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摘 ?要: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由于不同學生成長環境和語文學習基礎存在差異,因此針對學困生的教學需要采取針對性方法,從學生問題原因出發,了解其語文學習遇到的主要困難,通過加強師生溝通,增強學生對學科認知的全面性。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師生間的契約學習模式,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語文學習目標,幫助學困生從基礎知識出發,逐步增強語文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困生類型從源頭針對性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科助學興趣的同時以豐富多元的引導途徑,幫助學困生發掘語文學習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措施
一、巧融文章情景,激發學生語言興趣
小學五年級語文對學生寫作和情感分析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導致許多學生出現認知困難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畏難情緒導致的學習態度松懈。因此對班級學困生的針對性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進行自由的語言表達,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情感體驗和分享交流的信心,在此基礎上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利用故事講解興趣,引領學生確立目標
學困生的成因各有差異,因此教師開展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充分發掘其個人興趣,在語文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增設課程環節幫助學生在互動參與中達到學習目標,這樣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求知意識。
比如教師教授《將相和》一課時,針對文章概括能力不強的學困生,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深度分析該課文下每一個故事的情節發展,之后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整個故事。教師對學生這一概括進行深度分析,然后班級其他同學不斷修改和完善,讓學生逐漸深入了解概括性詞語,從閱讀文本出發,把握核心情節,提高個人概括能力。
三、創造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
學困生在學科學習中屢屢碰壁,逐步喪失學習信心,針對這一現狀教師需要在課程環節中為學困生創造自我展示機會,并通過滿足學生個人成就感提高其在以后學習中的投入度。
比如教師教授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走進他們的童年故事》這一主題時,為了充分發揮學困生在語文課程中的發言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在臺下對演講內容進行關鍵詞提取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困生表述的完整性,進行激勵式點評,如故事情節很精彩,但語言可以更加生動這種評價模式,能讓學生在自主嘗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實現學困生對自我能力的肯定。
針對五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學困生的轉化,教師需要從多角度出發,以情境創設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幫助學困生深入文章情感,有效開展文字表達,實現互動式學習有助于豐富學困生課堂自我評價途徑,引導其關注個人薄弱環節,在班級同學互助的模式下提高能力,同時教師也要為其創設形式多樣的表現機會,增強其自我改變的信心。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周小華,馬華. 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以甘肅省G縣為例[J]. 甘肅高師學報,2018,23(01):102-105.
[2]白曉燕. 學科教學知識視角下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研究[J]. 新課程(上),2015(0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