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倩 施文瑤
摘 ?要:新時代黨的教育要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以微日記為主陣地,加強家校聯系,因地制宜地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能有效培育學生的責任擔當。
關鍵詞:責任擔當;微日記;自我教育
一、獨特優勢
微日記,即基于真實生活的微型日記,形式上短小、多樣,內容上靈動、活潑。用微日記培育責任擔當,具有以下四點獨特優勢:
點燃童“趣”。微日記篇幅一般短小,內容基于真實。通過微日記,學生既能真摯地書寫體悟,也能直接地吐露困惑。因此,微日記更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親近童“心”。微日記建構起學生與老師之間“點對點”的交流模式,使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的干擾,因地制宜地引導學生對責任擔當進行個性化的思考和體悟。
交互童“伴”。以往的德育,往往是單向的主體對客體的道德灌輸。通過微日記,學生與教師之間能進行平等、民主的心靈溝通,雙向互動,互相促進,互相成就,共同培育責任擔當。
啟發童“真”。寫作微日記,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教師點評微日記,也可以促進學生自我完善,使學生將對責任擔當的主觀認識轉化為思想動機、行為動機。
二、發展途徑
知行合一——感知責任。知責是青少年履責的前提。教師先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課程,以情境逆轉、游戲互動、角色扮演等途徑,開展責任擔當教育;再布置具體的實踐任務,比如,學習《小學生行為守則》、制訂一周學習計劃、幫父母做家務、制作愛國知識海報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認知責任與擔當,并用微日記來記錄自己的言行與感悟,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為責任內化作鋪墊。
雙向互動——內化責任。點評微日記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共同感悟責任擔當的過程。教師閱讀點評學生微日記,能夠不斷提升和超越自己已有的教育方法;學生在老師啟發下再次自我教育,對自己所應負有的責任擔當形成更新更深的認識。
螺旋上升——銘刻責任。在學生已形成的責任擔當意識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更深入更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比如:從學習《小學生行為守則》到個人習慣的改變;從知曉歷史英雄到關注身邊的模范人物……堅持“實踐——認知——再實踐——再認知”的發展途徑,步步深入,螺旋前進,不斷提升責任擔當培育的實效。
三、三大成效
微日記能幫助教師因地制宜地開展“責任擔當”教育,以小見大,巧妙溫和地指引學生省悟對個人、家庭、國家所應負有的責任擔當。
做個人發展的主人翁。由于父母工作忙,很多孩子面臨著自主管理難的難題。微日記能夠幫助老師察微知著,及時與存在問題的學生及其家長溝通,以正面激勵為主,喚醒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增強其對自主發展的責任感。比如小耿同學在微日記中抱怨父母不負責任,不能在學習中幫助自己。教師認真分析小耿的問題,采取正面激勵的方式來激發他對自主發展的責任心,鼓勵他正確認識學習中的困難,保持負責、進取的初心,做一名對自己成長負責任的好孩子。之后,小耿的學習責任心慢慢增強了,相應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都有了改進。微日記搭建起了教師與學生及其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有利于鼓勵孩子自我教育,最終實現孩子的自主發展責任意識的增強。
做家庭幸福的貢獻者。學生面對親長的寵愛,往往會形成只知索取不知責任的錯誤觀念。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任務,要求學生用行動關心長輩,再通過微日記記錄真實的體驗,啟發學生自我教育,增強學生家庭責任感。具體實踐中,班級中大部分學生參與熱情很高,微日記中飽含對家人、對家庭的情感。比如有的學生寫自己第一次幫奶奶梳頭,想起小時候奶奶每天幫自己梳頭的情景,從而意識到自己沒有盡到孝順長輩的責任這一問題;有的學生寫爸爸胃疼時,自己心里想卻又不好意思幫爸爸撫摸肚子緩解疼痛的慚愧……微日記,寓家庭責任感教育于生活實踐,幫助學生從真實生活體驗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省悟責任,鼓勵學生主動為家庭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做祖國復興的接班人。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一系列愛國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激發他們愛國情感,并在微日記中寫下感悟,使學生知曉對祖國的責任擔當,鼓勵他們立志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接班人。比如國慶假期,教師要求每位學生以“獻給我的祖國媽媽”為主題撰寫一篇微日記,學生們積極參與,或閱讀書籍,或收集影像資料,或參觀紀念館,書寫下一篇篇真摯動人的微感悟。于是,我將學生們微日記中的感悟整理編輯成“微小報”,向全校師生推廣,掀起一股贊美祖國的熱潮,使更多的學生認識到自己對祖國對民族所負有的責任擔當。
總之,微日記以其獨特的優勢,在德育工作中大放異彩,同時我們在具體實踐中也遵循了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認識的發展規律,有效地培育了學生對個人、家庭、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這啟示我們在未來的實踐中,唯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方能不辱使命,為祖國培養一代又一代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2]溫玉霜.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課程教學轉型初探[J]. 教育觀察,2019,8(0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