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剛
摘 要:語文教學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從發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實現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有機結合、打造開放式語文課堂四方面入手,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問題;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050-02
語文教學的目標在于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前些年,人教版低段語文教材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并不是很多。近年來,教育部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改革,其中對語文教材的改動較大。據相關數據統計,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由原來的69篇增加到124篇,在之前人教版的基礎上增加了55篇。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傳統文化教育的加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古詩文水平,還可以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使學生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本文主要對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進行研究。
一、傳統文化教學在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存在畏難情緒
語文教學具有知識多元性、內涵豐富性的特征,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在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教學板塊中,由于許多古詩文比較難理解,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如何消除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2.教師對傳統文化滲透不夠重視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將教學側重點放在語文知識的硬性灌輸和死記硬背上,忽視對學生情感體驗的豐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挖掘。這使得學生將更多精力放在知識學習和背誦上,而忽略了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和體驗,使得文本中的傳統文化難以凸顯其教育功能。另外,由于傳統文化存在鮮明的歷史印記,而且小學語文教材對傳統文化基礎知識涉及較少,所以有時會出現學生只知李白,而不知李白是唐代詩人的現象。
3.傳統經典讀物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
學生由于年齡小,更喜歡閱讀一些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這本無可厚非,但一些商家為迎合這一閱讀需求,所編寫的學生讀物主題立意不高,故事情節毫無營養,甚至個別讀物不僅缺少童真童趣,而且內容低俗。部分學生在缺少正確閱讀引導的情況下,非常喜歡這些讀物,而面對如《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傳統經典讀物時,卻覺得內容乏味、無趣。
二、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
1.有利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積淀,代代流傳下來的思想和藝術寶藏,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就是在學生心里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文化的交流與互動越來越頻繁,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其充滿自信,進而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2.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文化和哲學思想,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比如,“仁民愛物”“修省立誠”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古代詩人屈原、陸游、辛棄疾等人的愛國熱情,可以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三、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措施
1.發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體現出傳統文化思想,因此教師應該深入挖掘課文,并采取有效教學手段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許多古詩文都體現出傳統文化思想,如仁愛孝順、尊師重道、勤儉節約等,教師要把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有效教學手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學習、領悟,并內化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又如,在漢字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進行漢字結構和象形意義的解讀,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來歷,明白漢字所蘊含著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明白漢字是我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同時,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2.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教師要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首先,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領悟文章內涵。古詩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要重視激發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興趣,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然后引導學生從字詞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悟,把握古詩的主旨,感受古詩的韻律美、語言美和意境美,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圖片、音頻和視頻,通過它們展示漢語言文字的魅力,創設文化情境,讓學生燃起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最后,教師可以開展經典誦讀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環境下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3.實現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有機結合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可持續性的,具有延展性的教育過程,教師只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足以讓學生全面細致地了解傳統文化。因此,教師應該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實行生活化教學,讓傳統文化走進學生的生活,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認知和吸收。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養老院、福利院開展幫扶活動,讓學生在家中幫助父母做家務等。總之,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就在身邊,進而認識到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學生只有有了真切的體驗,才能積極主動地甚至不自覺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