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發展需求推動著教育改革,培育學生綜合素養是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雙重需求。以新的評測方式對中學英語學生綜合素養實施評定,是新課標的指示精神,也是學生學習英語發展自己的需求所在。本文從實用性的確定、人文關注的加強、評定內容的整合等幾個方面進行探究,希望對于綜合素養評定的順利實施有所啟迪。
【關鍵詞】新課標;中學英語;綜合素養
【作者簡介】于蘭(1991-),女,漢族,甘肅靈臺人,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第二中學,二級教師,初中英語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2020】PLG2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新近出臺的課程標準對中學英語課程教學做出了新的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語言的整體運用能力和綜合性語言素質是新課標的核心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文化意識、學習方法與技巧、態度、情感、知識和技能幾大方向,從而使得價觀念與情感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過程、學科知識與學科技能等教學目標形成三位一體之勢。中學英語新課程在推進當中,有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科學客觀地從發展角度對學生綜合素養實施評定。
一、以發展角度建立綜合素養評定的理論依據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心理學專家霍華德在其教育著作中就提出了多元智力(綜合素養)理論概念。霍華德認為,人的智力不是以一種方式存在的,是以相對獨立的方式存在于各個領域。對于人們在各個領域智力的具體表現,很難用一個大家都完全適合的衡量標準來實施評定。從理論上來講,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并無優劣高低之分,只是在不同領域有不同表現罷了。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具有無限發展的潛力,需要老師以不同視角去發現學生的優劣勢,以不同的方式去促進學生把優勢領域向劣勢領域遷移復制。中學生英語綜合素養評定,學生也要積極地參與進來,充分體現出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在教學活動中的絕對主體性。
二、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針對英語綜合素養實施評定
以學生作為學習本體,以學生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以和諧發展為理想追求,是當代教育的“主打歌”。中學英語綜合素養評定,要始終滲透以學生健康發展為本的核心教育觀念。
1.確保評定具有實用性。前面我們說到,智力表現具有多維性,英語綜合素養也一樣,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在以往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于學習的評價比較單一不夠全面。比如:比較看重學生是否能記住足夠的詞匯,是否能掌握諸多的語法,卻對英語的口頭表達缺乏足夠的重視。一位旅美留學生曾說起自己剛到美國不久的尷尬事:早上碰到房東帶著孩子準備去醫院,出于關心問了一句:“What's wrong with you?”這讓房東一度很尷尬。一問旁人才知這句話是“你有病嗎”的意思,而他其實是想真誠地問一句“What's the matter”而已。留學生大多是學生中的佼佼者,其英語肯定是不錯的,為什么出現這種狀況呢?這件尷尬事情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是:我國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應用能力不高的現象。基于此類原因,新課程標準把英語綜合素養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與之相對的評定機制,也要隨之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把評定活動的實用性和真實性放到首位。在實施形成性評定時,活動形式和內容要靠近老師日常教學和學生真實經歷,讓評定活動具有現實意義。比如,進行英語聽說能力評定,可以把實地采訪、主題演講、猜謎語、講故事等生活工作形式引進來。進行英語應用評定,可以通過看英文菜單、用英文寫留言、填支票、朗誦英文廣告等生活中常見的形式來實現測評。
2.加強評定人文關注性。有人這樣評價東西方文化:東方崇哲學,西方重科學。這類中西文化的差異,綜合素養的評定方面也有體現。西方流行評定標準化操作,拿數據說話。而我國推行的綜合素養評定,需要更加重視豐富鮮活的人文信息,不再局限于西式量化評測。中學英語人文資源蘊含豐富,無論是我國傳統的分數至上,還是西方的量化評測,對于學生的情感、需求、價值與目標等精神層面的東西都無法顧及,這和當代的新型教育思想是相悖的。在英語新課標背景下的綜合素養評定,其評測體系應該具有多樣性和多元化。終結性評定與形成性評定同步進行,注重結果數據,關注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所占權重大于結果數據。量化評定與定性評定同時進行,定性評定為主,量化評定為輔。不同類型不同年級的班級在實施綜合素養評定時,需要對傳統量化評測加強改革力度,減輕考試分數和名次排列權重,尊重學生個體,把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作為評定對照參數,以此來衡量,相對于教學目標,學生學習達到了哪個階段,仔細甄別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以便可以針對性地做出改進。對于老師和學校而言:明確每一個學生對于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遠比知道學生個體在學生團體中的排列名次更具有實際意義。英語教學,具有多樣性、隨機性和復雜性,針對這些特點,在實施評定的時候,可多采用訪談、觀察、行為研究、心理測評等評定方法,最大可能地體現出英文特有的人文情懷。
3.注重評定內容整合性。在整個教育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外語能力的評定,都處于發展階段,正逐漸從單一的知識掌握度評定向著綜合能力素養評定過渡。對中學生英語綜合素養進行發展性評定是新課標以及學生學習成長的硬性需求,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是核心目標,它的形成建立在文化意識、學習技巧、態度、情感以及語言的知識與技能之上。語言的知識與技能是核心目標的基礎,學習技巧是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的前提條件,情感和態度是重要因素,文化意識是恰到好處的運用英語的思想保障。在英語教育教學中,學生的評價一直都比較薄弱,而且學生對英語方面的評價沒有在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所能體現出的評價更加強烈,鑒于此,靈臺縣第二中學針對各科教學中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在原有評價機制基礎上,創造出了三色卡評價機制,學生表現好,老師就獎勵給學生一張黃卡,學生積夠三張黃卡后,就可以兌換一張綠卡,學生積夠三張綠卡,就可以兌換一張紅卡,學生積夠三張紅卡后,就可以得到校長親自授予的胸章,對于高中很要面子的學生來說,可以極大地激發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而且可以隨處隨學科應用于學業測試方面。考試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除傳統的紙筆測試外,還可設置口試、聽力測試、成果展示、實驗操作、上機操作等形式測試。對于在校級及以上考試中獲得年級前十名的學生均可獲得學校獎勵的黃卡。用于學生的活動表現。學校每學期會組織豐富多采的活動,如:文體藝術活動、演講比賽、小制作、小發明、小競賽等,凡在校級及以上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均可獲得學校獎勵的黃卡,以培養興趣,激發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用于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注意觀察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并適時做好記錄,在每周班會時給予獎勵。由責任心強、處事公正的班干部組成班級評定小組,每周班會時由評定小組提名在上周熱心班級事務、維護班級榮譽、為班級做貢獻的同學,經班主任和全體同學審核通過,即可獎勵一張黃卡。每周提名不超過5人。用于學科獎勵中。科任老師根據學生一周的學業表現,包括課堂表現、作業交閱、階段檢測、是否進步等方面,在周一班會時酌情獎勵黃色卡片。在構建綜合素養評定體系時,要注重把各個要素整合起來,形成多維度全方位立體的動態評定體系。
4.體現評定體系融合性。以發展的眼光評定英語綜合素養,是學生與老師的雙向互動。師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交融,共同去完成評定,改變以往那種“單邊主義”式的問詢,運用雙邊多元的評定方式,讓學生回歸評定“C位”。評定過程中,過去老師一人“霸麥”的情況也將不復存在,老師、家長和學生自己,人手一麥,可以自由客觀地進行評定。評定信息,多層次、多渠道的被挖掘采納,師生間的智慧與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交流融合。學生的學習狀態,也不僅限于聽老師講課,回答老師問題,而是更多地融入學習,主動地問問題、討論問題、思考問題和評論問題。這樣的學習狀態,學生學習興趣會提高,交往能力會加強,資源共享、坦誠相待、團結合作等思想品質也會得到有效培養。
5.鎖定評定目標生成性。評定標準是評定活動的靈魂所在,收集信息、選擇方法、得出結論等幾個步驟都與之有密切的關聯。國家教育部門專門就英語綜合素養評定出臺相關標準,其內容涵蓋了學習技巧、文化意識、情感、態度、知識和技能幾個方面。綜合素養評定并非靜止不動,而是整個過程充滿了動態的不確定性。評定雙方在形成結果的時候,評者和被評者的客觀意志都會得到體現。
6.評定結果緊扣發展性。仔細解讀新課程標準不難看出,學習思維、學習效率、面對問題如何去解決等素養更加受到關注。國內外教育界在課程價值的認識上也達成一致:通過學習外語,對于個人素質提高和前景發展,對于社會的建設與進步,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師在對不同學生不同領域不同特征的智力進行評定的時候,要更新以前的評價系統,在基本要素詞匯、關系、理解等元素之外,充分地融入分析、思維、認知、應用等必要的評定因素。評定結果,絕不可以僅僅是分數或是在團隊中的排列名次,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在自身基礎上實現長足的進步,在人格架構、價值觀、思維邏輯方式、交流意識、文化素養以及語言動力等諸多方面得到全面實在的進步。
總而言之,作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語綜合素養評定的實施,需要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及時糾正以往只關注考試成績和排列名次,以及西方教育只看分析數據等不當思維習慣。評定實施過程中堅持全面性、主體性和發展性,發揮過程性、整體性和多元性的優勢,讓學生在客觀科學全面的評定中獲得更好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小青.英語學習中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策略探討[J].英語廣場, 2017(3):150-151.
[2]侯義茹.探究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J].中華少年,2017(3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