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萍
【摘要】校園欺凌問題一直是學校管理中一個棘手的問題,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較多。文章主要立足于農村寄宿制學校,分析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校園欺凌問題,從學校管理、家庭教育和社會三位一體提出防治農村寄宿生校園欺凌的措施。
【關鍵詞】校園欺凌;寄宿生;防治策略
自從中小學全面改薄項目實施以來,農村中小學校大多都有了住宿生公寓樓,住宿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有些惡性欺凌事件給當事人的家庭和個人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因此,探究農村寄宿生的校園欺凌防治策略必須要探究農村寄宿生校園欺凌的成因。
一、農村寄宿生校園欺凌的成因分析
第一,寄宿制學校客觀上為校園欺凌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在農村有一部分走讀生和寄宿生,相對走讀生而言,寄宿生之間共處的機會多,擁有的自由時間更多,父母和教師的監管就產生了盲區,這些盲區給校園欺凌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加之由于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特殊性,學校的寄宿生管理人員由科任教師兼任,沒有專門的住宿生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水平不足或不盡責調查。農村中小學校的寄宿生管理者對寄宿生的行為習慣及心理缺少必要的引導教育,基本是以寄宿生不發生安全傷害事故為準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寄宿生的校園欺凌埋下了隱患。
第二,農村寄宿生的住宿基礎設施還不健全,宿舍內有限的儲物柜、桌、椅等生活用具是校園欺凌產生的誘因。農村寄宿生一般來自不同的村鎮,這些不同村鎮的學生往往和自己同村鎮的學生團結在一起,拉幫結派,包括不同的年級。農村的村鎮中小學距離一般較近,同一個村鎮的小學生在小學里受了欺負,他們會發動中學里和自己同村鎮的學生來解決問題,更有甚者還從縣城里或者把社會青年請來解決問題。農村寄宿生中以地域形成的小團體,無形中對校園欺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有組織的“團伙”無形中“綁架”了一些無辜的學生,這些學生的本意可能不是要參與這種校園欺凌,無奈迫于地緣同鄉的壓力,因為不參加這種組織自己可能會被孤立或者也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因此這些學生內心惶恐,背負了極大的心理包袱。
第三,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校園欺凌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學生的心理問題相關聯。存在心理不健康、抑郁、焦慮癥狀的學生容易成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他們對周圍的人都充滿戒備心理甚至敵視態度。在調查中發現,宿舍成員當中最容易受到欺凌的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及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學生,這些學生常常有自卑心理,他們不善言談,沉默寡言,成為最先被欺凌的對象,因為他們的性格往往給其他學生留下了懦弱膽小的印象。
盡管農村寄宿生校園欺凌的成因多種多樣,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衍生出新的因素,但教師只要在平時的管理中勤于監督,耐心教育,發現問題及時聯系家長,對孩子實施有效的挽救教育,讓孩子真正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相信寄宿生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頻率會大大降低。
二、預防校園欺凌的策略分析
(一)健全家庭教育功能,拉近家長和孩子的距離
在當前不斷加快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家長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這些農村家長把孩子寄宿在學校,導致家庭教育跟不上。每次學校開家長會或者開展其他什么活動,家長都不能參加,這種情況會讓孩子在心理上失衡,甚至產生自卑感。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數是爺爺奶奶,而爺爺奶奶文化水平較低,不能輔導孩子的作業,也無法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無法開展正常的家庭教育。
以上原因使家庭教育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現在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學生的思想品德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長言傳身教的影響,即通過家庭教育功能來完成。
因此,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多開家長會,多家訪,針對一些外出的寄宿生家長,可以依托網絡建立“愛心之家”微信群,讓在外務工的家長可以隨時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也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父母的關愛。
(二)加大寄宿生管理力度,提高寄宿生管理的質量
由于校園欺凌的隱蔽性和學校監管的不力,一些欺凌事件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這就為校園欺凌埋下了隱患。
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專門的寄宿生管理員,對于兼職寄宿生管理員的教師,在績效考核時適度予以傾斜,調動教師管理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寄宿生管理的質量。
(三)開展感恩教育活動
開展感恩教育,使農村學生懂得感恩。農村寄宿生與家長離多聚少,這種親情的離別成為孩子與家長心中的隱痛。因此,學校的寄宿生管理者一定要理解孩子和家長的難處,更要教育孩子理解爸爸媽媽的難處,要讓孩子明白教師的苦口婆心、良苦用心,使其感恩同學、親戚、朋友的幫助等。學生一旦學會感恩,就會在思想上發生改變,明白家長的艱辛,理解教師的苦心,自然會落實到行動上,在學校就不會惹是生非,從而極大地減小了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可能。
完善教育職能,加強寄宿生心理健康輔導教育。農村學校由于條件的限制,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師可能不現實,但是這部分工作不能省略。班主任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留意,也可以通過班內的學生了解情況,對于班級中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有欺凌傾向的學生、有矛盾的學生著重關注,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并進行輔導疏通,消除學生的攻擊報復心理,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達到防治校園欺凌的目的。
(四)開展道德文化教育和紀律教育,提高寄宿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學校必須遵循學生教育規律,對其開展必要的傳統文化教育,引導留守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會孝親敬長,學會寬厚待人等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質,使學生正確看待自己成長中的問題,不斷提高文化修養素。
開展紀律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尤其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定期的家校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學校可以舉辦家長“反校園欺凌”專題培訓活動,通過學校的公眾號及時推送相關圖文知識等方式,發動家長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參與學校管理,共同防治校園欺凌。
提高寄宿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些寄宿生不能恰當處理人際關系,不能恰當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矛盾,平時難免會和他人發生摩擦,因此受到大家的疏遠冷落,當然有時候也容易被欺凌。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在每周的班會上應有針對性地輔導,也可以由品德教師開展專題活動集中引導,讓這類寄宿生正確處理“小我”和“大我”之間的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謙虛做人,誠懇待人,學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多參與集體活動,培養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盡量消除引起校園欺凌的主觀因素。
(五)關注特殊群體,對家庭結構特殊的寄宿生要特殊照顧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重大的。寄宿生的生活相對封閉、枯燥,在寄宿制學校,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同學和教師,教師應當關愛學生,尤其對體質特異、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要重點關注,讓學生在寄宿制學校不會感覺到孤單無助。“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經常與這些特殊的孩子談心、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生活中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照顧。
(六)讓孩子在“斗爭”中成長
現在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中長期受到溺愛,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進入學校之后,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在心理上有一些不適應。學生之間出現矛盾是常有的事,上一秒打得不可開交,下一秒又在一起哈哈大笑;昨天大動干戈,今天又會重歸于好。學生的年齡、閱歷、心理等諸多因素導致他們的人際關系充滿曲折。孩子在小時候適當受點委屈也有好處,當校園欺凌發生的時候,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特別惡劣的欺凌事件,家長最好不要介入,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會更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長。
(七)不要讓無良網絡媒體成為校園欺凌的“發酵劑”
校園欺凌一般發生在未成年的孩子之間。一個很小的欺凌事件上傳到網上,被一些無良媒體不斷放大轉載,會對涉世不深的孩子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一些事件本可在學校內部解決,一旦被網絡媒體放大后,形成強烈的輿論反響,反而很難解決。當然,經過網絡轉載后,大家對這類事件的重要性有了認識,懂得維護未成年人權益的途徑,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但是也有可能會讓一些孩子模仿報道中的欺凌方式,他們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加以嘗試。因此,新聞媒體要有一定的職業操守,不要“添油加醋”使報道失實,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應該看到,這些年來校園欺凌傷害事件不斷增多,應該引起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關注。每個孩子都承載著家庭的希望,寄托著家庭的未來,讓我們共同筑起家校一體的校園欺凌安全防治屏障,建設平安校園,守護校園這一方凈土。
【參考文獻】
王建軍.中小學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有效方法[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6):34-36.
邱衛東.中小學校園安全管理保障體系的構建[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2(02):91-92.
陶建國.韓國校園暴力立法及對策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5(03):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