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它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修養,完成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為此,在初中教學課堂教師也需注重此類課程,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固的基礎。為逐漸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的有效性,教師也需從展示案例、提出問題、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出發,促進德育與法治教育的健康發展,真正幫助學生,引領學生學習與理解,完成學生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教學;學生
在目前的課程改革要求下,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緊跟教學步伐,教師也需從改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出發,鼓舞學生,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建設。同時,道德與法治建設的成果也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要求學生,而應在課堂內有效發展學生,幫助學生有效吸收知識。為達成目標,教師也需緊跟步伐,創新方案,以嚴格的目標要求自己。
一、案例展示,明確目標
在具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建設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嚴格遵循一小時學習計劃建設,讓學生系統、全面地學習各類知識。在具體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需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在課堂開始之前完成預習,把握學習目標,教師在此基礎上教學,完成學生能力的雙重發展。在重難點教學時,教師應明確把握學習目的,采用雙目標學習模式,在難點部分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的針對性問題,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效果[1]。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的許多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為此,在教學時教師應把握此特點,引導學生將課本內容與日常生活進行有機聯系。例如,在學習“燦爛的中國文化歷史”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回想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歷史。在這樣的學習方案要求下,學生也會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完成能力提升。
二、提出問題,不斷解決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時教師應突出問題教學的重要性。在課堂開始之前,積極掌握相關資料,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在促進科學設計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能力發展,促進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提升解決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深入[2]。
例如,在學習“公民的相關課程”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我們是負責任的公民嗎?公民該向哪方面負責?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在這樣的問題模式下,教師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提升理解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產生全面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自身言行,嚴格要求自我,因為初中階段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發展的范本。在教學的路上,教師只有樹立良好的德行,才能夠真正影響學生,用自身的言行感染學生,發揮榜樣作用,幫助學生前行。
三、營造氛圍,不斷向前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一門與時政熱點緊密聯系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只局限于教科書,而應以聯系生活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課堂良好氛圍的建設,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引領學生不斷前進。此時,教師可以將具體的課程內容與泰晤士報聯系,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對新事物產生興趣,在不斷發展的道路上促進學生前進。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工具搜索政治信息,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重視自身的主導地位,利用各類課堂信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教師在教學“網絡傳播新空間”這一節時,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先談及互聯網,讓學生認識互聯網與學習的關系,幫助學生了解過度使用互聯網會傷害身心健康。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從辯證的角度看待網絡,讓學生健康地使用網絡進行交流。通過此種模式,教師可最大程度地引領學生,也可以從生活出發,用一些生活案例創造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身臨其境。例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講解相關不良網絡與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讓學生全面思考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幫助自己學習,此時學生也能通過互聯網樹立道德觀念。在這樣的良好課堂氛圍中教師最大限度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多元化情境中達到雙倍學習成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改革教學觀念,認識到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從自我出發,提升學生能力,轉變課堂思維,幫助學生、引領學生進行提高。而這樣的教學過程才是有效的,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應采取全面的教學方案,鼓勵學生參與,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唐飛.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實踐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19(1).
[2]穆國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究[J].神州,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