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和諧班級的一些特征,分析了以班主任為主的教師與班級的關系,從公平、班主任的態度及行為、班級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環境等方面提出了如何建設和諧班級的基本設想。
關鍵詞:和諧;班級;班主任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個人與社會責任的完美結合,是理想的社會狀態。如果說社會是復雜的有機體,那么這個健康的有機體必須由健康的組織組成且能高效運行。對社會而言,在教育上的最小組成單位應該是班級,因而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從構建和諧班級開始。
一、用心經營,把班級打造成和諧的班集體
班主任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就是開始一項偉大的、系統的過程,因為在至少一年的時間里,班上幾十名學生的學業進步、身心發展都與自己密切相關,所以班主任要用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用責任心處理每一項事務,用事業心規劃班級總體發展。
(一)公平是和諧的基石
公平即公正而不偏袒,大到社會,小至班級,公平的衡量準則是相似的,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責任、義務、機會、分配、利益等。公平是接受任務后、著手工作前考慮的重要因素。《管子·形勢解》中說:“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可見,公平是穩定的保障。公平意味著沒有特權、沒有壓迫、沒有不勞而獲,所以公平的環境有利于調動個人積極性,使人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學生小小的心靈也有“一桿秤”,有自己評判事物的標準。學生是特殊的人群,涉世未深,相對淳樸,甚少接觸與接受各種力量的角逐與平衡,公平是其基本信念。所以公平對于學生而言尤其重要,不僅會直接影響行為結果,而且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有重大的影響。
(二)班主任是班級和諧的決定力量
班主任幾乎是所有班務活動的策劃者與組織者,是班集體的核心成員,出現在班主任身上和諧與不和諧的音符都會被放大,所以班主任要發揮好核心力量,帶動和諧班級的形成。
第一,班主任始終要持真誠的態度
在這里首先要強調的是并非班主任不夠真誠或者偽善,而是要找到一種最合適的態度,既鄭重又不過于嚴肅;既有威嚴又不過于刻板。道理要講,不要空洞,更忌教條;感情要真,不要平淡,更忌虛偽。班主任固然是真誠的,但深沉的內心要通過外在的表達體現出來,在表情的張力、語言的節奏等方面要讓學生能深切感受到。
第二,班主任要率身垂范
班主任是陪伴學生最多的人,其品質、道德、能力、情感等行為、習慣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老師個人對青年人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無論什么樣的教科書,無論是什么樣的思潮,無論什么樣的懲罰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無論在學校里還是社會上都要為人師表,使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見到的都是散發著正能量的令人尊敬的老師。
在作息、考勤、衛生、著裝等方面,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得首先做到;在大掃除活動中,班主任的角色可以既是指揮者又是勞動者;在運動會上,班主任最好既是組織者又是服務員。實踐證明,身教與言傳同樣重要,在班主任榜樣示范的引領下,會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班級成為團結向上的和諧的集體。
第三,三思而后行,謀靜而后動
學生由于年齡、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心理承受能力因人而異,有的十分脆弱。因此班主任在處理問題時切勿輕易下結論、做決定,要給學生“思考的冷靜期”。學生無論是做了值得表揚的事還是犯了錯,無論其語言、動作等行為處于進行的階段還是已經導致了結果,教師都應給學生冷靜下來的機會及反思的時間,不要輕易評價,根據“先入為主”的印象采取行動容易“一棍子打死”。 因為有的事情原本較復雜,簡單的處理不能顧及到方方面面,就不夠完美。教師應該三思而后行,在冷靜的思考期間,不僅能權衡出最佳的處理方案,也能給學生以“臺階”、“退路”、“余地”。教師的角色與作用不是阻止,也不是當頭棒喝,而是引領、扶正。
二、制度先行,把班級塑造成自主的生命體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即使是最好的兒童,如果生活在組織不好的集體里,也會很快變成一群小野獸。”組織得好的集體,本質上在于有好的制度。在好的制度的規范與約束下,學生有自我適應、自我管理、自我升級的能力。
由于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地區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班級會形成不同的班級文化,因此不同的班級應該有適合自身的、切實有效的制度條例。盡管好的班級制度因時、因地而異,但有一些基本原則是相通的。
第一點,有適時激勵機制。勝不驕敗不餒,順利時適當提醒,挫折后進行鼓勵,使班級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風氣。
第二點,有自我運轉的能力與機制。班主任在建立班委會、團支部等學生干部系統時要經過認真考察,讓能力強、責任心強的同學為大家服務。這樣班級才會如精密的鐘表一樣正常運轉。無論是正常的學習生活還是遇到偶發事件,無論班主任在場還是不在場,學生干部都能帶領大家妥善解決面臨的問題。
第三點,有暴露問題、弘揚正氣的習慣與作風。由于個體差異性,班上出現不良現象是難免的。所以出現問題不是班主任的責任,沒有及時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就無可推脫了。這樣的情況下,需要班主任建立起有效的報告制度。小的不良現象可能會演變成惡劣事件,所以報告要積極;某些帶來不良影響的同學可能對報告者有怨言,所以要有保障機制;有些被被告者可能會對報告人產生誤會,所以報告要有策略。
基于此,班主任要有一些工作要重點落實。
第一點,依據校風校紀制定班級班規、班風民約等制度性、紀律性、規矩性條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實現和諧班級的制度性保證。要想制定人人樂于遵守、自覺遵守的制度,必須做大量的工作。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過往等性格特征的基礎上,在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著手創制,使得班級制度切實可行,具備明文性、警示性、約束性。
第二點,明確權利與義務,特別是義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父母和同志,對集體和社會,對人民和祖國的義務感,要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義務和缺乏義務感,就談不上人的道德,也談不上集體。”強調義務實則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服務精神,強調義務也能更好地保證班級制度的有效實施。
第三點,班主任的工作要有魄力,令行禁止。班主任跟學生接觸得最多,成功的班主任會讓很多學生成為追隨者、效仿者,所以班主任處理問題要堅決、果斷。在進行布置任務、思想動員、說明評判等集中講話時要嚴肅,忌輕浮;要批評,忌侮辱;要鼓勵,忌諷刺;要果斷,忌遲疑;要和氣,忌暴躁;要不怒自威,忌惡語相向;要明確紀律,忌威脅恐嚇;要令行禁止,忌閃爍其詞。總之,大的方向要做到有布置,有落實;有承諾,有兌現。
三、孜孜不倦,把班級雕琢成完美的藝術品
家長放心地把孩子交到我們手中,我們的肩上就多了沉甸甸的責任。因為做班主任的一年可能只是我們普通工作的一年,對于學生而言,則可能是關系到孩子思想轉軌、心理成熟等諸多變化的關鍵的一年。特別是對于問題學生而言,這一年更是有可能涉及到人生方向轉折的一年。
所以接手一個班級,就意味著更多的擔當。我們的努力付出或許是錦上添花,但也有可能是雪中送炭。我們或許只是學生人生中的一員過客,但也有可能成為人生導師。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嚴陣以待,著手開展班務工作時就應當匠心獨運,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把每一位學生、把班集體當作璞玉來精雕細琢,以工匠精神讓每一位學生、讓班集體成為精湛的藝術品。
(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包括學習條件、學習氛圍、心理生態等。應該說,正常的班級就具備基本的環境,關鍵在于要能長期保持不變質。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較強的問題意識,防患于未然。這里涉及到上文所說的班級要有“有暴露問題、弘揚正氣的習慣與作風”,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早清除一切妨礙學習與成長的因素。
那么,良好的發展環境就需要班集體主動去營造。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這就要求班主任關注細節,營造人文的、貼心的班級環境。
(二)建立強大的班集體
理想的班級包括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取得進步,人人都有長處,班級全體成員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優異。
每個人,無論學生還是成人,都有性格、行為、氣質等方面的缺陷。人無完人,各方面均衡發展且令人十分滿意的學生也是鳳毛麟角。所以教師切不可輕視任何學生,原有不足之處正是發展潛力較大之處,原有的強項更是可以強化為該生的標志性特征,只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就是成功。完美的藝術品不應有瑕疵,完美的班級不應有任何學生掉隊。
忽視、輕視甚至歧視學生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傷害,而主動關心、關心到實處則會帶來豐厚的回報——學生團結一心,取長補短,共同構建起互幫互補、無懈可擊的強大班集體。
結束語:
班主任是班級的靈魂,不應該僅僅是命令的執行者,更應該是自主的創新者、創造者。如沐春風的氛圍、和諧的班級,正是班主任刻意打造的成果。
班務工作是系統的工作,良好的班風、有序的運行、和諧的班級等好的現象與存在非一蹴而就,須在平常留心建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班主任應該以職業精神、人格魅力打動和影響學生,使學生在點滴中感悟、認識中升華。讓自己的教誨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認知和自覺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的信仰,使班集體成為和諧的學園、心靈的家園。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2014.11
[2]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M].2005.01
[3]烏申斯基.《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2007.10
作者簡介:仲永生(1981-01,男,漢)籍貫:江蘇海安,職務/職稱:教師/中小學一級,學歷:教育碩士,單位:海安市南莫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海安市南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