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摘 要: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舞蹈類型,歷時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系統的表演風格與獨樹一幟的創作體系。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與藝術價值,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中,當代中國古典舞的路在何方?這種傳統的舞蹈如何實現向現代形式的轉化?文章闡述了中國古典舞具有的傳統意識與當代精神,對當今古典舞創作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當代中國古典舞在追根溯源、延續傳統下的現代轉化與創作路徑。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古典舞創作;傳統文化
一、舞之根脈(骨骼)
——中國古典舞的傳統意識
(一)“圓”的藝術與《周易》哲學
無論是中國民間舞還是中國古典舞,“圓”都是貫穿其運動規律中的最基本特征。尤其對于古典舞來說,“畫圓的律動”是其最顯著的運動路徑和造型原則,也是中國古典舞區別于西方舞蹈的一大根本特點。這種“畫圓的藝術”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周易》的哲學思想簡明而集中地體現于太極圖,太極圖用一大圓環、一S線和兩小圓圈,輔以黑白色彩相交錯,共同構成太極圖的基本易理意象[1]。在黑與白之間的魚眼,既是兩極中的反向體現,又是古典舞中“大圈套小圈”的運轉軌跡。正反皆至、無端無止、比稱映照、圓融無礙[2],這種迂回盤旋、首尾呼應的意象,不僅體現在古典舞動勢造型上的“圓”,更體現在氣息意念上的起承轉合與連綿不絕,這種審美意識映射出了中國人民早期的宇宙觀和對生命的態度。
(二)含蓄之美與倫理之德
儒家對天與地、君與臣以及社會與人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建立起了普遍的倫理道德觀,中國古典舞所特有的含蓄之美也因此而形成。這種美,是兼收并蓄的美;這種美,是迂回中庸的美。在這種歸順的美之下,也逐漸形成了與西方芭蕾的“開、繃、直、立”相對應的“圓、曲、擰、傾”的審美特征。這種美,擰出一種既定的綱常倫理關系及其反叛,傾出一種克制性的內心修養及其沖破。
二、舞之羽翼——中國古典舞的現代精神
不管哪種藝術,它的形式都來源于生活,舞蹈這一項藝術的形式也是根據現實生活形成的。舞蹈是人類精神的肖像,每一時代的文化特征、社會風尚、思想意識,都對舞蹈形成決定性的影響并在舞蹈中反映出來。所以,舞蹈是時代精神、時代風尚的一種真實體現[3]。在將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古典舞根脈的同時,需要順應現代社會的思潮,才可以讓古典舞蹈面向世界,走向國際,走向更高的舞臺。古典舞強大的支持離不開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企業,在這一基礎上,將我國目前的文化新思想與現代主義創新精神相融合,有助于將我國的古典舞發揚光大。當然,在對舞蹈進行創編時,要結合現代思想,創編既有古典舞內容,又能表現不同時代的主體精神的作品。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繼承和發展時需要進行創新,中國古典舞亦是如此。因此中國古典舞在創立的初期,藝術家們根據“百花齊放”的方針,積極地引進了芭蕾的舞臺表演技法,創編了剛柔并濟、韻律十足的古典舞,并結合時代精神,創造符合中國特色的古典舞蹈。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古典舞隨著社會環境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再是溫柔含蓄的表現形式,而是將舞蹈的藝術內涵和舞蹈的表現力相結合,表現時代的故事。例如,比較經典的《黃河》劇目,突破了以往的表現形式,運用剛柔并濟的形式,表現故事情節,傳達民族精神,營造出堅韌不拔的精神文化意象。
此外,近些年來還出現了不少古典舞的典范之作與新興之作,這些舞蹈作品不僅保留了歷史的經典,也與時俱進地進行了改革創新,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當代精神與技術相結合,創造出許多新型的舞蹈作品。例如,在作品《俑2》中蘊含的歷史文化是女樂陶俑,而作者將女樂陶俑作為創作來源,精心設計了精美的舞蹈,不僅復原了原來出土時的陶俑原貌,還利用現代聲光電影的技術加以創新,傳統的文化被精美的舞蹈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將陶俑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舞蹈作品《春江花月夜》,以自然景色為背景,表演者一身素凈青衣,聞花對水照面,體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者手中揮著一把白羽扇,營造了一種朦朧美。
三、當代中國古典舞向現代轉化過程中
出現的問題
首先,部分古典舞創作原創缺乏民族精神。目前,我國很多古典舞創編者的一個共性問題是模仿問題,缺乏創新精神,大量的雷同作品一直沒完沒了,許多作品都看起來都像“熟人”一樣,運用相同的表現形式去贊頌類似的故事,似乎都是在反映時代背景。目前很多人的思維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認為古典舞的表現必須要加入中國古代歷史事件,但真正的古典舞創作并不是只有一種表現形式。創編者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時,要對其進行大膽創新,挖掘新的題材,進行改編創作,真正地做到“古為今用”。其次,盲目遵循表達手段的概括。廣為流傳的表達方式是成熟的、被舞蹈編導廣泛運用的,每個人都可以遵循表演法則。舞蹈創作手段表達的概括是一把雙刃劍,太過依賴表演法則,導致盡管舞蹈表現方法和技巧接近完美,但舞蹈創作卻始終不能進入藝術的境界。最后,沒有真正體會到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內涵。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古典舞相關的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很多作品的文化還達不到理想的水平,古典舞沒有體現傳統文化的韻味。在舞蹈的創作方面也存在著類似問題,目前的舞蹈編排的現狀是,舞蹈演員聽一段音樂后開始創編舞蹈動作,或是參考優秀的舞蹈作品進行改編,隨后由舞蹈家進行改編。這樣的創作模式,缺乏藝術氣息,難以傳承古典舞文化的歷史底蘊。
四、“文化先行”——傳統古典舞的轉化之路
(一)追根溯源,取精去粕
在對中國古典舞進行創作時,要具有辨別文化屬性的能力,弘揚與發展文化精華,規避糟粕的遺風陋俗,追根溯源,充分利用前人為我們留下的豐厚文化財富,多形式、多角度、多載體地重塑當代中國古典舞的創作思路。正如舞劇《孔子》中的女子群舞片段《采薇》便是取材于《詩經》中的《采薇》,楊柳溪邊的春天送別家人,雨雪霏霏的冬季等待著他們的歸來,用漢唐樂曲的翹袖折腰的舞姿來表達古代女子的思歸之情,將厚重的歷史賦予了詩性的表達。此外,還有《桃夭》《銅雀伎》等經典的古典舞作品,都出自優秀的古典詩詞。可見在古典舞創作時,我們應該自覺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守護。
(二)放眼現代,古為今用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與鑒賞能力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編導在當代古典舞的創作中,必須將傳統與當代的審美意識相結合,以現代的觀念詮釋新時代下的中國古典舞。這種現代意識并非完全超出歷史范疇的、外來的東西,而是蘊含著審視現實的文化自覺。當代古典舞的創作應著眼于當下的社會文化思潮,借改革開放、“一帶一路”的東風,將古典舞的創作與社會思潮相結合,創作出既符合時代潮流,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風貌的作品。摒棄古典舞就必須跳古人古事、穿古代服裝的思維定式,讓古典舞講好當代故事,將古典舞的當代審美觀念滲入人民大眾的心中,使古典舞成為中國傳統舞蹈的代表。發展中國古典舞更應該古為今用,充分結合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與日新月異的舞臺表現形式,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和其他舞種相結合,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使古典舞能夠真正地服務于當代大眾、服務于時代,而不是一直站在過去的那片“土地”上眺望著現在。
借助新興媒介對古典舞的創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借助這些新興媒體,更容易創造出古典舞所追求的“虛實相生”的縹緲意境。在此基礎上,可以借助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如時下流行的“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提高中國古典舞的曝光率,讓古典舞走進大眾的視野,使古典舞真正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綜上所述,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中國古典舞,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其發展的“根基”,“圓”的律動與身法韻律的發展都離不開傳統文化。作為當代中國舞蹈中重要的一環,古典舞更應適時地融入現代意識與文化思潮,這有助于充實古典舞文化內涵,更是古典舞對于歷史的尊重以及對現實的正視。追根溯源、放眼現代是當代古典舞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當代古典舞走向更大舞臺的必由之路。如若擁有“文化先行”的發展意識,當代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將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張哲芳.從太極初探古典舞身韻的陰陽之美[J].音樂時空,2016(9):114-115.
[2]晏選軍.南村文儒:陶宗儀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9.
[3]寧姝.研究高校舞蹈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傳承[J].中國文藝家,2018(4):207.
作者單位:
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