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 劉子坤
摘要:隨著我國每年畢業生人數不斷遞增,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今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將突破900萬人,比去年增加近50萬人。我省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70余萬人。畢業人數多,就業崗位少,加之去年未就業人數較多,總體來說,今年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因此,如何促進順利就業,是高校和學生一直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職業規劃
一、做好職業規劃,奠定堅實就業基礎
1.職業規劃的意義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注重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規劃教育,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早日正確認識自我和職業,提升就業競爭力,促進順利就業,實現人職匹配和人職和諧,從而實現人生與職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重視職業規劃,從入學之初就開始制定職業規劃,才能夠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仍有不少大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確切含義,也不了解職業規劃的具體步驟。職業生涯發展要有計劃、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運”,或者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的職業生涯受挫就是由于職業規劃沒有做好。
好的規劃是成功的開始,古語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這個道理。大學期間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階段,對大學生個人的未來職業走向和職業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作為大學生來說一定要制定一個有效的職業規劃 ,有了這樣的職業規劃后,自己將不會再迷茫。
2.職業規劃的要點
在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的時候,一定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點,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少走彎路,距離成功的目標會更近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不能等到大三大四的時候才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而是應該從大一剛入學的時候就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越早制定對自己越有利,因為制定了職業規劃之后就可以朝著這個規劃來進行努力、不斷的學習了。
大學生職業規劃最好從剛一入校門那一刻開始制定。簡要概括即為:在綜合分析自己的價值觀、性格、興趣、能力、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的基礎之上,進行自我分析總結,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目標,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職業優化和修正調整。有了自己的職業規劃,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會更加努力,首先就應該了解自己,看看自己適合做什么,自己對什么感興趣,然后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來吸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等。
一個人的悲哀不在于目標未達成,而在于沒有目標可達成。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毫無目標,毫無規劃,你將會比那些準備充分的人要走更多的彎路,遇到更多的挫折。成功沒有捷徑,但是有方法。良好的職業規劃,是順利就業的堅實基礎。
二、調整就業觀念,樹立正確擇業觀
大學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要擺脫依賴和等靠的心理,積極主動去尋找就業崗位。但也要注意防止扎堆公務員和大企業現象。很多同學在找工作的時候,往往關注的內容是什么崗位、薪資多少、福利如何,其實在找工作的時候,應該從更高、更全面的視角上,去思考如何進行職業選擇。
1.大學生基層就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途徑
作為青年一代畢業生,也應平衡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到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到基層就業創業,到軍隊貢獻才干。樹立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黨和國家以及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理念。比如國家每年的“特崗計劃”、“選調生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這些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就業需求,是國家的號召,是基層對知識分子的需求,也是青年才干發光發熱的平臺。富有熱情和干勁的青年大學生,在基層得厲練和成長,既兼顧了國家和人民利益,也發揮了自己的知識能力和青年的巨大生命力。
2.大學生基層就業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方面
大學生基層就業不僅是就業問題更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全局意義。我國地區發展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推動社會均衡化發展,通過人才輸血改善基層、偏遠、落后地區社會面貌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青年的鍛煉成長是國家的希望,大學生在基層鍛煉是人才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方面。到基層就業、創業的大學生多起來,就可以改善基層的經濟、社會和人文面貌,也就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和資本,這就會帶動整個社會的均衡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國家鼓勵大學畢業生基層就業是意義深遠的戰略舉措。
3.大學生基層就業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重要路徑。畢業生一窩蜂涌進政府部門,既不切合實際,也會造成惡性競爭。人才資源都向中心城市和上層機構集中,這既給大城市帶來交通、基礎設施等多方面的壓力,繼續擴大差距同時也加大了就業壓力。大學生分流均衡就業,是緩解就業壓力,實現成功就業的重要途徑。
三、正視就業壓力,保障良好就業心態
近幾年來,中國的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也逐年增大,相當多的大學生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出現了心理方面的疾病,大學生在畢業前夕自殺的事件也屢見不鮮。巨大的就業壓力給大學生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畢業生在在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也應學會自我調節,掌握應對就業壓力的方法。
(一)大學生產生就業壓力的因素
1.大學生依賴心理嚴重
擇業依賴心理,是指在擇業中缺乏獨立意識和自主承擔責任的意識。形成擇業依賴心理現象主要是由于個人獨立決策能力不強,缺乏進取精神造成的。往往表現為不主動出擊,消極逃避就業,抱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比如有的大學生想依賴家人通融社會關系,試圖通過關系就業,有的大學生依賴老師、學校送介紹推薦工作崗位,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態,對就業沒有危機感和急迫感。
2.畢業生對薪酬福利的要求偏高
有數據統計顯示,在招聘單位看來,大學生對企業薪酬福利的期望值偏高。只有39%的招聘單位表示畢業生對企業要求的薪酬福利是合適的,47%的招聘單位表示大學畢業生對招聘單位的薪酬福利要求偏高。
3.過高估計自身實力
有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一半比例的大學生表示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適應社會工作,但希望工作環境要好,待遇要合適。有近1/3的大學生表示怕吃苦,對工作性質挑剔。
(二)大學生如何調整就業壓力
1.首先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就業市場化、自主擇業給大學生帶來了機遇與實惠,但許多大學生對“市場”殘酷的一面認識不足,對就業市場客觀實際了解不夠。經過對就業市場、就業形勢的客觀了解與深刻體驗后,我們必須明白現實情況就是如此,無論是抱怨還是氣憤都沒有用,這種就業情況不可能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改變的,與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費時間,影響了自己的心情,不如勇敢的承認和接受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徹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腳踏實地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2.坦然面對就業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對競爭就業、就業壓力、大學生的求職總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專業“熱門”,有些則“冷門”;又如女大學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視等,面對這些問題僅抱怨是沒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調整自我心態,提高自己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實,就業的過程也是大學生重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并主動調整自我適應社會的過程。如果能通過求職而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與承受能力,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同時,應把就業看做-一個很好地認識社會、認識職業生活、適應社會的機會,應通過求職活動來發展自己,促進自我成熟。
3.開拓進取,勇于創業。大學生是有理想、有抱負、有創新精神、敢作敢為的青年先鋒。因此大學生要有自主創業的打算。這既可以在畢業后馬上實現也可以通過一定的社會積累后再實行。大學生們一定要有開拓自己事業的信心與勇氣。當前的一些大學生創業公司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也有相當成功的案例。大學生創業肯定是值得鼓勵的,關鍵是要有準確的觀念與思路,要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規劃與定位,要與有市場經驗的人合作,要擺脫學生公司的意識,要進行科學化、職業化的管理。
4.樹立正確的薪酬觀,保持適度的薪酬預期彈性。
在多數職位類型中,畢業生期望大于用人單位提供薪酬水平。大學畢業生應合理調節自身薪酬期望值,既不要攀比,也不能跟風,而是應該把就業選擇的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對于畢業生而言,不能單純的從自己付出的學習成本和能力的角度出發,片面提出過高的薪酬要求,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應著重關注自身未來的發展,不應過分看重報酬,應多考慮能鍛煉提高能力的崗位。擁有多年職業指導經驗的國家職業指導師羅曉認為,畢業生在求職時應對薪酬有理性的預期,不要過高開價,影響正常就業。
大學生完成學業,從學生身份過度為社會生活中職業人身份,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過程,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需要了解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自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努力提高自我的就業心理調適能力,為順利就業做好準備。
希望廣大高校畢業生理性面對當前壓力,克服焦慮、悲觀、失望等負面情緒,堅定信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機遇。
參考文獻
[1]黃中天.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諶新民.職業生涯規劃[M]。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閆芳,1987-,中共黨員,從事高校學生工作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