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
摘 要:機械重復、簡單再現仍是當前多數課堂復習的通病。本文結合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層次理論,以“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7~8題為例,提出巧用高考試題創(chuàng)設情境的思維進階復習策略,探索開展“素養(yǎng)性”復習方法,以期解決低效復習的通病。
關鍵詞:高考試題;創(chuàng)設情境;思維進階;復習策略
復習是臨考前快速提升成績的主要手段,歷來為教師和學生所高度重視。但多數課堂復習策略單一,多以再現式、記憶性的知識性復習為主,如整理條目、提綱羅列、刷題練習等。單單通過這樣的復習難以達成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預期培養(yǎng)目標。方法性復習、能力性復習、思想性復習、思維性復習等“素養(yǎng)性”復習才應是當前復習課追求的終極目標。在兼顧知識性復習的前提下,如何輕松有效地實施素養(yǎng)性復習?尤其是高三的復習教學,學科融合度較大,對復習策略的班本化、師本化要求高,涉及復習資源的個性化開發(fā)、差異化使用等具體問題,如何解決復習課的素材收集、情境創(chuàng)設和策略模式等問題成了當務之急。
一線教師對高考試題非常熟悉,因此,可以挑選部分高考試題整合為小專題的復習資源,利用其圖文材料創(chuàng)設復習情境切入,再結合布魯姆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層次理論構建出“素養(yǎng)性”復習的策略(圖1)。布魯姆把教育目標分為“識記”“理解”“運用”“綜合/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六個層次,“素養(yǎng)性”復習越過“識記”和“理解”從“運用”開始,要求運用已學知識探析高考試題的素材和情境,通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出新問題,從而實現運用、綜合/分析、評價到創(chuàng)造的思維進階。
一、巧用高考試題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并賦予新知識意義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提供實際情境,那么學生很難對知識產生意義建構[1]。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思維的本源在于問題情境,而且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2]。因此,“素養(yǎng)性”復習不僅要考慮合適的教學目標,更要考慮情境創(chuàng)設,并圍繞情境創(chuàng)設進行教學設計。“情境”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引起人情感變化的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huán)境。[3]
“考試情境化”是新高考的主流,一組高考試題往往就是一個情境。地理試題更是以學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學科問題和國家重大政策、社會關注熱點、生活普遍事象等為題材,有具體場合,也能引起人情感變化。因此,可以挖掘高考試題的命制背景,通過一定程度的改編和加工,創(chuàng)設出復習需要的、真切的教學情境。具體策略如下:①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和最近發(fā)展區(qū),從高考試題的圖文素材中發(fā)掘出契合復習內容、具有學科研究價值的教學問題;②采取圖文轉換降低信息獲取難度、刪繁就簡僅保留情景創(chuàng)設所需要的素材、增補背景材料、改變問題設置等方式,通過“共情”逐步把學生引入該堂復習課需要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驅使其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主動完成復習任務。
以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7~8題為例(以下簡稱例題)進行分析。
相對濕度是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條件下飽和水汽壓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圖2示意我國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區(qū)與郊區(qū)各月平均相對濕度,據此完成7~8題。
該例題主要契合“水循環(huán)”“中國的氣候”等內容的復習,創(chuàng)設的情境和提出的研究問題為:相對濕度、水汽壓等信息都說明大氣中有水汽,水汽從哪里來?怎么來?將到哪里去?怎么去?
該情境創(chuàng)設緊扣例題素材,以水汽的來去為重點,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通過設問把學生帶入普通生活情境分析。這種現象學生已習以為常,通過強調其不普通、不平常的一面,讓人遽然一驚的同時又發(fā)人深省。這成為激發(fā)學生強烈學習興趣和積極思考的關鍵,能夠讓復習從開始就變得專注和投入。而且利用高考真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素材,寓學科理論于具體事象中,分析起來能夠言之有物,復習的深度有保障,思維也更活躍和深邃。
二、運用已學知識解讀情境鏈化問題
即圍繞復習目標有意識地設置一組或多組梯級問題,這些問題相互關聯、相互遞進,最終構成鏈條化的問題組。其目的是分解研學任務,通過“搭建支架”的方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地引導學生運用已“識記”“理解”的地理概念、規(guī)律、原理等去解釋、讀取高考試題的情境和涉及的信息。現代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是個體運用已知知識去建構和理解新知識的過程。如果將教學簡化成一個信息流,從“教”到“學”、再到“學會”,信息必須經過兩次轉換,學生才可能真正“學會”[4]。
筆者圍繞例題信息,設置了以下鏈條化問題,需要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①用水循環(huán)原理解釋郊區(qū)和城區(qū)空氣中的水汽來源有何異同?②為何郊區(qū)空氣的相對濕度總是比城區(qū)高?
問題①與問題②引導學生運用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和物質平衡原理等知識去解釋例題情境中的地理事象,要求學生在新情境中重新認知蒸發(fā)、蒸騰、水汽輸送、降水等地理概念,越過了對這部分知識的機械再現式復習,思維也越過“識記”和“理解”上升到更高層次的“運用”。引導學生加工信息,實現信息的二次轉換,真正由“學”進階到“學會”。學生在運用、加工和轉換過程中進行重整、建構并最終形成自己的學科知識和體系?!白R記”“理解”是“運用”的前提,“運用”又反過來促進和驗證“識記”與“理解”。這一策略成功的關鍵是科學合理地設置鏈條化的問題組,一般先分解知識或概念,接著“小步調”設問,然后“組問題”引領,最終喚醒識記,促進理解,實現運用。
三、綜合學科素養(yǎng)分析解決情境問題
即對創(chuàng)設情境的、復雜的高考試題素材進行分解、剖析,繼而加工、重組,找出這些材料中蘊含的地理概念、原理、規(guī)律、過程等學科知識,以明確其相互關系,清晰其組織結構,從而比較輕松地闡釋其因果邏輯關系,進而理解地理的本質,構建出具有學習者特質的學科思維,最終利用掌握的學科技能和方法,綜合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圍繞例題信息,設置出以下分析試題情境并綜合學科素養(yǎng)才能解決的問題:③不管城區(qū)還是郊區(qū),為何11月至次年5月的相對濕度比6月至10月的低?為何4、5月的相對濕度比12、1、2月的還低?④該城市一年中相對濕度的變化反映了當地什么氣候特征?
該組問題彎彎繞繞較多,可充分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相對濕度受實際水汽壓和溫度的雙重影響,相對濕度小要么是實際水汽壓小,要么是溫度高、飽和水汽壓大所致,反之亦然。由于試題信息明確是“我國”,因此11月至次年5月為冬半年,其相對濕度小于6月至10月(夏半年),原因就只能是前者,11月至次年5月(冬半年)實際水汽壓小,此季節(jié)較干燥;夏半年(6月至10月)相對濕度大,主要是因為實際水汽壓大,此季節(jié)高溫多雨。4、5月的相對濕度比12、1、2月的還低,是因為4、5月仍然干燥少雨,實際水汽壓小,但是氣溫回升,導致飽和水汽壓比12、1、2月大。
通過以上分析,學生能夠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與信息,深入思考與分析地理問題,對其中的因果關系作條理清晰、邏輯縝密的闡釋,以磨煉其思維品質。
四、評價高考試題研判情境問題
“評價”指事實判斷后作出的價值判斷,要求分析出、診斷出好壞,好的方面加以保持和提高,同時指出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改進途徑和措施[5]。即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試題原有的材料、設問、答案等進行理性而深刻的比較、鑒別及判斷。筆者通過反復研磨例題,提出下面兩個評價類問題:⑤試題中,該城市冬半年(11月至次年5月)相對濕度為55%左右,7、8月最高達到90%左右,你認為這些數據與實際情況是否一致?⑥如果該城市是北京,相對濕度在5月中下旬就顯著升高、8月上旬明顯降低,這和我國雨帶推移規(guī)律是否吻合?
關于問題⑤,查到兩組數據:一組是北京2009—2018年逐月平均濕度,介于39%~68%;第二組是我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2013年月平均相對濕度,其中北京2013年月平均相對濕度介于39%~71%;最高值出現在廣州,分別是7月的86%和8月的87%,沒有超過90%;最低值出現在拉薩,為1月的15%。以上兩組數據都與圖2信息有較大出入。另根據我國雨帶推移規(guī)律,華北和東北一般是在7月、8月進入多雨季節(jié)。北京的相對濕度在5月中下旬就顯著升高有點偏早,在8月上旬明顯降低也有點偏提前,也即相對濕度的月份變化與我國雨帶在華北和東北的推移不完全一致。
問題⑤和問題⑥的形成原因現在還沒有權威解說和深層分析,可能有季風氣候變化多端、天氣不穩(wěn)定、降水年際和季節(jié)差異大、數據統(tǒng)計區(qū)域尺度不一致、測量地點變化等原因。引導學生往這些方面進行適度假設、闡述、分析和論證,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意識,讓其嘗試用專家的視角和思維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對例題素材情境做進一步的縝密思考和研判。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精神,也有助于擴展復習的切入點,把更多的學科知識糅合進來,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變化發(fā)展的哲學觀和比較辯證的思維品質。
五、創(chuàng)新高考試題改編延伸情境問題
對高考試題的情境、材料、設問、答案、涉及的知識點等進行多側面、多角度的發(fā)散、延伸,主要采取的方式有改編材料、改變條件、刪補情境、創(chuàng)新設問、修改答案等?;驅ν粋€復習點進行反復打磨,使之印象深刻,理解深透;或對相關復習點進行關聯拓展,使之聯想迅捷,結構緊密。
“創(chuàng)造”是布魯姆最高階的教育目標,即要求學習者把各種元素綜合在一起形成有用整體,要求在前五個層級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要求修改、發(fā)明、制作、構造或重建出新的意義、過程或結構等。鑒于此,圍繞例題提出了具有拓展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三個追問:⑦城區(qū)的相對濕度是否一直低于郊區(qū)?⑧降水前后,相對濕度會如何變化?⑨下墊面不同的相鄰區(qū)域是否有類似情況?
問題⑦、問題⑧和問題⑨是在分析例題情境、現象、原理、規(guī)律并解決原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創(chuàng)新性問題。一是要求學生根據相對濕度的影響因素思考舉例,如城區(qū)局部區(qū)域灑水車、噴霧車工作后應該會異常偏高;個別中心有較大湖泊的城區(qū)的相對濕度也可能大于郊區(qū)。二是要求學生抓住相對濕度的本質分析,降水后空氣中的水汽減少,實際水汽壓減小,相對濕度應該會陡降。三是要求學生進行類比延伸,下墊面不同的相鄰區(qū)域肯定存在很多類似情況,如綠洲和周圍沙地間、湖泊和周圍陸地間、海陸之間等。通過這樣的延伸追問引導學生喚醒已有的知識并重新認知和建構,實現結構的優(yōu)化,促進更有深度的理解和感悟,進而形成更加高級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關系,甚至可以讓思維無限橫向、縱向延伸。
如果說知識性復習是一種淺層學習注重的是復習的廣度,那么素養(yǎng)性復習更強調的是復習的深度,是一種深度學習。一方面是通過探究具體情境來體現,另一方面是通過開展更多的高階思維活動來實現。必備知識不僅要“識記”和“理解”,更要會“運用”;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是在“綜合/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的高階思維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形成的。巧用高考試題創(chuàng)設情境的思維進階復習策略能有效地達成復習的知識性、方法性、能力性、思想性、思維性和價值引領等教學目標,也比較輕松地解決了復習資源的收集、個性化開發(fā)、駕馭和使用等難題,是一種高效而又簡易可行的“素養(yǎng)性”復習方法。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5):74-81.
[2] 王燦明.情境:意涵、特征與建構——李吉林的情境觀探析[J].教育研究,2020,41(09):81-89.
[3] 葛魯嘉.心理學思想演進和理論構造中的隱喻[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9(05):155-165.
[4] 崔允漷.要避免在線教學變成“站著教的電視教學”[N].江蘇教育報,2020-04-03(006).
[5] 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