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融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中提到,要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就要加快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我國通過推進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發展的實現,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兩化融合以及轉型升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章通過對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發展的背景以及成果進行分析,得出了不僅要始終圍繞產業特點和實際需求,而且要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創新發展的結論。
[關鍵詞]智能制造;智慧園區;實踐探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4.195
發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是大家所熟知的,不管是政策上還是行業背景上,智能制造在各個方面都展現出了很高的活力。智能制造體現的是“互聯網+”的理念,為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制造行業所融合,從而進行服務升級。而智慧園區是提高園區綜合能力的服務體系,有很多平臺對智慧園區的理解體現在功能上,但是以系統的角度來理解智慧園區就會出現概述不能統一的現象。
1 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發展的背景分析
1.1 智慧園區發展背景
智慧園區是智慧城市戰略規劃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體現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很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我國從勞動密集型轉為了技術密集型。智慧園區作為一個集群對象,具有高度密集、人才聚攏的特點,智慧園區的作用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可以帶動地方的經濟稅收,也可以促進城市經濟效益的提高。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首先,智慧園區的效率比較低。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智慧園區也跟上了發展的腳步。但是信息化的建設程度卻不同,智慧園區在之前的頂層設計沒有打好基礎,就使得很多地方的智慧園區特征不同。有一部分智慧園區只考慮到覆蓋部分的信息化需求,比如物業管理的系統需求,從而忽視了多樣性的功能服務,不能夠滿足園區需求,這就導致智慧園區的效率比較低。其次,同質化的現象比較嚴重。雖然有很多地方的園區在運營層面很優秀,但在建設方面缺乏一定的經驗,沒有明確方向,在建設時會同其他園區做參考,這樣就會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根據自身園區的情況做分析,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最后,沒有規劃,拓展性比較低。在智慧園區建設初期,有很多智慧園區會提出自身設想,會通過一些信息化的手段進行優化。但如果在建設時只考慮眼前的需求,就會導致前瞻性不夠。在21世紀,科技迅速發展,必須具有前瞻性才可以不斷向前發展。
1.2 智能制造發展背景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基礎部門,決定著國家的發展水平。從機械制造業的發展來說,經歷了手工制作、高度自動化、柔性自動化等多個階段。在20世紀50至60年代是單機的數控,在20世紀70年代是CNC機床和自動化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變成了柔性的自動化。就在此時出現了計算機集成的制造,從此發展成兩條道路,一條是傳統的制造技術,而另一條是借助計算機發展的智能制造。雖然20世紀80年代以來,制造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發展,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人們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現代工具的發展和新型的科學研究成果,發展出一種新型的制造技術,這就是智能制造技術。
2 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發展的成果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進一步融合,我國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基地的制造和數字化的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在成本費用的管理上也進行了有效的控制。
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國加強了數字化的工廠,推動了信息系統和生產管理的融合,構建了細節化的平臺,從而帶動了制造工廠的全面提高。我國在火電設備工廠上引進了先進的機器人和物流設備,并進行了系統的對接。在疊裝機器人系統的三維視覺機器人上,采用了3D視覺效果和疊裝平臺等多種方式,解決了我國在大型發電機制造的瓶頸問題,降低了員工的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海電氣集團臨港制造基地為例,該集團對于數控機床的數據還進行了實時的分析,研發了MCIS機床集中控制系統,提高了設備利用率。在生產車間通過系統管理,對各個方面的數據都進行了統計,便于管理人員掌握實時的信息和動態。
在智慧園區的發展方面,我國把園區的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都作為主要環節,統一規劃,集中管理。在智慧園區的管理方面,設有安全監控系統,實施遠程監控。通過網絡把各地的圖像進行集成,再通過手機進行查詢,提高了監控的可靠性。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和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還建立了電子圍欄子系統,不僅可以報警,還可以對報警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進行針對性的監控。以上海電氣集團臨港制造基地為例,該集團還設有生產服務管控系統,可以實現遠程抄表,并運用模型降低產生的耗能。公共服務有一卡通系統,可以實施門禁以及餐飲的集中管理,還可以運用到考勤以及車輛管理的個性化管理,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效率。在園區的接待管理還設有前端展示系統,集中展示了監控錄像,并發布了相關的服務信息,通過機器人講解等多種方式,提高了企業的形象。
3 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發展的實踐探究
3.1 始終圍繞產業特點和實際需求
以上海電氣集團臨港制造基地為例,在發展智能制造和智能園區時必須要圍繞企業自身的特點和需求。上海電氣集團臨港制造基地以生產高端設備為中心,具有技術含量高以及單件小批量制造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將信息技術融入制造行業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管理。一定要注重發展信息化和數字化,采用先進的設備,在傳統設備上安裝信息化的裝置,提高質量和效率。而且在運行管理以及物流運輸等過程中,要進行數據分析系統,加強信息化、自動化水平。
因此,圍繞企業實際需求,要實現自動化的服務,在能源供應和物流等方面要運用信息化進行分析,提供準確的服務,保障企業的高效運行。在發展過程中,要運用智能化的設施提高安全性,比如在信息發布等方面,要形成統一的管理,為基地的運行提供智能化的保障。
3.2 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創新發展
信息技術可以支撐現代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創新發展。其一,要實現網絡的泛在化。在基地內的局域網絡中實現設備的自動化,從而實行遠程監控。其二,要實現設備的智能化。要通過各種機動化的技術和物聯網的應用,對已經建成的基礎設施設備進行升級,從而實行遠程的控制,要把傳統的設備添加智能的新型裝置變為智能設備。其三,要實現系統的集成化。將基地內的平臺走向集成,提高系統的集成程度,將基地內的資源共享,提高服務能力。其四,實現基地的云計算。由于基地的規模越來越大,設備越來越多,可以將云計算與現在的需求進行結合,從而得到業務支持。其五,互聯網化。利用互聯網可以將智慧運用到各個方面,比如照明設備、通信設備以及自動化設備等多種系統連接成網絡,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平臺使基地內的工作人員輕松獲取信息,從而采用便捷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 智能制造與智能園區建設的原則與未來展望
4.1 建設原則
在構建智慧園區的時候,技術管理人員應該遵循相應的規定與原則。一是技術標準化原則。在智能園區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實現城市管理者對于園區的統一管理,這樣才能夠進一步降低智慧園區建設以及管理的成本,因此通用標準化原則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可行性原則。盡管我國信息技術以及智能制造技術發展較快,但是很多建設目標在技術層面上還是很難實現,為了減輕企業以及園區建設的負擔,技術人員還應該盡量提高建設方案的可行性,提高建設的水平與效率。三是用戶友好性原則。技術人員在進行智慧園區建設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使用者與操作者的習慣,同時提升用戶友好度,為更多的一線操作人員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四是安全可靠性原則。在信息智能化管理背景下,智慧化工園區對于信息技術可靠性和信息安全的要求更高,一旦園區的安全信息系統出現漏洞或者遭到攻擊,就很有可能出現安全事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人員的傷亡。五是先進適用性原則。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更新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智慧園區中的智能平臺也應該預留出升級與擴充發展的空間,跟隨技術的發展不斷完善信息系統平臺建設,進而保障平臺的適用性和先進性。
4.2 未來展望
我國已經在5G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而未來更是以5G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在這樣的發展時代中,萬物互聯以及人工智能將會得到快速發展的機會,最終全面實現智能化發展,尤其是我國的現代制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都將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邁向全新的發展道路。除此之外,智能制造以及智慧園區的建設也將迎來一次新的飛躍。首先,以5G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將會帶給不同方面信息技術應用新的技術突破,包括相應的制造、管理以及服務理念都會受到沖擊,在新技術的影響下不斷升級與改進理念、架構以及模式。無論是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還是技術生產人員,都應該關注高新技術的發展趨勢,改變傳統發展理念,重新審視發展局勢,重視創新技術變革,企業以及園區都應該與信息技術人員緊密結合,進而發揮出信息技術的最佳效用,從而降低智慧園區建設工作的成本,進而提高建設的質量與效率。其次,以5G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還會為智能制造以及智慧園區發展帶來更加開放的交流趨勢,真正實現信息的共享與交互。通過大數據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企業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得到有效的信息,同時還能夠實現對信息的有效處理與傳輸,在此基礎上,技術人員還會更加重視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同時加強內部以及外部信息安全管理,不斷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流程,通過設置人員權限等方法實現對企業信息的保護。
5 結語
隨著我國5G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實現,這也表示,我國的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的建設也迎來了新的飛躍。雖然技術會使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得到新的發展,但管理模式等其他方面必須隨著技術而重新變革,工作人員不僅要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發揮自身潛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應用到管理與服務上,從而降低成本,進一步提高質量。
參考文獻:
[1]鄭錦榮.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上海企業,2019(4).
[2]高天峰.建德:產業數字化制造智能化園區智慧化[J].今日科技,2019(4).
[3]段新燕.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外企業家,2017(8).
[4]于濟群.智能制造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南方農機,2019,50(6).
[5]趙光輝,馮帆.中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國際背景與政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7(3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