Идрисова Бегимай Жээнбековна(貝瑪)
摘 要:智庫是人類智慧與思想的載體,在各國的建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逐漸成為參與公共決策、影響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在中國,高校智庫是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中國政府面對的問題領域日益增多,決策環境相當復雜,高校智庫建設顯得重要而緊迫,亟需從組織領導、人才隊伍、經費籌集、體制機制、協同資政、品牌打造等諸多路徑加強建設。
關鍵詞:高校智庫;建設路徑;咨政建言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1)03-0125-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3.017
智庫是人類智慧與思想的載體,在各國的建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逐漸成為參與公共決策、影響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在中國,高校智庫是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智庫是指隸屬于高等院校且以政策研究、決策咨詢為主要職責的研究組織,是高校與智庫的結合體[1]。當前,中國政府面對的問題領域日益增多,決策環境相當復雜,需要包括高校智庫在內的各種智庫提供智力支持。因此,高校智庫建設顯得重要而緊迫,亟需從組織領導、人才隊伍、經費籌集、體制機制、協同資政、品牌打造等諸多路徑加強建設。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頂層設計
《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2]《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3]等重要文件的出臺,已為中國特色高校智庫建設做了總體規劃、頂層設計。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貫徹總體規劃,落實頂層設計??梢越Y合高校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推進高校智庫建設的具體辦法,層層抓好中國特色高校智庫建設規劃的落實;可以根據需要,適時成立各級各類高校智庫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高校智庫建設工作組織領導機構、高校智庫研究管理中心等,根據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基于高校智庫現有研究力量,積極進行統籌協調、整體規劃、明晰定位、合理布局,爭取建設一大批服務力強、影響力大、知名度高、美譽度強的高校智庫,促使中國特色高校智庫體系逐漸朝著規模適度、特色鮮明的趨勢發展。其次,創新組織形式,推動服務提升。可以不斷創新組織形式,促使高校智庫管理機制更加系統、更加完整、更加協調、更加高效,堅持問題導向、應用導向,促使高校智庫具有合理的結構、明確的導向、鮮明的特色、先進的制度。在此基礎上,積極明確高校智庫的功能定位,極力整合優質資源,竭力發揮高校優勢,逐步推動高校智庫提供政策咨詢、決策服務能力實現整體提升,更加主動、更加自覺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進而提升高校智庫的服務力、貢獻力和影響力[4]。再次,開展行業監督,加強行業規范。加強高校智庫建設行業規范,同時認真開展行業監督。通過立法,以法律法規保障高校智庫的建設,促使各類高校智庫建設有法可依,確保其行為在法制軌道內進行;綜合考慮各級各類高校智庫的服務對象、研究內容,制定一套切合實際、促進高校智庫建設的發展標準,對各級各類高校智庫進行分類指導,確保各種層次的高校智庫健康有序、快速有效運行;對高校智庫從業人員加強思想教育,引導他們加強行業自律;建立高校智庫發展監督機構,對高校智庫開展行業監督,及時查處數據造假、觀點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為高校智庫發展培育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建設一流隊伍,提供人才支撐
當今社會,人才是各行各業建設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資源自然成為高校智庫建設的核心力量所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加強建設:首先,多方引進、培養一流人才。堅持以博大的愛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卓越的學術能力、開闊的世界眼光作為智庫人才標準,在充分發揮學校現有人才積極作用的同時,高度重視并努力打造各種渠道以引進校外一流人才,科學選用、精心培養一大批知名的智庫專家,努力打造大量的一流高校智庫研究團隊[5]。其次,跨學科配置研究人員。當前,各種問題的研究復雜多樣,各種決策常常涉及多學科領域。因此,高校智庫應跨學科配置研究人員,做到研究人員學術背景多元、思想多維、方法多樣,實現優勢互補[1],為開展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提供人才支撐。再次,建立“旋轉門”人才交流機制。一方面,積極鼓勵、支持高校智庫研究人員走出學校,通過掛職等形式到政府部門工作,促使他們實實在在參與政策制定、執行、評估、監督等過程,進一步把握政策運行過程的特征、規律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資政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的黨政機關干部或離退休干部,也可以鼓勵、支持他們到高校智庫開展研究工作,他們的豐富實踐經驗、社會資源必將為智庫的建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旋轉門”人才交流機制的順利實施,能促進高校智庫與決策部門之間實現高效交流、相互溝通、密切聯絡、協調合作,從而促進高校智庫更好地服務政府決策[6]。最后,實現人才共享。高校智庫由于受編制因素等的制約,不可能無限擴張引進人才。高校可以強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以多種方式積極引社會之智為高校智庫所用,整合校內外人才資源實現共同發展。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牽頭籌建咨詢行業人才庫,積極建立靈活多樣的人才共享機制,匯集各方面各層次多領域多學科的人才以供各類智庫擇優錄用。
三、科學考核評價,激發內生動力
高校智庫建設及研究的評價標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研究定位的確立、研究方向的選擇、研究能力的發揮、研究成果的產出等。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校智庫考核評價體系顯得重要而緊迫[7]。首先,健全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考核機制。在中國高校,傳統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通常重理論、輕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研究人員進行應用研究、對策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可以專門對應用研究和高校智庫的特點、規律等進行科學分析,并將之與傳統的學術評價指標掛鉤,將應用研究、對策研究成果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不斷實現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對策研究相關標準的互通互融,逐步建立健全一套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考核機制[8],根據成果質量、采納情況、學術價值、社會效益等進行綜合評估考核。其次,建立多方評價考核機制。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可以逐步建立多方參與的評價考核機制,在完善智庫業同行評價機制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團體、經濟組織、媒體等智庫產品用戶在高校智庫評估中的積極作用,就高校智庫專家職業素養、成果推廣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科學評價考核。再次,建立研究成果評價反饋機制。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參照人大、政協議案提案處理相關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高校智庫研究成果的反饋機制,以便高校智庫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適時調整工作思路,不斷改進工作方法,進一步確保高校智庫資政服務功能的實現。
四、籌資渠道多元,政府資助為主
高校智庫建設,充足的經費是重要保障之一。在堅持政府資助為主的同時,可以努力開拓多元的籌資渠道,積極拓展智庫市場,竭盡所能為高校智庫提供經費支持,并規范經費使用管理。首先,提高政府撥款力度。要建設中國特色高校智庫,政府加大科研經費和日常管理的支持力度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只有當高校智庫的經費支撐主要來自政府的資助,高校智庫才不會因為一些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提供經費支持而受其支配,才不會因為這些利益集團的影響而在研究中喪失客觀性、公正性,反而會促使高校智庫從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出發,積極堅持智庫正確的價值立場、科學的研究定位,確保智庫資政服務功能的正常發揮和有效實現,熱誠為服務對象提供一流的政策咨詢與決策服務[9]。因此,政府在加大科研經費和日常管理經費支持力度的同時,還可以出臺并完善一系列關于科研激勵、支持的配套政策[1],多方調動高校智庫及其從業人員主動、積極地開展應用對策研究。其次,建立智庫研究成果的市場定價機制。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積極組織專家對智庫研究成果這種特殊的產品及其這種產品作為商品的特征、規律進行研究分析,迅速制定出中國智庫成果的定價參考標準,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同時探索建立健全健康有序的智庫成果交易機制,積極引導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機構向智庫購買研究成果。此外,高校智庫也可經營和出售包括雜志、報告、人員培訓等智庫產品,以適當的市場拓展來促進智庫本身的建設發展。再次,鼓勵多渠道籌措經費。高校智庫可以積極吸納社會民間資金,如通過尋求校友、企業、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的捐款和贊助,探索以社會公益捐助基金的形式彌補政府經費的不足[1]。
五、實行開放合作,推進協同資政
高校智庫建設,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不斷創新開放合作機制,整合各方力量,推進協同資政。首先,吸納校內外人員共同研究。高校智庫可以根據自身的研究領域及范圍,積極吸納所在高校的師生參與研究,同時面向社會極力吸納具有豐富實踐與理論研究經驗的研究人員共同攻關,促使研究團隊的學科結構、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等達到最優配置,以最大限度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但是,不能要求高校中所有科研人員都向智庫看齊,都爭相成為智庫的一員??蒲腥藛T可以根據自身的研究專長、研究基礎、研究階段,自由選擇是否參與,以及如何參與高校智庫建設。其次,實現信息和數據共享。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建立信息發布機制,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定期或不定期將政府有關政策的問題、信息、需求、選題等向社會各界特別是向各智庫通報,促使高校智庫及研究人員及時掌握,并迅速組建研究團隊,調整研究方向,聚焦研究問題,采取適合的研究路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及時開展針對性研究,及時提供高效且對口的研究成果[10]。另一方面,可以加強高校智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進各高校智庫在社會調查、統計分析、趨勢走向、案例集成等方面的數據整合,積極推動高校智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充分實現各級各類數據的有效組合和擴展使用,為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制定、執行、監督、評估及各類決策咨詢方面提供較為強大的數據分析[11]。再次,開展多方聯合攻關??梢苑e極探索高校智庫與官方智庫、民間智庫等各級各類智庫聯合攻關的新模式,不斷增強開放、集成、整合、協調、創新、高效的新理念,通過籌建“智庫聯盟”、舉辦“咨詢業聯席會議”等方式加強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智庫的各自優勢,持續推進這些智庫實現協同創新、做到資源共享、達到優化組合,進而調動多部門、多領域、多學科的專家學者聯合研究分析各種重點難點問題并提出化解之策。
六、著力成果發布,打造智庫品牌
高校智庫建設,需要樹立品牌意識,拓展高校智庫成果發布渠道,推進交流合作,打造高校智庫知名品牌。首先,高校智庫與決策部門保持長效溝通。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探索成立高校智庫建設領導工作小組、高校智庫管理中心等組織領導機構,在政府相關部門與高校智庫之間建立一套長效溝通機制,并通過各種途徑在雙方之間搭建交流合作的橋梁,結成溝通聯絡的紐帶,提供各種有利條件,以促進高校智庫參與政策制定、執行、監督、評估及決策服務、輿論引導等;另一方面,高校智庫需要摒棄“等、靠、要”等消極思想,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各種渠道、采用多種形式向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報送最新的、針對性強的調研報告、對策建議等,為破解各種熱點、難點問題提供參考依據,促進相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以一流的服務力、貢獻力主動爭取政府的支持。其次,多渠道、多平臺發布成果。在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咨詢服務的同時,高校智庫需要進一步樹立品牌意識,進一步強化宣傳意識,進一步拓展各級各類宣傳渠道,進一步打造各級各類展示平臺,通過社會決策參考、學術報告、科普活動、報刊雜志、網絡、報告會、講座、研討會、培訓會(班)、發布會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向外發布、推廣高校智庫的特色研究成果,有力打造智庫知名品牌,逐步形成強勢話語權,不斷提升高校智庫影響力[12-13]。再次,推進中外高校智庫交流。中國政府和高校需要大力推進中外高校智庫的交流合作,大量借鑒、吸收西方發達國家智庫建設尤其是高校智庫建設的科學理論、先進經驗、失敗教訓等,結合世情、國情、黨情、省情等實際情況,不斷改進、推動中國高校智庫建設。此外,中國高校智庫與國外高校智庫甚至是國外其他智庫之間也可以加強合作,圍繞人類共同關注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合作研究,通過互派人員交流學習、舉辦高層智庫論壇、共同發布高校智庫成果等方式,極力發揮中國高校智庫在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
參考文獻:
[1]閻亞軍,楊波.學科邏輯視域下的中國高校智庫建設[J].教育研究,2018(5):42-49.
[2]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2015-01-20)[2020-02-03].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的通知[EB/OL].(2014-02-12)[2020-02-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2/t20140212_164598.html.
[4]曹繼軍,顏維琦,王斯敏.中國大學智庫論壇2015年會聚焦“四個全面”[N].光明日報,2015-12-6(3).
[5]新華社.劉奇葆:發揮高校獨特優勢 大力推進智庫建設[EB/OL].(2015-05-08)[2020-02-03].http://education.news.cn/2015-05/08/c_1115227522.htm.
[6]聶立清,李涵.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發展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5(9): 31-33.
[7]孫永河,王麒翔,段萬春.提升新時代高校智庫建設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其實踐策略[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 75-82.
[8]鄒巍,郭辰.我國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現狀及其提升路徑[J].教育科學,2014(3):66-70.
[9]朱有志.五著力點:助推中國智庫發展[N].光明日報,2010-10-22.
[10] 涂成林,魏偉新.高校智庫服務地方政府決策的路徑與對策——以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42-46.
[11] 王海艷,曹麗英,邵喜武.大數據時代下的地方高校教育智庫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5(6):76-80 .
[12] 楊波,曹玉婷,王震.論我國高校智庫傳播力的提升[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01-107.
[13] 楊波.我國“一帶一路”高校智庫建設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20(1):82-88.
The Path to Construct Think Tank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Идрисова Бегимай Жээнбековна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Think Tank, as the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thoughts, has been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t is gradual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force in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decision-making and to exert influence on public policies.In China,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Think Tank as the whole.With the increasing problems in different areas fac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 complex decision-making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ears to be important and urgent.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talent team, fundrais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brand building etc.,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Key words: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nstruction path; advice and suggestions on policies
(責任編輯:楊 波)
收稿日期:2021-03-10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研究”(18XJA880005)。
作者簡介:
Идрисова Бегимай Жээнбековна(貝瑪),女,吉爾吉斯斯坦人,貴州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