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娜
【摘 要】 隨著現代思維的進步和知識體系的不斷擴充完善,“健康”一詞早已不再是指片面的身體上沒有疾病,只有身體和心靈都健康才稱得上真正的健康。這一理念也逐漸融入到現代教育中,讓現代小學成為真正以德樹人、培養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的基地。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小學課程編排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從學校教師到學生家長都更加關注學生心靈的塑造。為使道德與法治課能夠發揮起立德樹人的作用,教育部提出要將道德與法治課融入生活化元素,在實施課程過程中更關注學生的成長。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應用思考
引言: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該課程的授課模式單一,授課內容陳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度。教師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的不重視則體現在授課時沒有調動學生思維,只是以知識點灌輸和要求學生記憶此種單調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這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無疑增加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難度。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知識點采用背誦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現在小學生面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點的主要困惑。這樣的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課程育人的功效,與初衷遠遠偏離。新課改提出,教育要一改往日學科教學模式,向學科教育轉型,強調德智共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要求以生活資源和實踐體驗來激發小學生的德育思維。
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引入生活化策略的意義
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增強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應對能力。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在該科目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理念。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較小,思想意識純真,缺乏日常生活的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鑒于此種情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著眼于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讓小學生能夠感受到課本中的這些知識。通過對生活中一些現象和常識進行正確的分析,讓學生體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從而加強對生命的認知。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能夠使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教師要認識到生活化策略的意義,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從生活化的角度去解決教學中產生的難點和問題。
二、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途徑
1.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將生活情境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是將課程生活化的首要措施。在課堂中通過生活場景的打造,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是一種比較高效的教學方式。我們都明白小學課程的授課場所多集中在方寸的教室,學生在教室生活,同時也在教室里汲取知識。根據這一教學特質,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要特別注意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而角色扮演是一種直觀的、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科教育理念并思考學科問題的方式,它能夠讓學生在自我角色中較為主動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考方式。
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筆者先通過課前導入展現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都要面臨的規則問題,如交通規則、待人接物的規則、游戲規則和比賽規則等等。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分組角色扮演,來展示生活中這些規則是什么樣子的。以交通規則為例,通過給學生分配交警、行人、司機、騎行的人這些角色來進行一次場景模擬。通過表演行人和司機一些不遵守規則的行為,一條一條地展示我們生活中的交通規則:行人穿行馬路要先走斑馬線;車輛要讓人先行;有交通燈的地方要根據交通燈的指示出行;騎行要走騎行車道等等。學生通過調動日常生活記憶進行角色表演,及時總結出生活中的規則,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加深了他們對交通規則的理解。在角色扮演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定不遵守交通規則發生事故的小情節,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表演切身感受到規則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好處。
2. 營造生活氛圍,提高安全意識
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最好將授課方式生活化,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單純的知識講授,他們理解起來很困難,必須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講解,他們才能感知并理解這些知識。基于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多準備一些案例,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讓小學生理解法律和道德的規范。
例如:在學習消防安全知識時,學生從未接觸過消防栓滅火器和各種火災報警器,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對這些器械的基本知識也一帶而過,不具體講授在面臨安全問題時如何正確使用消防器械的知識,那么,學生就會缺乏對于安全知識的認知,也很難建立安全意識。為此,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生活,在具體實踐中讓學生樹立起安全的意識。火災演練或者去相關安全部門學習各種消防知識都能夠讓學生意識到火災對人類生命和財產的危害程度,從而能夠在生活中真正提高安全意識。
3. 滲透生活案例,優化教學方式
從當下的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部分教師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輕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進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反映出了該門課程的困境。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可以將教學模式生活化,主動地搜集一些身邊發生的事例,在講課的時候通過這些事例讓小學生有效感知知識。
例如:在培養孩子要對父母有感恩意識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強調讓學生回家說一些“媽媽辛苦了!”“媽媽,我愛你”之類的話,對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僅僅只是浮于表面。這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其他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比如: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給每個學生安排不同的角色,結合真實的家庭生活情境,讓每個小組上演一出關于家庭生活的真實情景故事。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真切感知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更能激發他們的孝心。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積極作用,教師要多多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碰到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探究出答案,這樣才能加深他們的印象。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提升生活化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通過生活化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加強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愛、感悟,引導學生走好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
*福建省教科所課題(編號2019XB0779)《學科素養視野下的品德“三生"課堂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