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需要與課程思政保持同步性,始終秉承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英語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充分發揮出來,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和道德意識。因此,英語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改革,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1],將課程思政與教育改革真正融合起來,保證學生健康、良好的發展。本文闡述了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的改革創新思路,提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創新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等大學生教育改革的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創新思路;道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434;H3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7-00-02
在高等教育中,大學英語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學科。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舊存在很多問題,難以真正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未能有效滲透思政教育,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面對新的社會形勢和教育形式,教師應當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從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增強其文化自信,拓展其國際視野,同時還需靈活運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還應當積極參與各類培訓活動,掌握更多滲透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的改革創新思路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在當前高校日常教育中,立德樹人是必須實現的教學目標;以課程思政為主的教育,能夠更快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更加順利地開展德育教育。為了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更好地展開教學,那么就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和研究教學內容,挖掘每一個思政切入點,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在講解《高職國際進階英語綜合教程2》Unit3的Manufacturing(制造業)時,英語教師可先講述國外流水線的利與弊,民眾對工業化革命帶來的成果和現狀的真實反映。然后由此引出我國目前在加速經濟發展,特別是促進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進程中提出的大國工匠精神,向學生介紹中國制造業已排在世界第二。同時通過播放《厲害了,我的國》視頻片段,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對制造業有更多了解,在對未來職業導向方面也起了指導性作用。又如,在學習Unit4 Environment(環境保護)單元時,教師要講解未來社會的環境趨勢,引導學生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同時導入并讓學生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當代重要的思政觀點和國家的方針策略、核心價值觀理念,在教師的引導下,會很自然地與學生的英語教育融合在一起,堅定學生為了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而努力貢獻個人力量的決心。
(二)文化對比中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心
高校英語教師應當積極承擔時代責任,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大學生,積極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優化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對比中西方文化,增強其跨文化意識。首先,教師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感。英語教材中通常都是講述英語文化,但其中偶然穿插的中國元素能夠激起學生的求異心理,教師需充分利用這些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加入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教學素材,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其掌握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其次,教師應當將文化財富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傳統文化,帶領學生對比和分析中西方文化。這樣的課堂不僅可以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還能使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高職國際進階英語綜合教程3》的Unit6 Delivery單元中,通過學習物流運輸的發展史,增強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從機械化運輸到人工智能的物流,再從物流業折射到國內高鐵業的飛速發展,都充分展示了我們社會主義強國文明高度發展的嶄新時代特征。作為教師,可以收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以此引發學生的強烈震撼和共鳴。
(三)借助教學延伸聯系實際生活
在改革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選擇一些實際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的適當拓展和延伸,保證英語教學可真正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貼近真實生活,提高其綜合性。例如,在教學《高職國際進階英語綜合教程3》中關于“Marketing(市場營銷)”的介紹,該文講解少年潮人及其影響者,引導學生關注市場行業現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中蘊含很多商機,可以大有作為。教師應當從多個方面展開教學。一是教師要認真梳理并講解課文內容,還要調查和了解大學生的消費觀,搜集相關結果,使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市場及市場營銷的概念。二是教師需利用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行為動向和思想動向。通過提問,如“Do you work in your spare time?How much do you get for working?What are the main uses of your income?Why do you have to work?”教師可對學生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知。三是教師需做好教育工作。根據調查結果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市場和潮流,明確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完成的任務,形成正確的消費理念。
(四)從情感培養出發拓展國際視野
大學英語具有較強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教給學生大量的語言技巧,夯實學生的跨語言溝通基礎,同時還需培養學生的情感,使其能夠在國際視野下真正做到跨文化思考和學習,為其日后成長奠定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切勿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也切勿一味地貶低西方文化、稱贊中國文化,而是要將價值情感、教學目標放在同等地位,不斷拓展學生視野,切實提高其綜合能力。教師需要秉承“求同存異”的教學原則[2],引導學生在不同思想和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求真、思辨的良好科學思維。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生教育改革的保障方法
(一)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第一,高校應逐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政理論水平。除了定期下發文件、開展專題會議等,使教師能真正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還需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培訓教育活動,帶領全體英語教師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內容,使其能夠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個人品德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和約束自我,在教學中為學生樹立正確榜樣。
第二,英語教師需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切實提高個人思政教育能力。要想將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就應秉承終身學習的意識,有機結合知識教育、學科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借助循序漸進、因勢利導的柔性教育方式,促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優質的品質,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二)創新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無論是在思政教育中,還是在英語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都應當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一是任務驅動教學法。該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情的情況下,設計有趣的學習任務[3],使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更多英語知識。二是小組合作教學方法。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小組,為這些小組設置不同的教育教學專題,各個學生負責不同的任務模塊,而這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合作意識。三是微課教學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信息技術逐漸被應用到日常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微課,將其上傳到學習平臺上,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從網絡上搜集更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信息素材等。
(三)調整和優化評價體系
在英語教學中,評價體系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可使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和長處,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一是教師需調整和優化學生學業水平、學習心態等方面的考核評價。教師需在第一時間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評價理念,突破傳統評價模式的束縛,既要采用結果評價的方式,還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思政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學習任務時,教師就需了解、觀察和記錄學生的總體表現情況,將評價結果納入評價體系中。如教師需了解學生在英語學習的情況,分析課程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完成過程性評價。二是注重教師教學能力、思政教育的評價。在教學中,教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響最終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應當構建教育教學評價,了解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是否加入思想元素,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思政教育的相關要求,教學效果是否符合思政教育的預期效果,從更多方面和角度進行綜合性評價。學校需要保證評價結果納入教師綜合能力、教學情況的評價體系中,直接掛鉤教師的評優升職、職稱評定等內容,點燃教師的教學熱情,使其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思政教育、英語教育改革的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的教育改革是當前的必然趨勢,課程思政的滲透能夠推動教育改革的步伐,還能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教師需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挖掘更多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拓展其國際視野、增強文化自信心、聯系實際生活,同時還需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李軍.關于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時代,2020(16):85-86.
[2]宋文波,李娟.論如何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效果[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21):5-6.
[3]張毅斌.充分利用數字資源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J].校園英語,2020(46):221-222.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