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環境也得到極大的改善優化。智慧課堂就是高職院校在教學中綜合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水平所做的有益嘗試。文章通過對智慧課堂環境下的高職教學活動進行系統分析,探討了智慧課堂的重要性和價值,并提出了在智慧課堂教學環境下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智慧課堂;高職教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許文芝(1968- ),女,江蘇宜興人,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副教授。(江蘇? 無錫? 21415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SPOC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時代新人培育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C-c/2020/01/06)、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2017年度重點課題“信息傳播視角下高校慕課(MOOCs)的建設與共享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17-R-55067)和2019年度國家新聞出版署融合發展(北師大社)重點實驗室項目“信息技術與‘幼兒園多媒體作品設計與制作課程融合研究”(項目編號:Q62019045-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2-0098-05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優化,我國加快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發展轉變,社會對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高職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肩負著重要職責,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科學應對、順勢發展、積極作為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我國職業院校要構建教育信息化體系,將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提高課堂信息化、智慧化程度,讓學生通過更靈活、更現代的學習方式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多樣化人才,促進就業創業,打造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智慧課堂是極其重要的。
二、智慧課堂的概念及特點
我國職業教育理念不斷發展完善,智慧教育理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智慧課堂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智慧課堂有機地將教育和信息技術融合在一起,全面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構建智慧課堂是實現智慧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一)智慧課堂的概念
由于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型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教育領域也積極將新型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智慧課堂就是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最直觀體現。目前對于智慧課堂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共識,根據祝智庭教授對于智慧教育的看法:智慧教育就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具有推理、感知和輔助能力的智慧學習時空環境,實現學習者的穩定、協調、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由此,筆者認為,智慧課堂就是依托網絡通信技術,創設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課堂教學環境,通過先進的智慧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智慧能力、促進學生智慧生長,培養高技能和創造力人才的教學活動,實現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智慧課堂可以協助教師實施學情診斷分析和資源智能推送,開展“云+端”學習活動與支持服務,記錄學生學習過程與多元智能評價。同時,智慧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改善學生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發散性、創造性思維。
(二)智慧課堂的特點
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智慧課堂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教學決策數據化。以智慧課堂系統為載體,高職院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將學生的學情用數據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教師根據智能化系統的分析結果,不僅可以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精確的了解與把握,還能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接受能力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從而為科學調整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提供必要的參考和指引。
2.交流互動立體化。高職教師在利用智慧課堂進行教學時,將有關知識以形象化、具體化的方式表現出來,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學生與教師通過在線系統,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進行多層次、多元化的信息交流與互動,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困難,開展有效輔導,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為學生優化學習過程提供科學決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潛力。
3.教學評價反饋即時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智慧系統實現課堂教學全程動態化學習監管、評價和診斷。智慧課堂可以對整個教學過程包括課前預習效果、課上學習效果以及課后作業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形成即時、全面的教學評價信息反饋,保證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效果,讓每個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并感受獲取知識的喜悅。
4.資源推送智能化。智慧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包括微視頻、文檔、圖片、語音、網頁等。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性差異出發,智能化地推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資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幫助學生固強補弱。
三、智慧課堂在高職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傳統課堂教學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能力和教材質量的高低。由于我國區域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部分高職院校缺乏高素質、高質量的師資團隊。智慧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既可以解決傳統教學資源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又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的即時性、協作性、互動性和針對性,有效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時,要保證智慧課堂的教學質量,就必須打造一個信息通信互聯、應用系統統一、互動學習協作、過程評價智能監控反饋、信息數據互通分享、學習情景應用以及知識實時推送的綜合化智慧平臺,并保證平臺內部各教學要素的高效流暢互通,從而構建智慧化、協作化、互動化的教學學習環境,充分發揮智慧課堂的功能,確保教學活動高效運作。
(一)推送作業與教學任務,推動學生互動分享交流
智慧課堂通過信息化平臺將教師、學生、學習資源等教學要素有機地串聯起來,有利于形成教學的協同效果。教師通過智慧課堂,將教學內容知識進行結構性的教授。學生在掌握一定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基礎上,通過智慧信息平臺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和經驗分享給其他同學,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平臺開展自主性的探究學習與創新性學習。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以及其他同學溝通協作,互動交流分享,達到碎片化知識的有效遷移,提高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分層次完成教學任務和作業推送,滿足學生對課后作業和學習資料的個性化需求,并利用智慧平臺進行智能批閱,為教師和學生減負,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二)高效獲取和推送學習資源
相比高職院校傳統的教材,智慧課堂教學資源具有更新速度快、資源豐富、使用方便等優點。高職院校教師在智慧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探索和研究網絡教學資源,對網絡學習資源進行分類,推送給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拓展,讓學生主動搜索、學習延伸知識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
(三)創建互動化的教學情境
高職院校應用智慧課堂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互動式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課堂吸引力。課后學生可以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連接智慧平臺進行學習和復習,自查知識薄弱之處,通過探究式、交互式學習方式,全面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
(四)開展智能評價分析和信息反饋
教師通過智慧平臺的學情分析功能,了解學生在線學習情況以及知識掌握程度,對教學內容深度、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診斷。根據診斷結果,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服務、優化教學管理,為進一步改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供依據,提高高職智慧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四、智慧課堂教學環境下提高高職教學質量的策略和建議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有其獨特的基本特征:為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培養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側重于應用上的專業教育和實際技能教育,高職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識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等問題。構建智慧課堂,必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養成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開放性、創造性思維。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在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時,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核心,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推動學生開展多元化、個性化、智能化的學習。智慧課堂教學活動融合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階段以學情分析為核心,進行智慧課堂教學設計,制訂教學方案;課中階段以師生互動為關鍵,開展及時評價與反饋;課后階段以個性化輔導為重點,幫助學生強化鞏固知識點與拓展學習。因此,開展智慧課堂教學具體可以從課后、課中、課前三個階段進行設置,通過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高效、開放、自主的課堂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通過以學定教的方式開展課前學習
現階段的智慧課堂環境與傳統的教學思路是兼容的,所以教師在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時還是可以按照原定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開展教學。但這樣的智慧課堂并沒有滿足教育改革的標準與要求,教師只是利用智慧課堂系統的技術手段簡單地提高教學效率,將原本的教學講解平移到多媒體中進行,這種形式的智慧課堂距離真正意義的智慧課堂教育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為更好地開展智慧課堂教學,高職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前教學設計:
1.明確教學目標。智慧教育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開發學生發散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實現學生智慧增長。所以,教師在開展智慧課堂教學前,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在實施智慧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好啟發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用形象化、具體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并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
2.設計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習目標下學習的相關者(如家長、同學和教師等),利用各項學習工具開展全面多層次的活動。學情分析是設計學習活動不可缺少的環節。通常,學情包含學生的學習問題、信息素養、學習動機、學習風格、學習態度、認知能力以及知識結構等方面。教師通過智慧課堂分析學情、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平臺反饋的數據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教案、個性化的學習干預策略,促進學生知識增長和提高知識的再運用能力。同時,還要設計高質量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知識實踐操作能力,保證學生活學活用知識。
3.搜索和組織學習資源。智慧課堂的學習資料來源廣泛,包括教師上傳的課件資料、學習平臺自帶的學習資源以及利用智能錄播系統自動錄制的課堂視頻等。教師上傳的教學資源是通過分析學生學情組織起來的,符合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特點。智慧課堂自帶的教學資源是從各類教育平臺或App中獲取和下載的,教師需要對這部分學習資料進行分類匯總或自主設計符合教學內容的課件、微課等。高職教學通過智慧課堂能夠有效彌補傳統大班教學中分層學習、個性化學習的不足。教師依據平臺提供的學情診斷結果,開展精確化、動態化的教學,指導學生在智慧課堂中搜索和下載拓展學習資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前學習質量和效率。
(二)通過溝通交流互動提高課中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本質是教與學的融合、互動、再融合的過程。智慧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構建立體化的教學互動。在教學溝通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是促進者、引導者和啟迪者,而學生是整個教學的主體。在高職智慧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四種方式促進教與學的深度融合:
1.合理創設教學情景。智慧課堂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將最直觀、最形象的教學環境呈現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趣味化情景教學,將枯燥的知識、技能講解用動態化的畫面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的記憶,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的。
2.開展互動式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和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容易形成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使得課堂教學缺乏互動性、交流性和分享性,造成教師與學生互動少,最終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而在智慧課堂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互動討論、分層練習、課前預習等環節,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分享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知識競賽、答題游戲、搶答練習等活動,營造和諧的師生互動環境。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另外,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以不同思維方式和思考角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構建學習共同體。在進行智慧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特點,組建合作小組,共享學習資源,根據互助競爭的學習規則,開展小組討論、同桌交流等形式的學習活動,增強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和情感。通過智慧課堂平臺可以形成團隊式、合作式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不再限制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可以針對某一學習或技能問題進行探討、分享、交流,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與同學交流,讓不同的思想產生碰撞,學生在自信、民主、互助的學習環境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達到釋放學習能力和潛力的教學目的。
4.進行科學評價反饋。教師在應用智慧課堂進行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符合教學實際的評價標準,通過智慧課堂的評價反饋系統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形成精準的教學學習評價分析報告,為優化教學管理與決策提供服務。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日志、學生學習日志等評價形式進行教學反思,復盤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路徑,改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思路,積累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教師在設定教學評價反饋標準時,應從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成績等多方面綜合評價,避免將學習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科學分配各評價內容比重。此外,評價系統應具有激勵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與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健全學生人格,提升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
(三)通過以學促教方式提高課后學習質量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對于課后階段的學習要求,大多數教師是通過統一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復習和檢驗自身的學習情況。大致流程是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批改作業、評價作業以及學生更改作業等環節。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后學習本質上屬于題海戰術,而智慧課堂環境下的課后學習更多是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智慧課堂的課后教學策略可使用以下幾種:
1.重構加工知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根據知識的特點進行再分類、再創造、再遷移,打通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利用課余時間重新對知識進行組織、梳理、分析和總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給學生布置依據知識點設計的任務,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
2.建立課后學習分享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建立專門的QQ群、微信群,如知識分享群、技能搜索群、閱讀分享群等,讓學生針對某些學習問題在微信群中提問,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心得。學生還可以將自己錄制的視頻、音頻上傳到學習群,讓其他同學和教師評價。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視頻、音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正,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改正缺點,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應用水平。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分享群內推送最新、最前沿的學科知識和相關網站,讓學生自主搜索下載,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擴大知識視野,加深學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
五、結語
隨著我國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教學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是大勢所趨。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我國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大力推進智慧課堂建設,優化高職院校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和信息反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進化、自我進步的學習習慣,有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卞金金,徐福蔭.基于智慧課堂的學習模式設計與效果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2):64-69.
[2]程例.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打造中職“魅力課堂”[J].職教通訊,2017(24):22-26.
[3]李祎,王偉,鐘紹春,等.智慧課堂中的智慧生成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08-114.
[4]唐燁偉,龐敬文,鐘紹春,等.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構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23-29.
[5]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數字化教學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實踐研究[J].教學月刊(教學管理)中學版,2018(4):51-55.
[6]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9(12):5-12.
(欄目編輯: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