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榮
摘要:近年來,數學學習力成為一個熱詞,相應的提升策略與評價研究成為一線數學教師關注的焦點。伴隨基層的思考與實踐,由多層階明晰、多途徑優化、多元化評價為核心內容的數學學習力操作模式,為小學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習力提升? 評價研究
數學學習力包括數學“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三大指標,分別解決“為何學、怎樣學、持久學”的問題。對一線數學教師而言,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從細節處發力,抓實做好多層階明晰、多途徑優化、多元化評價等工作,以幫助學生形成數學課程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一、多層階明晰數學學習力的提升意義
小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與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品質、優化教師教數學與學生學數學的方式,有著重要作用。
(一)提高思維與認知能力
數學數習力有別于其他學科學習力,重在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認知思辨和邏輯推理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教師啟發與學生探究,以及學生之間的直觀體驗與抽象思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作出邏輯清晰的、論證充分的解讀分析和理性表達,幫助學生養成基本的認知水平與推理能力,鞏固必要的抽象思維與創造意識,領會符合各個年級特點的符號意義與空間概念、運算方法與模型思想。
(二)培養良好學習品質
部分數學教師仍處于重視知識傳授和解題思維訓練的慣性之中,對于學生學習品質的系統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視。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安排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或進行小組合作;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針對發現的問題予以啟發式的點撥;根據學生學習的進展與結果,恰如其分地鼓勵和表揚學生,幫助小學生增強自信心、養成良好習慣;借助于信息化工具,引導學生提煉出數學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優化數學教與學的方式
教師應依照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強化認知、糾偏、推理、計算、驗證、鑒別等各個過程的教學指導,幫助小學生發展并鞏固自身的學習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一些圖表分析、公式變換、動手實驗、言語表達、數模觀察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增強小學生的直觀體驗,鍛煉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要以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主動探索的教與學的過程,強化師生互動與學生合作,引導小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出個人想法,領悟數學思想方法,避免一味地進行知識灌輸或機械訓練。
二、多途徑優化數學學習力的提升策略
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提高,與教師周密組織和科學引導密不可分。教師可通過多樣化教學活動、多層次學習任務和專題性學習項目,引導學生經歷閱讀、計算、實驗、觀察、推理及驗證等學習過程。
(一)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包括數和代數、綜合和實踐、圖形和幾何、概率和統計四大部分。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學力、不同課程內容的學習要求、不同課時的教學目標,開展多樣化的、相匹配的學習活動,引導與帶領學生經歷認真聽講、踴躍發言、積極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有力保障小學生“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例如,當講解《圖形的平移》時,不妨讓學生自己通過“畫一畫”“數一數”等相對簡單的方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并在教師的講述和指引下牢牢掌握“描數點、數格子、標數據”等處理圖形平移的方法,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和經驗。
(二)布置多層次的學習任務
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呈現課程內容、布置學習任務時,有必要注意層次性和選擇性,改變“一刀切”的做法。例如在教學《路程、時間和速度》一課時,可以區分A等基礎演練、B等綜合發展、C等挑戰自我三個等次來布置作業,分別要求全體學生、中等生與后進學生、優秀學生予以完成。同時也留下彈性,學生可以嘗試跨等完成不同難度的任務。如此,既對全體學生提出了保底要求,又保障中等與后進學生“吃得下、吃得飽”,還給予優秀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通過多層次的學習任務,讓優秀、中等、后進三個層次的學生“皆大歡喜”。
(三)安排專題性的學習項目
專項練習可以幫助小學生當堂鞏固學習成果,更有助于增強學生持續探索的學習欲望。其一,借助于積極鼓勵和表揚,讓小學生不要懼怕錯誤;其二,引導小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去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和困難的方式,培養出思考和實踐的習慣;其三,通過一些專門的分組討論和表達,培養學生積極表現的態度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其四,開展適量的、有效的專項練習,通過舉一反三、縱深拓展,增加學生的收獲。
三、多元化評價數學學習力的提升效益
小學生數學學習力水平與效益的評價,應該目標多樣、方法多元,全程關注課前、課中、課后等學習時段。
(一)實行課前喚醒式的評價
預習是完成學習任務的一個前置環節,對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自主助學單或課時導學單的形式,喚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教學《圖形的旋轉》一課時,布置學生使用三角尺在自畫的田字格,選定A和B 的兩點坐標,分別進行順時針、逆時針旋轉90°和180°的實驗,通過動手增進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直接體驗。也可以借助于微課、學習軟件等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模擬數學在生活與生產中的應用場景,喚醒其演繹推進或合理推理能力,讓學生的抽象思維、思辨能力得到鍛煉。例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運用學習軟件多次演示豎式計算的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出在口算與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的注意事項。
(二)實行課中觀察式的評價
課堂是數學學習力提升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細致觀察學生在提問、回答、演練、講解與反饋等環節中的實際表現,分析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了解程度、學習興趣、突破進展等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優勢與短板、節奏與效率等的變化,及時給予點撥啟發,或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其一,及時觀察學生的反應,例如在具體的思考、實操和表達等階段,是否存在一些無從下手、表述不清,以及遇到難題、停滯不前等問題;其二,觀察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是如何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的,是否存在前緊后松、或快或慢、時間不夠等現象。對于上述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介入、給予指導,做到適時糾偏、導入正軌。
(三)實施課后檢測式的評價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提出一個具體的數學題目,讓學生去思考如何進行分析與解題。這種方式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固化,往往不容易跳出教師的思維邏輯,在課后很少挖掘自身的學習潛力,進行足夠的延伸性課后學習。教師可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安排一些開放式、進階式、帶有主觀性的思考問題,了解學生在課后是否有強烈的意愿,有足夠的自覺進行深度學習。單調的客觀題,如選擇題、判斷題等,容易讓學生覺得乏味與枯燥。開放式、進階式的題目則可以激勵學生思考興趣,檢測到學生對于不同數學學習內容在了解或理解、掌握或運用等方面的達成度。
總之,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提升與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長期進行探索與實踐。全面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為高效實現數學課程的邏輯思考、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問題解決四大目標提供堅實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