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江波
【摘要】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巨大壓力,容易使他們缺乏學習動機,逐漸成為學習困難學生。進入高中后,許多學生對物理學習不適應,學習效果持續下降。如果這個問題不及時解決,就會學生導致學習困難。物理學困生的出現不僅對物理教學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本文在分析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從學生自身因素、教師因素兩方面,系統地分析和闡述了高中物理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高中物理學困生學習障礙的轉化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困成因;策略研究
一、高中物理學困生學困的成因
(一)物理學習動機欠缺
動機不僅是激勵人們行動的原因,也是觸發行為和維持活動的驅動力。在高中物理課堂上,學困生最明顯的表現是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評價低和缺乏自信,這種消極情緒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產生惡性循環。這類學困生在學習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由于學習成績低,學習過程中失敗較多而導致的缺乏學習動機。這種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使他們在面對物理學習時容易產生條件厭惡,整個人處于被動的狀態。同時,由于缺乏學習動機,他們的學習往往具有依賴性和強迫性,自主性較低。同時,他們缺乏物理的思辨性,不愿意通過思考來學習物理知識。
(二)教師職業素養方面
對于年齡較大的教師來說,師生關系會因為代溝而有些疏遠。許多教師的繁重工作導致對物理學困生的關注不夠。此外,由于課程安排緊湊,教師不能花太多時間探索規律和聯系,甚至是進行分層教學。雖然教師在課后花更多的時間反思課堂上的內容,但課堂上的反思通常停留在表面上,不會過多停留。在專業發展方面,物理教師需要開展集體備課和每周物理小組研究,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然而,由于學校工作量大,以及在校外參加一些課堂比賽,教師改進課件的時間會減少,這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發展。
(三)學習方法欠科學
只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學生課后不及時復習,學習效果會大大降低。大多數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無法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對這類學生來說由于知識點之間找不到聯系,所獲得的知識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導致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同時,許多學困生由于缺乏自信,不敢與同學和老師交流物理知識,會覺得問太多問題擔心給老師留下“愚蠢”的印象。因此,物理教師應注意鼓勵學困生在轉化過程中多思考、多提問。總之,物理學困生和物理優等生在學習方法上存在很大差異,學困生的學習方法大多不科學。
二、消除高中物理學困生學習障礙的轉化策略
(一)激發學生物理學習動機,建立自信心
物理教學的本質是交流與互動。在此基礎上,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共同發展的過程,也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由于高中生自我意識的增強,物理學困生在面對自己不喜歡的老師時會表現出消極反應。教師可以建立溝通的橋梁,促進學生情感內在驅動力的形成,激發學困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同時,教師的語言應友好、鼓勵、平等、民主,消除反映教師權威和屈尊的教學語言,善于與學困生討論和交流,與學困生友好相處,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克服所謂的年齡代溝,尊重和欣賞他們,真誠地感動學困生,成為他們心中善良、親切、可敬的朋友。 另外,教師首先要有寬容和愛心,學生在物理教學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任何學生都不可能不犯錯誤。因此,教師應該更多地與學生溝通,冷靜、明智地處理學困生的問題,用自信和贊揚激發學習動機。面對物理學困生教師應該耐心的指導,在學習過程中,要及時給予反饋和表揚,同時物理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物理專業知識,包括中國物理和世界物理知識,通過廣泛的知識面讓學生更加信服和尊敬。
(二)教師改善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且在教學中必須考慮學生基礎和能力的發展方向。經過合理的分層后,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基礎準備不同的材料。包括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過程速度的把握、課堂問題的設計,都應該有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光》一課教學中,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減少理論的部分,將時間都放在光的折射、全反射、衍射的實驗運用以及重點難點內容;針對基礎適中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復習有關的理論內容,基礎與重點內容分配的時間和內容要適中,做到既穩固了基礎,又能跟上重點難點的內容,在知識點都掌握后協助學生進行拓展教學;針對學困生就要把重點放在基礎上,以掌握基礎為目標即可。
總結
由于高中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和心理變化,導致很多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下降。物理學困生的增多不僅對物理教學質量產生負面影響,而且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本文分析了物理貧學習困難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轉化策略。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2(10),24:4-7.
[2]件中啟泉.遏制教育的“狂躁癥”[J].基礎教育課程,2015,1:71.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J].人民日報,2010-03-01005.
[4]白文新.高中物理教材研究與教學設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