為全面的認知。練習設置需要循序漸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促進學生數學結構化思維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
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文.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索[J].讀天下(綜合),2020(02):1.
[2]陳柳琴.左顧右盼瞻前顧后融會貫通——基于數學結構化的深度學習[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0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