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璇
摘要: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主要讓學生基于現實情境,解決實際問題。相比于主題式學習,它又能從更廣、更深、更結構化的層次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培養,利于學生的成長。
本文分別從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場景設計原則和項目選題形式兩個方面入手,闡述如何建立有效的項目式學習內容。
關鍵詞:小學數學? 項目式學習? 場景設計原則? 項目選題
一、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場景設計原則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項目式學習,需要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這就需要選擇合適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完成問題的發現。很顯然,場景的設計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著數學課堂中的項目式學習能否順利完成。在場景的設計時,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項目式學習就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實情景而產生的,真實性自然是場景設計的基本原則。教師提供的元素一定要切合生活的實際,避免空洞、不切實際的素材。真實的生活場景也會帶給學生的共鳴。蘇教版三下第六單元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時,老師提供了學校足球場的照片,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素材,提出小組要研究的內容。由于足球場是孩子們上學期間,差不多天天去的地方,異常熟悉。各組的同學由此帶來的數學問題五花八門。其中一個小組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足球場可以站多少學生?這個問題非常切合本單元的知識點,在實際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出現了多種解決方案,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其實,真實的情景正是項目式學習的魅力所在。在真實情境中,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求知欲。通過可見的素材,實現數學的自主學習,感悟數學知識的逐步抽象過程。
(二)啟發性原則。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意識是項目式學習的目標之一。設計的實際情景如果能給學生充分的啟示,自然是設計者所關注的。《小數的意義》是小學階段一節非常重要的課。教材中指出,分母為10、100、1000……這樣的分數和小數剛好是對應關系,都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在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下,教師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整數和小數,讓學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有個小組以“小數的由來”這一看似平淡的數學史知識為主題,設計方案,居然得出了豐富而深刻的成果:(1)小數是十進制在整數部分的延伸;(2)小數的出現是對整數的擴充;(3)分數概念的完善是形成小數的基礎。這就解決了很多同學心中的疑問,為什么剛好分母是10、100、1000……這樣的分數才能直接寫成小數呢?小數的出現不僅部分解決了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數該怎么記錄的問題,為后期認識分數的意義和功能做好了知識儲備,而且也讓學生感受到小數產生的背景——十進制,這樣就把整數和小數有機統一起來,對小學生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解。教師在課堂中看上去不經意的場景設計,其間卻包含著豐富的研究內容。
(三)開放性原則。實踐之初,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應用中也有“掣肘”的地方。項目式學習更多體現的是學生對真實世界問題的解決,多學科的滲透是項目式學習的常態。如果僅僅以一個學科來展現項目式學習的理念,會不會有礙學生的思維發展,而違背項目式學習的初衷呢?在團隊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數學學科范圍內的項目化,也有精彩的地方,小學數學的項目式也可以呈現充分的開放性。
蘇教版六上的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便可基于項目式學習理念進行設計。教師在上課之初拎出一個沒有拆封的裝滿飲料的紙箱,孩子們在一番頭腦風暴之后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問題:1.做這個紙箱需要多大的紙板?(長方體的表面積)2.這個紙箱有多大?如何測量?(長方體體積和體積單位)3.飲料箱每聽飲料有多大?(圓柱的體積)4.如果每聽飲料換成長方體紙盒,會節約多少空間?5.長方體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其中,第2個問題,關于長方體體積和體積單位設計方案的研究,對于孩子們是一種挑戰。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將充分感受測量“體”的過程,對理解體積的含義將更加充分。場景的巧妙設計,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教師則需要對單元的知識結構進行重新梳理,更方便于每個項目的探究,這與單元整體設計的理念不謀而合。相對于只出示普通的長方體實物,裝有飲料的紙箱會更加“有料”,帶給學生的思考也會更加開放。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如果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具有數學學科特點,就必須設計具有啟發的、開放的場景。同時,需要教師在備課階段做好充分準備,以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基礎,加強對教學素材的甄別和挑選。
二、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項目選題形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是課標修訂后提出來的。這與項目式學習第一個階段提出問題(項目選題)從本質上一致的。有了真實的生活情景,以問題驅動的形式,選擇合適項目進行研究勢在必行。項目式學習問題的提出通常有以下兩種形式。
(一)以一個真實情景為中心的系列項目選題。真實場景是數學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基礎。教師在呈現一個真實的情景時,往往會出現豐富的數學內容。如果其間包含的多個數學知識剛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我們就可以設計出一系列的項目選題。
跑道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在學習之初,教師播放了一則400米短跑比賽視頻,學生發現各個運動員起點的位置各不相同,由此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各個跑道一圈的長度是不一樣的。但是,到底相差多少呢?如何測量?(圓的周長)很顯然,一個項目選題誕生了。如果問題提出就此結束,則顯得過于急促了。教師此時順勢引導:“關于跑道,你還想研究什么?”問題一出,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一系列問題自然呈現:(1)跑道中的行程問題。(2)跑道的塑膠面積問題。(3)賽道的設計。(4)各個賽道的周長問題。通過師生的共同整理,以“跑道”為主題的一系列項目式學習內容就形成了。一個合適的現實情景,會引發學生持續的思考,項目小組成員之間的思維空間也得到釋放。當然,項目選題的過程需要教師全程的指導,如何讓真實情景與數學學習聯系起來,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的指導必不可少。
(二)以一個知識點為基礎的多方案項目選題。目前,小學數學的常規教學是以遞進的知識點為依托的分課時教學。通常情況下,系列化的項目選題與教材的知識結構往往并不匹配。以教材中一個課時為基礎單元的項目式學習又該如何設計呢?
《兩位數乘兩位數》是蘇教版教材三下的內容。課題組進行了項目式的教學設計,在給出了“12箱南瓜,每箱24個”的情景后,學生順勢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個?”的問題。此時,所有的小組只圍繞這一個問題進行研究,得出了兩大類、多途徑解決方案:1.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2.轉化成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在學習的過程中,項目式學習的兩個關鍵點:一個引發活動的問題和學生自主創造出的一個“成果”,都沒有缺席。
通過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踐項目式學習,帶給學生完全不同的體驗。學生解決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真問題”,探究欲望自然和學習枯燥的數學知識不可同日而語,學習策略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了真實應用,學生的團隊意識得到了培養。當兒童再次遇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他們感到的將不是“陌生”,而正是他們熟悉的場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何莎.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教學實踐思考——以“設計參觀動物園最佳路線”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1(Z1).
[3]葉陽,章勤瓊.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特征、發展及應用案例[J].小學數學教師,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