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宋麗
【內容摘要】新課改強調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讓學生在更加自由的環境下掌握知識。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有不足進行了分析,優化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三點策略:擴大課內外英語閱讀的內容范圍,基于學生興趣培養學習動機;在課堂中構建立體、有趣的閱讀情境,尊重學生能力差異,用多種教學方法塑造學生整體的英語閱讀思維;促進學生自信發展、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需要擴展閱讀的范圍,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閱讀材料,在選擇中明晰自己的閱讀興趣,在興趣中建立英語思維、培養英語能力。教師還應該創設立體的英語閱讀情境,讓學生通過沉浸式學習切實鍛煉英語閱讀思維。
一、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需解決的問題
(一)過于強調統一化教學
統一化教學是教育部在系統研究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要、知識積累后,結合科學教育理念設定的教育教學標準。統一化教學的“統一”是一個比較科學的平均值,小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這一平均值,結合不同學生群體的具體情況,調整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過于強調統一化教學指的是無論面對哪個年紀、英語閱讀水平如何的學生,都使用同一套教學標準。其產生原因是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研究方面存在惰性,不主動,不愿意去調查小學生當下的英語閱讀綜合能力,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據學校預定的教學規劃去劃分每個階段的教學任務,機械化地完成教學、考核、評測等一系列工作。這一問題導致的結果,是小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就是為了完成任務,無法形成英語閱讀學習和探究的主動意識。
(二)疏于培養英語閱讀思維
英語閱讀思維指的是在英語語境下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的思維能力。小學生在剛剛接觸英語閱讀時,會本能地通過母語思維去辨認、分析和理解英語材料。中文思維與英語思維存在很大差異,若學生長期使用母語思維理解英語,會對正確理解閱讀材料造成消極影響。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教會學生直接從英語的視角去分析文章,用英語理解材料。但實際上,許多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強調閱讀理解的結果,只要學生能夠給出正確答案即可,不問學生是否用英語思維方式進行理解。這使得許多小學生在剛剛進行英語閱讀學習時就形成了錯誤的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
(三)仍舊使用題海戰術
新課改已經落實多年,對填鴨式教育的否定也已經深入人心,但從目前來看,仍有許多小學英語教師認為使用題海戰術是最高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對國內幾所學校的小學生進行的訪談中發現,在學習一些難度一般的閱讀技巧時,教師會先從課后習題開始,帶領學生熟悉該技巧,隨后教師會給出大量相似的閱讀素材,要求學生一遍遍解題,讓學生在機械性訓練中牢記閱讀技巧;在學習難度較大的閱讀技巧時,教師的策略就是給出更多的素材,要求學生反復練習。對此學生們表示,到后期他們的大腦基本處于麻木狀態,做題會依賴機械性記憶,而不是主觀的判斷和思考。
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一)擴大閱讀范圍,基于學生興趣培養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獨特的思維特點,這種差異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同一個閱讀材料的反應并不相同。可能有的學生更適應科學類的話題,有的學生則對有關朋友、家人的話題更有共鳴和討論的積極性。英語閱讀學習的關鍵,就在于要讓學生產生閱讀的主觀積極性,故而教師應該盡可能擴大閱讀教學的取材范圍。教師可先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各自比較喜歡的話題,再針對學生的愛好,在題庫中查找相應的閱讀素材。當學生對閱讀素材產生興趣時,自然而然就會調動自己智能中的優勢部分,踴躍參與到閱讀練習中。小學生基本都有“表現自己”的心理需求,在面對感興趣或者很擅長的閱讀素材時,學生會更主動地學習,這樣更能培養他們的基礎語感和閱讀技巧。
(二)應用情境教學,尊重個體差異,培養英語思維
智力的發展應該均衡且富有彈性,對智能應該組合應用,從而實現智力水平的綜合性提升。也就是說,同時鍛煉學生的多種智能,更易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形成。對此,建議教師建構基于情境教學法的閱讀課堂,讓學生以“演繹”的形式參與到閱讀材料中,站在文中立場以英語思維有效地學習閱讀技巧。例如,教師可以構建一個購物場景,組織學生分別扮演賣家和買家,以表演的形式還原閱讀素材。教師可要求學生配合素材中句子的具體意思去設計一些對應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促使學生主動理解閱讀素材的具體含義。教師也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為學生展示多種社交句型。如果學生難以理解,教師還可以配上夸張的肢體動作,讓學生通過動作記憶句子。在這一過程中,要盡可能減少母語出現的頻率,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樂于表現的學生,教師可多邀請他們參與表演;對于更擅長邏輯推理的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應用推理的內容。讓學生在擅長的領域夯實閱讀技能,形成英語思維。
(三)建設過程考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獲得良好的成績雖然重要,但并不是評價和衡量一個學生價值的唯一指標。要進行過程性評價,對此,教師可建設一套過程考評體系。所謂過程考評,就是加入平時分,告訴學生,日常表現的積極性、閱讀答題的創新性、與同學合作的默契度等都將被納入考核系統中,只要學生擁有某一方面的才華就可以加分,不需要在每個能力范疇都表現優異。這樣一來,學生將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更加積極地發展。過程性評價能夠保證每位學生都能發揮優勢并得到夸獎,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努力地參與閱讀學習和課堂活動。
三、結語
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能力優勢,要評價學生,不能僅依據學生最終的考試成績;要培養學生,也不能僅使用統一的教學標準和教學方法。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能力優勢,讓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教師應該注重過程性評價,讓學生的智能能夠均衡發展,揚長避短,以教學可通過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開展相應的數學訓練,培養學生建立錯題分析習慣,通過創設結構化的問題和教學情境等路徑,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我探索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這對于數學教育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丹.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家長,2020(35).
2.時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0(34).
3.劉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分析[J].家長,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