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根亮
【摘 要】 生活德育源于生活,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指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認識生活、完善自我,并努力為獲取更幸福的生活而奮斗。生活德育是整體性、社會性、實踐性、真實性、人文性的德育,是對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為此教師在初中教育教學中應踐行生活德育來成就學生的一生發展。本文從以和諧的環境影響人、以科學的評價引領人和以深入的活動塑造人三方面入手,探討了初中教育中踐行高效生活德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初中教育? 生活德育? 有效方法
在當今強調教育績效的大背景下,很多學校將智育放到了首位,道德教育變得可有可無,走走過場而已。這樣明顯違背了“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德育原則。而現代德育是“教育人”,而非“人的教育”,現代德育沒有建立在人的基礎上,沒有建立在人的生活基礎上,只能是“空中樓閣”式的教育。而生活德育是以日常生活為基礎 ,使德育的目標和內容都能與學生個體的生活實踐相聯系 ,從而在德育活動中充分地調動學生個體既有的生活經驗 ,在感悟中形成認識 ,變成行為。那么,如何踐行高效的生活德育,成就學生一生發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以和諧的環境影響人
努力構建學生生活環境(含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使之更具教育意義。讓學校成為學生溫馨的生活樂園。校園布局、綠化、建筑物色彩等應力求簡約、清新,校園應當整潔、干凈,使人能平心靜氣;校園內應當安排足夠的場地供學生活動并能做到根據學生生活、學習需要及時調整。讓學校成為潛移默化的教育場所。校園內應布置足夠的主題標語、標牌及張貼物、提示語(應全部用正面語言);要有電視臺、記者站或監督崗等組織,以便發現、樹立典型,糾正錯誤。家庭環境的構建。和家長聯系,指導布置家庭學習、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的凈化。誠如蘇格拉底所說:“用美德占據人的靈魂。”我們不能限制社會為孩子提供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關注社會的哪些方面,一旦孩子的靈魂都被美德所占據,我們就不怕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環境了。校園文化建設。明確的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目標。鮮明的學校特色文化。班集體建設。統一的集體輿論:班級目標、班訓、班級公約、班級各項規章制度;圖書角:通過好書交流和閱讀指導培養學生愛讀書的好習慣、會讀書的能力;心愿墻:表明自己的遠大理想、短期目標。
二、以科學的評價引領人
對德育評價的認識:評價既是目標又是手段。評價標準就是教育目的,評價過程就是教育手段。評價是一種“信息力量”。不管個體設置目標,還是評估自我能力,信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稱這種作用為“信息力量”,它是隱性的,但往往具有決定性力量。有什么比認識自我與選擇目標更重要呢?生活中,人人都非常重視評價,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愛照鏡子就可見一斑。在學校教育中,誰掌握了學生評價的機會,誰就擁有了這種“信息力量”。如果把它用于行政,學生評價就演變成一種管制學生的權力;如果把它用于教學,就演變成一種輔助學生學習的策略;如果把它用于學習,就演變成一種主動學習的力量。因此,生活德育中的評價應采用多元評價和激勵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首先,用綜合評價結果評價孩子的表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強調教師、學生、家長的多元參與,可匯集與協調不同教育主體的“信息力量”,幫助學生獲得多方支持。評價內容多樣化,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可真實而又全面地了解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方法多種化,強調考試、測驗、訪談、調查、觀察的共同使用,促進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能得到多種評價手段的考評。其次,更重視學生的縱向發展的評價而非橫向比較的評價。再次,盡可能多地采用激勵性評價。例如學期評語的生成。綜合大家對軟件中學生表現的選項,生成最終評語打印粘貼,星級學生的評比:啟運星、啟迪星、啟明星,(綠)啟運星寄語: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成功,從這一刻起,我決定揚帆遠航。(黃)啟迪星寄語:堅持與追求是一對有力的翅膀,它讓我的天空更高更遠更燦爛。(紅) 啟明星寄語:最優秀的,是我的明天和將來,還有我一貫的微笑和純美心靈。
三、以深入的活動塑造人
生活即教育,教育來源于生活但必須高于生活,體驗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是最貼近學生生活和教育目的的,效果十分明顯。體驗活動:即體驗式德育活動。這類活動近似普通游戲,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進行換位生活,激發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從而加深認識,深化情感,形成意志,并內化行為。體驗式德育活動是一種非常科學的德育活動。進行體驗式活動的關鍵有兩個,一個是活動的設計,一個是活動中的交流碰撞。好的活動設計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礎,而活動之后的思想交流則是學生從道德認識深度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形成深度轉化的關鍵。
我們踐行生活德育三年,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校風正,學風濃。學校始終堅持走生活教育之路,團結家庭、社會力量,依照明確的目標導向,營造輕松和諧的生活、工作、學習環境,開展深入的教育活動,老師學生始終緊張而輕松地工作、學習,同時在工作、學習中不斷收獲、不斷進步、不斷體驗成功。最近幾年,我們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能不說與我們始終努力踐行生活德育有著緊密的聯系。
“教育的目的并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造力、價值感喚醒。”早在兩千多年前,東西方的兩位教育家——孔子和蘇格拉底就已經踐行了生活教育,而且成效顯著;現在,雖然是處在班級授課制之下,相信我們的老師是能夠賦予生活德育新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邱凱祥.踐行生活德育? 深化情感體驗[J].廣西教育,2011(14).
[2] 馬園園.教學做合一? 加強教學的實踐性[J].生活教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