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海濤
摘 要:從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課堂教學比較單調乏味,教師雖花費更大的精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舉步維艱,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主要由于學生的思維和學習主動性被制約。就這一狀況,數學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尋求教學創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構建良好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積極主動,從而體現出數學學習的真正價值。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分析;思維能力;科學精神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思維方式、特征都有很大的區別,同一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法。高中數學學習就是學生數學思維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是極其重要的。教師需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思維的獨特性,細心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清楚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給予學生科學的引導和鼓勵,從而有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性差異
重視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首要因素。教師需要真實了解每一位學生,并且關注每個學生,不能夠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否則只會讓學困生越來越不喜歡學習,最后放棄數學,而學優生也會變得驕傲自大。首先,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認知能力,但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這是學生的一般成長規律。其次,教師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學生。雖然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所成長,但還是希望被教師所關注,這才能激發學生的個人潛能,理解數學學習的真正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學科教學創新過程中,需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敢于表達自己的個人想法,展現自己的思維方式。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通過平等的交流互動實現思維的碰撞,在相互學習、探討的過程中,能夠自我檢測,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
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興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高中數學學科教學當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從而實現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在傳統的數學教學當中,教師時常會用口頭表達和板書的形式進行數學知識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是被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會感覺到課堂枯燥乏味,學習興趣自然也就蕩然無存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選擇創新型的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以此轉變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給學生營造輕松、快樂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另外,在此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法創新時,必須從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入手,對教學進行調整。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讓高中數學課堂質量不斷提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
三、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筆者在分組過程中,從這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思考,并將其運用于教學的各個細節當中。如在分組問題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先從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考慮。在分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思維能力不同的學生劃分到同一個小組,這樣在每一個小組當中都有不同的聲音,可以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充分發揮大膽質疑的優勢,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彌補自身在當前學習中的不足。其次,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此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合作的時機和相關問題的設置,也需要重視學生的合作機制,避免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出現無效學習閑聊的現象。最為重要的是教師在合作學習當中的角色定位,教師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不應隨意干涉學生的思考和討論過程,要仔細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考過程,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引導和幫助。
四、了解學生解題的思維過程
筆者認為,教師的教學也需要尋找科學有效的方式,尤其是數學學科中的每節課程,都需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教師需要仔細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即使是在課堂上遇到一些學生不會解答的問題時,教師也要以平常心對待,對學生進行更耐心的引導,將每一個數學問題都當作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養料。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敢于突破思維定式,幫助學生構建新的數學思維模型。通過學生思維能力的加強,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例如,在學習函數和方程相關的知識時,學生得出了錯誤的答案,教師也不能直接對學生進行否定,而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解題過程,然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引導和鼓勵,從而營造積極健康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樣學生也不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感覺到羞愧,反而能讓學生正視自己的錯誤,并將錯誤作為自己不斷完善的機會,循序漸進地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數學學科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通過科學引導,讓學生學會思考,并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為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趙春霄.淺析高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0(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