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舟 李雨儷

摘 ?要:經濟學課程作為理論基礎課程,教學方式多為傳統課堂教學,能夠將知識理論體系和豐富案例分析進行完整傳授,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經濟學的教學突破傳統面臨了一次新教學環境的考驗,同時也是一次探索完善的機會。作為經濟學課程建設中的教學成果之一,“線上+線下”教學方式的探索和實踐思考,既符合教育部對高校課程教學的新要求,也能夠對新形勢下經典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進行有益推動。
關鍵詞:經濟學;線上+線下;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5-0027-04
Abstrac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urse Economics is usually just as traditional one as that of an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ourse, which can fully impar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system and rich case analys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vid-19 this year,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 and faces a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 It is a challenge as well as an opportunity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As one of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in the economic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thinking of the "online + offline" teaching method not only meet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college curriculum teaching, but also has an impact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classic curriculu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 Economics; online + offlin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經濟學課程作為經管類及商科分院的基礎課程,大部分學校都有著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本課程經過我校商科分院三年的全面建設,在教學內容、師資培養、教材建設、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學習成果、教學資料以及在線資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建設改革成果,與三年前課程狀況對比有顯而易見的成效。一方面外部引進名校經濟學名師指導,拓寬視野,在廣度和深度上言傳身教成為提升課程建設質量的前提;另一方面內部師資整體水平逐步完善提升,從三年前80%的兼職教師到目前90%的專職教師隊伍,教學團隊的強大統一是帶給學生較好學習體驗的保障。經調查,學生學習收獲明顯、學習感受和體驗增強,普遍覺得“有趣有用、改變思維、受益終身”,改變以往覺得經濟學課程理論性強、枯燥無味,學完考完即忘的現象。
投入建設以來,教師和學生都喜歡課程的研究與學習,師生均受益,且持續深入的課程投入,在課本教學基礎上有了更大的超越,是在經濟學領域的探究與思考。教師教研相長,學生開啟經濟學之旅,打開思考現象的思維,訓練分析問題的邏輯,不分專業,是掌握了可作為分析一切現象與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經濟學已被經濟學家證實是可以分析一切有人類行為的社會科學),這自然成為對學生最寶貴的“授之以漁”的一課,課程建設的價值也體現在這里。
建設課程目標: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是各種經濟行為之間所隱含的因果關系,即經濟原理。學生不但要掌握經濟學原理,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思維分析現實經濟社會問題,理解所處的社會與市場是如何運行的,通過對經濟學核心概念和理論講深講透,引導思考真實世界的經濟學,將經濟學拉近到身邊,培養學生經濟思維和經濟解釋能力。基于我們的課程目標,也是目前經濟學教學最前沿的理念,我們的建設始終踐行“以課程質量為中心”進行課程整體規劃與設計,結合教育部對本科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質量的要求, 做好“線上+線下”教學與課程建設探索。
一、課程定位與建設理念
(一)課程定位應用型改革
經濟學,社會學科中的核心課程,在商科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經濟學思維方式和經濟學思維邏輯。研究型本科與應用型本科從本質上講有著完全不同的要求。經濟學在研究型大學中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從宏微觀經濟學到中級、高級宏微觀經濟學,再到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等等與數學密切相關的理論經濟學,這是研究型大學所必備的基本經濟學基礎,是以研究為目的的課程體系,發展至今已經比較成熟與完善;而應用型大學是最近10年才出現的分類,是二元制高等教育改革的嘗試,應用型本科的經濟學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的定位,多數情況是將研究型大學的初級經濟學照搬過來使用,畢竟,應用型本科的教師也都是從研究型大學畢業出來的。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錯配,應用型本科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經濟學定位,經過多年的授課實踐,應用型本科的經濟學應該專注于兩個方面:其一,訓練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能夠將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思考,具備基本的經濟學邏輯;其二,是能夠對宏觀的經濟具備基本的分析能力。這兩者的結合,是使經濟學能夠在工作生活中學以致用的關鍵兩方面能力。因此,弱化數學推導,提升思維培養與訓練,提升實際宏觀分析工具的使用能力,這才是應用型本科該有的經濟學定位。
(二)建設理念前沿性改革
經濟學已經經歷了兩百多年的錘煉與升華,較為龐雜且隨著經濟數學的融入程度加深也變得越來越晦澀難懂了,問題關鍵是很多學生學完以后并不能將所學的經濟學知識理解并運用到今后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中,核心問題便是缺乏經濟學思維。當我們過多的關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時,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就被弱化忽略了。對于初學者來說,函數、圖形、表格、模型、統計檢驗、實驗數據等等一些分析工具和方法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這么好的一門課程卻不能讓所有人掌握和領悟真諦,甚是遺憾!所以有必要進行改革。
而經濟學思維課程就是以訓練學生經濟學思維方式為核心,利用課堂上不斷的提問和思考,沿著經濟學的邏輯脈絡,剝繭抽絲般地尋找經濟現象發展的本質與規律。不用深奧的數學方法,不用繁雜的模型驗證,這些規律背后已經有知名學者的理論支持,但對于初學者來講,這是開啟和訓練經濟學思維最好的方式,在學生逐步建立思維方式的同時,就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來提升經濟學分析能力且事半功倍。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大師都是在深度領會經濟學思維之后才能應用于各種跨界學科,從而開辟一個全新的經濟學領域。我們的課程旨在培養全人及有思想有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課程教學理念的改革亦成為責任使然。
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建設特色
(一)建設過程“零突破”特色
課程建設的每個階段均實現了一些“零”的突破,主要如下:
1. 團隊初建共建階段
課程建設初期,團隊建設成員齊心協力,打破以往各自為政的局面,共同商討教學大綱,共同擬定教學資源,形成優勢互補、搭建了初步的教學資料統一的格局。同時,圍繞如何啟發學生思維轉變,摒棄閉卷應試考核的模式,閉卷考試的引導就是記憶背誦公式概念和因素特征等固有的內容,要把經濟學的培養結果作為目標,就需要嘗試改革,所以在結合學院考核方式改革要點基礎上,將多年來經濟學課程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了大膽改革,也是“零”的突破,以撰寫經濟小論文作為考核方式,開啟經濟學考核方式的改革,在之后的兩個學期仍在不斷地完善修訂,以有效達成建設目標。
2. 團隊成果建設提升階段
在此階段,每學期會不斷交流總結之前的經驗和不足,對下一學期的教學提出新的改革想法。除了結合課程本身的階段建設成果外,在這個階段舉行了一次全授課班級的“經濟云課堂”活動,邀請西安交通大學金禾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專家面對歐亞商科兩個分院16個班近六百名學生進行現場授課,利用學校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五個現場教室同步授課,達到“云課堂”線上教學效果。首次嘗試,學生體驗不錯,效果震撼,更是經濟學課程校內有史以來“零”的突破。
本年度著力在理論應用和思維訓練方面激發培養學生,一方面采用小組形式對選擇的市場產品進行分析,或是對身邊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寫作,不斷闡述和討論來提升思維能力,這樣,課堂教學會更加開放。另外建立了學生公眾號平臺——“學生的經濟思維”,為每一個同學,每一個小組開辟了一個展示思想的線上園地,有屬于學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從2018年9月迄今已經運營2年多,教師引導管理發布,鼓勵學生把思想的火花在這里充分展示。使得學生大膽的思考與嘗試,勇敢評價社會經濟問題,多思多問,討論總結,打通邏輯的“任督二脈”,讓思想之花在這里綻放。
同時,為提升師資水平,鼓勵和引導建設團隊教師全員學習中國大學慕課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課程,教師攻讀“線上課程”拿到課程證書,融合到課程教學中,先改變師資理念提升師資水平,才能夠保證新的教學理念實施,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經過兩輪教學培養,這種效果已經顯現出來。
3. 團隊擴大鞏固發展階段
為適應商科專業規模的擴大,本階段吸收了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教學團隊中,一方面滿足了最大授課承載量,另一個方面,對年輕教師的帶領和融合,帶給團隊更多的活力和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也帶給學生多樣的學習體驗。同時在本階段,基于前面的建設積累,雖然在教學內容上有了改革和增刪,但是沒有體現在教材上(市場上沒有相應的應用型教材,多是傳統體系),因此本階段的任務也是在此基礎上完成課程建設改革的成果之一——新修訂版教材,滿足后期課程的教學實施,即不論是否是團隊教師,在依據教材的教學中,勢必要以經濟學思辨內容來進行教學組織和設計,達到課程目標,切實為商科學生的經濟學邏輯和經濟學思維分析能力訓練做好鋪墊。
(二)教學內容改革緊扣經濟思維培養特色
關于課程教學內容,微觀部分主要以市場為基礎,宏觀以經濟政策分析為目標,改變理論經濟學的純實證教學方法,加入規范分析內容,以OBE理念設計課程為例,具體來說,傳統的理論經濟學總是在講工具、講方法,這沒有問題,但是學生學習完之后,往往不知道如何使用及如何評判,學而不用,使知識很難穩固,也很難在實際生活中使用。引入評價標準是規范分析的基本特征,經濟學比較公認的評價標準就是社會福利,在改革以后的課程體系中,主要是在微觀部分,每一個章節都會有社會福利的評價,讓學生使用基本的工具評價一些社會現象及經濟問題,逐漸的,他們就會建立自己的評價邏輯,當然也就會使用經濟學思維工具了,修訂課程體系內容以微觀部分為例:
微觀部分:經濟學基本原理與假設;需求供給與均衡;管制與市場均衡;彈性及其應用;稅收與補貼;消費者行為理論;競爭市場下的廠商行為與利潤最大化;市場結構與定價;生產要素與分配理論;公共物品與外部性。
而傳統經濟學理論體系,以微觀經濟學為例,大部分教材普遍為:導論,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分配理論,市場失靈。
改革前內容更加注重大而全的概論體系,所有經濟體系內容面面俱到,但卻無法使學生與實際相結合,深入認知;改革后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從效率、福利角度評價社會經濟現象的能力,正確看待漲價、補貼、征稅、管制、套利、歧視等現象,而不是將經濟理論用于考試或換取學分,更加具備經濟邏輯,善于運用所學經濟知識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學以致用。
為使修訂的核心內容達到教與學的高度統一,團隊主講教師將核心單元的重難點進行微課錄制,每學期根據教學進度提前發布在線上教學系統和微信平臺里,所有學生可提前觀看學習重點和難點知識點,教師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或翻轉課堂教學,既統一教學重難點的解讀,學生又可以反復學習和復習,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的有效結合,融合課程建設理念達到建設目標。
(三)課程建設凸顯立體化教學特色
課程內容的建設與授課方式的創新需要匹配,單純的內容改革無法實現良好的教學與思維訓練效果。在基礎的課程內容體系上,必須拓寬學生經濟思維訓練的高度與寬度,要求他們從理論著手、從生活著手、從課下著手、從獨立思考著手、從動筆寫作著手、從增加閱讀量著手、從參與熱點經濟問題和社會現象研討著手,這需要建立起一套立體化、全方位的經濟學教學模式:四維教授模式+二維學習模式。具體來說,四維是指:課堂教學+專家講座+延伸閱讀+學習工坊,二維是指線上+線下,如圖1所示,搭建適合應用型高校的經濟學思維課程教學模式,釋放經濟學魅力,切實發揮經濟學價值。
三、線上教學實踐成效探討
(一)線上資源建設
目前課程的線上資源建設完備,一是利用學校的TronClass創課系統,有豐富的教學學習資源,能夠滿足學生線上學習的需要。包括必備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各章學習課件、測試題、研討專欄、閱讀資料及電子教材等,還包括各章案例小視頻、各章教學視頻、重難點微課以及相關的學習網站鏈接等,既達到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也能夠拓寬視野啟發思考。
同時本課程老師參與中國大學MOOC(慕課)優質在線課程學習平臺的課程建設,參與西安交通大學金禾經濟研究中心俞煒華副教授的團隊完成經濟學的思維方式MOOC課程的在線資源建設及線上答疑輔導及助教工作,因此將這門優質在線課程的資源鏈接給學生,學生有機會學習聆聽到985高校專家的諄諄教導,有疑問可以隨時與線下的學校老師溝通交流,是難得的學習體驗。
(二)線上教學效果分析
根據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分析,經濟學課程在學校內首次采用線上教學,雖然只執行了一半,即2-4月是9周線上教學,5-6月是返校后的7周線下教學。返校后即對前半學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檢測,基本良好,測試結果呈合理的正態分布,優秀率并不低。
分析來看,線上教學對教師而言,是一種直接的挑戰,面對學生直播,不論狀態還是教學內容都要經過更多的精心設計,相比線下進課堂教學反而更加用心,同時有很多其他的線上教學工具輔助及方法培訓,使得線上教學質量得以保證。另外線上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新的體驗和嘗試,作為必修課和專業老師全程線上教學,學生在學習投入度和主動性上是一次考驗和衡量,學生會權衡其投入學習的成本(包括費用、時間、精力等)與所得的學習收益,加上疫情期間一直在家無其他干擾,可以說學生總體還是愿意投入學習及有所成效的,也側面反映出在沒有監督管理下的學習效果。
四、課程建設的創新拓展與思考
(一)融入學生生活的場景式拓展模式
在經濟學領域有許多偉大成果,例如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等。這些理論不僅適用某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它們也給機敏的學生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透鏡。它們將幫助學生理解這個世界,更將使學生學會精明地參與經濟,做出更優的決策,同時更好地理解經濟政策的潛力與局限性。例如,讓學生如何理解用于學習和游玩時間分配背后的成本真相;參加工作后,要如何決定儲蓄與投資的分配;如果未來選擇創業,那么公司如何決定產品的定價等問題。
(二)融入企業培訓的對外拓展模式
經濟學課程的對外推廣模式,與其他高校之間的推廣通過互聯網在線課程平臺比較容易實現,對企業的推廣是一種新的拓展嘗試。目前我們實現的是通過校企合作,在企業培訓模塊中融入經濟學思維課程模塊,提供培養員工通過經濟學分析人們經濟行為的思考邏輯方式,以助力業務提升。在與企業洽談員工培訓期間,研究的定制培訓課程模塊,其中融入經濟學思維模塊,這是本課程在課程核心內容與企業專業培訓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一方面打破就業務談業務的企業培訓模式,另外帶給企業員工不一樣的視野和思考問題看問題的方式,視角新穎,切實體現課程核心內容價值化。
(三)基于課程質量和課程建設的綜合考量,對課程建設的完善與思考
1. 開發校級線上經濟學思維課程。本課程屬于普及面較廣,應用面較廣的社會科學,需要更多的傳播和影響,才會看到它的價值。因此本課程更適合進行全程在線課程的建設,利用率和普及率相比專業課程更高,也會成為少有的在具有競爭力的民辦大學中最早開設這種經濟學思維課程的學校。
2. 商科學院的經濟學打造“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在建設了相關在線課程資源后,可以對商科平臺課程經濟學打造“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探索精講多練的教學新模式,結合線上資源,帶領學生去剖析大量真實世界的案例,教學設計會更加靈活,教學資源會更加豐富,也會更加符合培養學生商業分析頭腦的特質。
3. 雙語課程建設。基于國際化建設的需要,與經濟學本身就是原汁原味的西方經濟學,條件允許可以建立雙語課堂,教學內容接近當今前沿經濟學教學思想和體系,包括雙語講義及中英文對照教材的建設,把經濟學的國際化視野教學夯實,學生學習體驗和效果將有更多豐富內涵,師資提升的同時也將課程建設精益求精。
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到正確結論”。經濟學絕非晦澀深奧的理論,而是一種分析問題的視角,經濟學思維對于每個人特別是商科人,是立身之本,準確把握市場,順商情于千里外,運智籌于帷幄中。今天,經濟學研究的領域也已囊括人類的全部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決定。經濟學的特點在于,它研究問題的本質,而不是該問題是否具有商業性或物質性。因此,凡是以多種用途為特質的資源稀缺情況產生的資源分配與選擇問題,均可以納入經濟學的范圍,均可以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加以研究。正如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加里·貝克爾所說:“上帝目之所及,一切皆可交易。”
參考文獻:
[1]李文闊.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20(22):122-124.
[2]常艷花.基于超星網絡教學平臺的在線共享開放課程建設——以“微觀經濟學”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5):217-219.
[3]王衛平.關于“經濟學基本問題”教學的一個思考[J].現代管理科學,2019(1):87-87.
[4]雷曉麗.淺析民辦類高校西方經濟學課堂實驗教學[J].現代營銷,2018(10):232-232.
[5]歐亞勤.微觀經濟學教學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5(13):201-201.
[6]胡景北.淺談經濟學直覺[J].經濟資料譯叢,2013(1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