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鳳
◆摘? 要: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和他的閱讀積累和生活閱歷有關,心中的素材多了自然就可以將心中的想法形象生動地表達在紙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習作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讓學生的文章可以做到真情實感,由心而發,引導學生使用多種方式積累寫作素材,使學生對寫作可以做到得心應手。本文將分析初中語文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性,并根據分析結果給出相應的參考意見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微課;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運用探索
作文作為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必要能力,這項能力的強與弱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學習都有很大的影響。教師所運用微課來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應對各種寫作題目,幫助學生克服寫作中的困難,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能力,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全面提高。
一、微課在語文習作教學中的特點和優勢
微課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短暫材料制作的視頻課程,有針對性的對重要的知識點展開有效的教學,微課雖然短少,但具有突出主題,針對性強的效果,其中包含的內容也不都是單一的,有知識點素材、老師點評、學生隨堂練習等。
(一)微課教學的特點
1.授課所用的時間少:微課課程的時間一般都在五到十分鐘,而且所運用的教學手段基本都是視頻的形式,現在學生都已經普及手機網絡,這樣片段化的知識方便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來進行學習。
2.教學內容簡化明了: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對比,微課針對性強,問題凸顯性強,更方便于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吸收,微課最主要的是對課堂中主要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或是對課堂中某個環節,某個主題進行總結,相比傳統教學中一節課程教學內容的復雜,微課更為精簡,所以微課又被人稱為微型課堂,
3.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效果明顯、每節課只有一個主題,換句話說一節課就以一個重點問題為主。反饋性強、傳播多元化、簡單易懂
二、微課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利用微課進行素材的積累
要想做到言之有物就要見識多多,要想使學生的文章可以做到真情實感,條理清晰就離不開教師在日常對學生進行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手段,尤其是語文知識的積累,但以為的閱讀可能使學生適得其反,這是老師就要利用微課的優勢,來對學生進行更加專業的指導。
例如:一定利用好信息技術的優勢,來建設網絡平臺,在當今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尤其是現在社交軟件被普遍應用,更有利于網絡平臺的建設。還要確保學校整體的信息化的建設,其次要確保無線網絡可以覆蓋到整個校園,保證好每個學生的網絡速度,讓學生能夠在網絡平臺學習時沒有客觀因素的障礙。最后,要在在原有的教育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要充分利用微課在技術上的優勢,培養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微課的學習習慣,老師也要時常在網絡平臺上和學生進行互動,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老師的教學指標。
(二)微課的內容簡要明確有吸引力和創新力
微課并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往的一節課時間都是固定的,微課并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但對于學生掌握學習是很有好處的,它束縛性不強,能夠讓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內容進行更全面的了解,制作微課一般的時間都都控制在五分鐘左右,這樣能削減學生對課余時間的占用,這樣使學生不至于產生厭煩的情感。學生在學生時代大多數都是感性為主的,所以學習有沒有興趣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在制作微課的時候注意對學生興趣方面的影響。
例如:在進行制作微課內容的時候在其中插入一些短暫的搞笑視頻或勵志的小故事,一定要抓住學生的趣味性,只有提升其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上事半功倍。
在學生時代,正是學生三觀逐漸形成的時候,也是好奇心較為強烈的時期,學生對身邊的新鮮事物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現今信息時代的發展下,是網絡深入人心的時代,學生對網絡流傳的流行事物最為感興趣。因此老師在制定微課的時候,一定要確保運用的素材包含一定的時尚性,要跟上時代潮流的步伐,不能一味的固守傳統模式,要進行各個方面的創新,以此來吸引學生們更專注的注意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更是培養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這其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重點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利用微課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積累寫作素材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感受寫作的樂趣,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進而使學生熱愛寫作,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黎素玲.微課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以小學語文高年段人物描寫類習作為例[J].中國教師,2020(06):103-104.
[2]葉水華.“小”微課,“大”作用——微課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06):97.
[3]劉秀杰.淺談微課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2019(13):171+173.
[4]汪義紅.山重水復疑無路微課撥霧指迷津——淺談微課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運用[J].安徽教育科研,2019(0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