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芬
【摘要】議題教學是高中政治應對新課改提出的一項教學新方式。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開展和探索高中政治議題教學是當務之急。文章以高中政治教學實踐為基礎,簡述了開展議題教學對高中政治教學的影響,并探究了議題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議題教學;高中政治;深度融合;教學探究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指出,政治是一門綜合性、思想性和活動性的學科。這一定位明確了政治學科以“發展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為教學目標。而教學設計能否凸顯學科素養,能否反映政治教學的基本特征,關鍵在于議題教學的開展。在新一輪政治教學改革下,是畏首畏尾,還是勇敢探索?很明顯,唯有勇敢面對,才能在教育教學改革浪潮中凸顯自己,迎來絢爛的天空。
一、開展議題教學對高中政治教學的影響
現代化教學理念明確了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但為了成績,為了升學,在當今的教學中教師依然采用傳統方法,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學習效率低下。議題教學是突破傳統教學的一種方法,可以改變當前師生的課堂狀態。教師設置明確的議題,讓學生在交流和探討中獲取知識,發散思維,提升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以冷靜態度面對社會中發生的事件,從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開展議題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進入到學生的探討中,在師生深入交流和探討中拉近彼此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從傳輸者變為引導者,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本知識。當然,在師生交流中,教師也可以準確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調整教學策略,讓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更能引發學生的共鳴,進而從根本上提升高中政治教學質量。
二、議題教學和高中政治教學的深度融合
(一)精選議題,引領課堂的“風向標”
教育目標不僅是活動開展的力量支撐,而且是教師開展活動的先導。價值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是高中政治議題教學的靈魂。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對議題的引導、分析和討論,推動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讓議題在師生、生生交流和探究中進行,進而挖掘議題的內在價值,實現育人的功能。所以,選好議題是第一步,它影響著課堂探究的深度。
1.聚焦熱點,讓議題更鮮活
世界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中,若用靜止觀點看待周圍問題,勢必會脫離時代。在信息化時代,學生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參差不齊。所以,議題的選擇要聚焦熱點,才能將枯燥的政治理論和鮮活的社會現象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熟知的情境中產生思考和交流,并開展深入的探究,獲得正確的感知,最終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例如在學習“堅定自信,實現中國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引入與疫情相關的新聞材料,包括中國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并對鐘南山等四位抗疫功臣進行了表彰,反觀美國總統特朗普因抗疫不力而想盡辦法“甩鍋”的新聞熱點,設置議題:“面對疫情我們為什么能如此自信?”讓學生結合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所觀所感進一步認識“四個自信”。
2.聯系生活,讓議題更真實
生活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好途徑。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教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深化學生的理解。議題的選擇要契合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知識的趣味性。比如設置議題“我們為什么能取得抗疫的階段性勝利?”“我們在疫情中如何做?”等,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討,使其進一步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從而培養學生高度的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意識,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自信。從一人一視角到多學生多視角的組合,隨著議題的深入,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
3.探尋真理,讓議題更具價值
議題不僅要體現本節內容,而且要突出一定的觀點。議題的選擇不是對表層知識的探究,要深挖蘊含的價值觀念。有意義的議題可以突破表層,引起學生主動探究,并幫助學生在探究中形成正確“三觀”。比如就國家法定假期調整過程,從國家說了算到網上征求意見的變化,引發學生對政府施政的思考,明確什么才是法治政府,同時將民主意識、民主精神與民主智慧滲透于學生心中。
(二)情境先行,構建政治課堂的“風景帶”
開展議題教學的實質是明確議題,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分析,進而在解讀議題中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為了讓議題可以為學生的解答服務,教師要構建議題情境,讓學生基于情境對議題進行分析和研究,生成知識。所以在高中政治議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經驗、思維發展特點來設計議題,鼓舞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1.以問題為引領,引入議題
在議題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具體的問題,引領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問題的推動下讓議題成為有價值的教學活動。從縱向來看,問題的設置要逐步推進,并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從橫向分析來看,議題問題的設置要呈現多樣化(兩難問題、劣構問題等)。教師要針對不同的議題,明確問題的具體類型。
例如在探究“踐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進步”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2019年元旦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快遞員表達贊美的這一材料,明確議題“為什么勞動最光榮?”,讓學生結合案例以及勞動觀點進行闡述。接著,教師播放學習強國平臺中的《大國工匠》視頻,讓學生了解優秀勞動模范和工匠的故事,設置議題:“如何弘揚勞動精神投身創新創業?從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創業,成為有擔當新時代的勞動者。”接著,進一步設置議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勞動者對家鄉實現脫貧共富發展綠色產業有何建議?”通過層層推進的議題開展探究。
2.依托具體情境,展示議題
情境如同小品一樣,將議題串聯起來。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學,由于方法單一,沒有畫面感,無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讓學生處于真實情境中,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
例如,剛接觸《生活與哲學》這本書時,同學們覺得比較深奧,在學習什么是哲學和哲學作用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借助一則案例:馬云團隊的銷售培訓師因講授“把木梳賣給和尚”的經典案例被解聘。“假設在當時的情境下,你是那個被解雇的培訓師,你服不服?為什么?”引出議題:“為什么說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通過假設具體情境,引發學生對現實進行思考和追問。哲學作為智慧之學,就是源于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學哲學讓我們能正確地對待生活中的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三)多元活動,形成課堂的“動感帶”
議題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的教師在運用議題教學法時,過分重視小組探究,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低下,沒有將議題教學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在明確議題的基礎上,教師要為學生留出探究的空間,鼓舞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并基于自身經驗進行充分思考,并在合作交流中增長智慧,完成對議題的深度解析。
1.整合資料,合作探究,加強指導
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如果不足,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只能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開展,而且很多學生將小組合作討論當作休閑娛樂的時間。對此,教師要在學生熱烈討論或開小差的時候進行指導,將其拉回正軌。
例如設置議題:“我們家鄉雖然剛剛脫貧,但貧困可以消除嗎?”引發學生對家鄉發展進行深度思考,進而在小組合作、交流和探究中自覺將個人收入分配、精準扶貧、社會保障體系等有關知識整合,最后回歸本單元總議題“中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合理性”。通過對相關議題的分析、思考、辯論和解答,學生對“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認識也更全面。同時,學生在整個議題活動中更好地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回歸政治教材,實現知識的內化
脫離文本的教學就是單純地講故事。議題要圍繞著政治主題,最終落腳點是實現知識在學生心中內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踐行議題,延伸課堂的“生命帶”
如果說上述三個步驟是將核心素養內化于學生內心的過程,那么踐行議題便是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關鍵。如何實現議題從知識到行動的轉變呢?
1.教學遷移,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
新課改明確了提高學生關鍵能力的目標,其中包含知識遷移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遷移能力,才能實現學科知識到行動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習成效。
2.綜合應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改明確了高中政治的綜合性特征,因為其教學內容涉及廣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全方位地觀察和探究。教師在選擇議題時,要立足綜合性,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結語
當今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時代,唯有緊跟時代發展,才能不被時代浪潮淘汰。身為高中政治教師,要深入鉆研,推進教育的現代化發展。而實現政治教學的現代化發展,議題教學是突破口,只有敢于探索和實踐,才能將核心素養落實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李曉東.議題式教學設計與實施中的幾個關鍵問題[J].教學月刊,2019(01):25-28.
謝靜.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9(90):137-138.
范竹發.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設計的基本原則[J].中國德育,2020(05):26-29,34.
蘇青.議題式教學: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創新研究[J].孩子天地,2020(0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