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選
【摘? ? 要】人類社會常會面臨自然災害及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各類突發事件,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秩序。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各類突發事件的頻繁發生,對新聞記者的采寫、信息收集和播報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對突發事件報道的要求、特點及原則分析的基礎上,探討突發事件報道中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突發事件;新聞報道;職業素養
突發事件的發生會產生眾多負面社會影響,往往會成為輿論的焦點和新聞媒體的報道重點,而新聞記者作為向社會發布權威新聞信息者,其應變能力、現場把控能力等職業素養,直接影響著突發事件新聞采編和報道質量,以及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因此,只有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才能讓其從容應對突發事件的不可預測性、時間緊迫性,保證新聞報道及時準確,更好地發揮新聞媒體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突發事件報道的要求、特點及原則
除了洪水、地震、暴風等自然災害外,人為災禍等突發事件的發生是一定社會矛盾演化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危害著社會穩定和安全,干擾正常社會秩序。因此,新聞記者需要準確把握突發事件報道的特點及原則,才能更好地進行新聞素材的采集、甄選、編寫與報道,通過及時、準確、全面的新聞報道,引導社會輿論。
(一)突發事件報道的要求
突發事件報道是受眾關注的焦點,對承擔新聞采訪和報道的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關注突發事件的發展趨勢,做好策劃報道的準備。突發事件盡管都事發突然、時間緊迫,但是作為新聞記者需要憑借自身的專業素養,制定采訪計劃和準備必要物資,以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復雜的現場環境,順利完成新聞采編和發布任務。
其次,反應靈敏,保持緊迫心態。作為記者要反應快速,針對突發事件的特點迅速捕捉信息、對于新聞事件的特質進行加工提煉和準確播報,以有效緩解社會恐慌。特別是一些重大突發事件往往更為復雜多變,媒體記者在報道中要準確把握時效性,掌握突發事件發布的主導權。
再次,不畏艱險,善于保護自己。在一些突發事件報道中,記者需要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新聞的采集和播報,因此記者需要具有自救互救知識,對災難事件的預防預警、應急處置要點要熟練掌握。
最后,注重人文關懷。在一些自然災害、重大事故、公共衛生安全等突發事件報道中,記者不僅僅需要及時、準確、客觀、真實地將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更需要具有愛心和人文關懷意識,將國家、社會對突發事件的關心、關愛等更真實地傳遞給受眾。
(二)突發事件報道的特點
突發事件主要是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等,是對社會和公眾產生嚴重危害、影響的事件,具有突然性、繼發性、破壞性和關聯性等特點,對于突發事件報道也呈現出人性凸現、輻射深廣、后續豐厚的特點。
突發事件的發生和進展,關系著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與廣大受眾有著緊密的聯系,因而在突發事件報道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在新聞報道方式、語言以及情感態度方面要遵守新聞報道規律,充滿人文關懷,這樣才能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突發事件的發生牽動著社會大眾的心,會對受眾產生廣泛影響。新聞報道作為聯系突發事件現場和受眾之間的紐帶,需要針對事件的進展、采取的應對措施、實施的效果、造成的影響等各方面的后續情況進行深入報道。
(三)突發事件報道的原則
突發事件報道要嚴格遵守導向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及時性原則、辯證性原則、保密性原則等。導向性原則,要求媒體和記者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客觀性原則,要求新聞記者客觀、公正、準確地報道突發事件,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及時性原則,當突發事件發生后需要新聞記者快速反應,及時報道,將突發事件的最新情況第一時間傳達給受眾;辯證性原則,就是要充分利用突發事件報道的輿論導向性,增強凝聚力、激發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保密性原則,針對比較敏感或者對于廣大受眾身心會產生不良影響的事件,需要記者嚴格遵守宣傳紀律和保密規定,在新聞采編和發布中審慎對待。
二、突發事件報道中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提升路徑
針對目前新聞記者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主要存在的責任意識不強、處理方式不當、專業素質欠缺的問題,提升突發事件報道中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需要新聞記者堅守職業操守和使命,做好新聞事實記錄者、宣傳者和參與者,通過記錄真相、見證歷史、謳歌美好、揭露丑惡,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
(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新聞記者在對各類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時,必須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嚴格遵守媒體宣傳的工作紀律,從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利益的角度出發,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另外,新聞記者需要樹立和強化信息傳播觀念,明確自身作為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更好地傳播新聞信息,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
(二)做好輿論監督,抓好新聞熱點的引導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廣大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突發事件報道中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既要全面、客觀、及時地將新聞信息真實地呈現給受眾,又要加強對于社會輿論的引導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特別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新聞記者需要主動出擊,以更加靈活、生動的方式,更為主動、及時、準確地做好熱點引導。另外,記者需要掌握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了解受眾信息獲取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方法,加強對于社會輿論的監督和引導,更好地運用貼近受眾生活的語言將各類突發事件信息傳達給廣大受眾,以減少突發事件給人們所帶來的恐慌感,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
(三)增強新聞敏感提高判斷能力
鑒于突發事件的突發性、意外性特點,對于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性與快速反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新聞記者在面對突發事件報道時,要能夠快速捕捉、準確判斷和提煉突發事件所蘊含的新聞價值和內在本質,以在面對突發事件發生時快速、準確、及時地捕捉信息,并進行采集和播報。另外,面對各種突發事件,需要新聞記者具備豐富的知識、扎實的職業技能,才能更加準確地對突發事件進行梳理,實現對于突發新聞事件的準確報道。
(四)提高突發事件報道能力
為了更好地應對突如其來的各類突發事件,及時準確地將突發事件傳遞給廣大受眾,需要新聞記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制定采訪計劃,更好地指導和執行新聞采訪報道工作。因此記者要提高新聞稿的寫作質量,具備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才能在報道時避免出現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內容。另外,在新媒體環境下,面對突發事件,記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與采訪對象的溝通,挖掘和有效整合新聞資源,并利用所掌握的新媒體采編和播報手段,實現新聞稿件、音頻、視頻的高效編輯與報道,提高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效率,并確保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時效性。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除了常規的采訪與報道方法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借助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微博等進行新聞的采編與報道。
(五)增強突發事件報道的人性化
隨著新媒體不斷涌現,盡管在各類突發事件報道中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大大增強,但是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影響著大眾的視聽。因此,在突發事件報道中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采取人性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護受害群眾和社會公共利益。另外,對突發事件要及時跟進,講求藝術、注意技巧,進一步拓展報道層面,深挖新主題,通過輿論引導人們深度思考。如汶川地震中媒體對志愿者的報道和關注災難中的感人瞬間,發掘了災難事件中人性的閃光點。同時突發事件報道要注意版面語言,文字、圖片、視頻等使用,避免不恰當的語言對于當事人身心健康造成二次傷害。
綜上所述,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在突發事件信息采編和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會對社會輿論導向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增強人文關懷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喉舌作用,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積極引導社會輿論,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倬.試論重大新聞事件報道考驗記者素養[J].中國傳媒科技,2012(14):174-175.
[2] 扎西頓珠.重大新聞事件報道考驗記者素養[J].中國廣播,2008(11):4-6.
[3] 朱娜.論廣播新聞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角色定位[J].傳媒論壇,2020(23):62+64.
[4] 何迎霞.廣播新聞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角色定位探討[J].新聞傳播,2019(06):93-94.
[5] 溫天一.電視新聞記者在突發性事件中的職業素養[J].新聞傳播,2017(12):66-67.
[6] 申丹.淺談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與記者的素養[J].魅力中國,2018(23):292-292.
(作者單位:鶴壁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