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因此,生活才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原型,讓學生把認識數學、學習數學、用好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智慧之花將遍地開放。
【關鍵詞】生活原型;數學教學;應用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用之于生活,數學知識只有回歸生活,服務生活,才會體現學習數學的強大生命力。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并把生活原型整合到現場教學,讓學生的生活經驗遷移到課堂,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新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的真正魅力,建立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和物,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一、原型導入,興趣花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學習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是學習積極性中最活躍的成分,是數學學習的內驅動力。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我們在教學中要如能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便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整理房間》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個拿東西比賽好不好呀?生:好呀!師:看誰最快拿出你的語文書?(拿出的舉手)師:看誰最快拿出你的數學書?(拿出的舉手)師:看誰最快拿出你的生字本?(拿出的舉手)師:看誰最快拿出你的橡皮?(拿出的舉手)通過拿東西比賽,發現有些同學拿得很快,有些同學拿得很慢,然后通過現場采訪拿得快的同學,了解到拿得快的同學是因為自己把這些書和文具分類存放,方便查找,從而引出課題《整理房間》。接著,告訴學生分類的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用處,如果我們把這個知識學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這樣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順利架起了學生數學學習與應用意識培養的橋梁,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效果當然就好了。
二、原型創設,思維花開
生活中有著多姿多彩的學習情境,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并提出問題,既能夠有效推動學生數學思維意識的發展,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切實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既要做到便于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與概念,也要有效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促使其將自身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思考,進而有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其解決與分析問題能力。
例如,在教學《整理房間》這一課時,先進行課前談話:“老師請女同學站起來,男同學鼓掌。”“我們根據性別不同把同學們分成了男生和女生,就像剛才這樣的過程我們叫做‘分類。”笑笑和淘氣的媽媽去外地出差了,媽媽不在家時,他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呢?現在淘氣和笑笑邀請大家參觀他們的房間。教師用課件展示淘氣和笑笑的房間圖片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學生紛紛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找尋,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先一起來幫淘氣把物品分類,然后再把老師出示的實物按照玩具、文具、食物等類別進行分類。我先讓同桌討論好,再請同學上臺實際分一分。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創設生活展現的情境,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用途,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學生體驗了分類,激發了思維。
三、原型探索,成功花開
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千絲萬縷,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與靈性。新課堂的生命力在于展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教材進行優化整合,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舊知更好地遷移到新知的學習,為新知的學習、理解、內化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整理房間》這一課時,我結合課本,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小組幫助淘氣整理房間并說說為什么這樣整理,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在操作、對比、辯論分析中感受分類的思想,接著我再補充整理教室的圖書角、幫體育器材室的老師整理器材等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讓學生充分感知分類,體驗分類,應用分類,使課堂教學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四、原型拓展,應用花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更注重學以致用,授完新課后,經常帶著學生一起感受、欣賞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用處。
例如,在教學完《整理房間》時,我通過播放視頻的形式帶大家參觀超市、市場、圖書館等,讓學生說說:假如不將商品分類,去到超市買東西會有什么情況發生?假如圖書館的書不分類存放,會給大家的借閱帶來什么麻煩?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充分體驗物品分類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好處。最后,我讓學生帶上智慧的雙眼,回家找找家里的“分類”,記錄下來,帶回班上跟同學們交流,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五、原型實踐,能力花開
宋代詩人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數學教學來說,若教師一味地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會大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然而數學源于生活現實,存在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使用生活教學法,將習題生活化。這樣一來,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也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整理房間》這一課后,為了鞏固學生的所學知識,提高其學以致用能力,我會為學生布置生活化課堂練習題。如:請把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動物圖,與家人一起合作把會飛的動物、會爬的動物、會游的玩物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看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漂亮。此類實踐型作業,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應用于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數學教學要歸于實踐,歸于生活,幫助學生架起“生活數學”和“學科數學”之間的橋梁,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完善學生的數學應用體系,體驗數學學習的真正價值。
【本文系廣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YQJK198)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易紅家.生活走進課堂,數學應用生活[J].教育學文摘,2019(17).
[2]王黎明.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J].兒童大世界,2019(5).
[3]黃華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淺談[J].讀天下,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