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蕙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青島市城陽區第二實驗中學創新探索“線上+線下”的教育模式,從學生、教師、家長三方群體入手,構建多元化“網上學校”,為學生自學,教師分層教學,進行針對性指導提供平臺;利用網絡渠道豐富教育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開創線上預約、線下會談的家校共育模式,促進家長轉變角色、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積累寶貴經驗。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線上+線下;教育平臺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分析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教育要更加注重以德為先、全面發展、面向人人、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為此,青島市城陽區第二實驗中學積極探尋“線上+線下”的教育模式,認真開展優劣勢、學情分析。
一方面,線上學習存在缺乏環境浸潤、約束力弱、比較依賴學習者的自控能力等問題,提醒學校應當抓住信息時代學習形式極其豐富的特點,積極促進學習者思想觀念、方式方法的轉變。另一方面,線上教學具有天然的一對一優勢,為更加精細化的分層教學提供了可能,同時網絡平臺在加強地區聯動、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潛力可觀,配合線下溝通能夠極大地提升家校共育的便捷程度,引導更多家長提升認識和身教效果。
在此基礎上,學校從學生學習、教師發展和家校共育三個角度出發,提煉“線上+線下”教育路徑,促進教育信息化蓬勃發展。
二、教育信息化的實現途徑
(一)打造“線上+線下”多元學習平臺
當前,針對孩子自身特點、性格和個體需求進行的私人訂制式教學日益受到歡迎,社會上形式多樣的教育機構探索微課、小班制等教育方式,雖然客觀上補充了學校教育的不足,但也存在功利主義傾向,并且容易給缺乏經驗的家長帶來選擇困難,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形成教育資源的另一種不平衡。
為此,學校充分結合線上、線下的教育教學優勢,在現有資源庫的基礎上按照教材順序梳理優質課例,形成方便學生自學的“網上學校”,方便學生觀看與課堂教學進度同步的網課視頻;通過班會、家長會等渠道講解線上平臺資源下載的操作流程,確保家長了解“網上學校”這一學習渠道,學生從中獲取資源、進行提問并查看反饋的具體方式;針對線下教學中的具體學情,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平臺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或學困生制訂分層學習計劃,及時答疑解惑,進行一對一幫助。
(二)融創預約溝通家校共育新形式
學校開辟“校長會客廳”“名師會客室”等深度家校共育平臺,由家長在線上平臺留言預約,學校領導和一線教師按照“需求什么,服務什么”的原則組織針對性交流,避免傳統家長會“齊步走”的形式,通過線下一對一溝通,為家長提供專業的育人建議。
聯通線上與線下、家校和社會的“開放式學校”,能夠改變原先學生闖禍“叫家長”那種被動解決問題的模式,在不良事件發生之前通過家長敏銳反饋育兒的困惑與需求,發現并化解學生行為問題、心理問題,提升育人效果。同時,便捷的線上預約與溫馨的線下溝通還能提升廣大家長對家校協作的重視程度,為家長切實搭建起成長平臺,聆聽老師對于培養孩子品行的具體建議,充分了解老師的意圖,消除因溺愛或溝通不暢而形成的阻力。
(三)拓寬教研共同體、師訓發展新渠道
為了促進教師充分利用便捷的科技和海量教育資源,并為其補缺,與其共生,打造“復合型教師”,學校配備專供教師學習提升的電子讀書機,組織學科骨干教師采集全省、全國優秀課例、前沿教學法等教研資源,梳理出學習建議,投放到校內網絡平臺,供教師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要自行選擇;及時梳理本年度市級、省級優秀教研成果,組織教師不斷跟進前沿課題,增強信息處理能力,積累線上學習經驗。此外,學校還利用網絡平臺與教研共同體共享課例、教研成果,幫助教師在研修中開闊視野,切實提升師訓效果。
在“線上+線下”的集備教研過程中,教師掌握了許多靈活新穎的教學形式和實用工具,視頻答疑、問卷星檢測等提高了工作效率,便于老師鎖定個體,由點及面地解決問題。
接下來,教師要進一步挖掘網絡工具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結合學科特點、知識的具體內容,創設更加直觀、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授課方式,將“更會用網”作為高素質教師復合能力的重要表征;在網絡平臺的維護方面,學校還將加強與社會機構、教育企業的合作,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裝備的科技水平,構建學校層面的網絡平臺、數據庫,創造條件引進人才,切實提升網絡平臺的穩定性、安全性,將教育領域的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學生、家庭。
在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過程中,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書香校園、全國家庭教育健康示范校、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文明校園、青島市五星級陽光校園等百余項市級以上榮譽。對標“教育現代化2035”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要求,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反思總結,把握信息化新形勢,抓住機遇、因時而動,有效提高師生學習能力,促進優勢互補和教育均衡,提升教育的社會滿意度,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