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麗
【摘 要】 我們的國家是歷史文化極其深厚、璀璨的。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回顧我們的國家歷史,其中令人動容的人物、故事無不蘊藏著家國情懷。因此,圍繞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探究初中歷史教學的開展方法,將為歷史教學提供新的參考。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教育教學? 家國情懷
新版《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弘揚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形成維護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這種從歷史課本的文化知識出發(fā),而遠遠高出文化知識本身的育德、育人目標是歷史教學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是核心綜合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也是當代學生的必備品質。這種高級的價值目標應該是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孜孜不倦的追求,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的人文追求,深厚的價值信仰,高尚的道德使命,強大的社會責任和強烈的幸福情感,這是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學生的必備素養(yǎng),更是國家的發(fā)展基礎。因此,初中歷史課堂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歷史文化知識傳授的主要渠道,家國情懷教育滲透的集中營地。下文,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yǎng)任務(以部編版為例)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滲透的意義
家國情懷教育滲透的深刻意義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全面探討。一是對于學生而言,家國情懷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生游歷成長的根系所在,關乎學生未來的成長道路。二是對于人才培養(yǎng)而言,家國情懷是人才必備素養(yǎng),教育的重點內(nèi)容和主要任務,關乎人才素質的整體水平。三是對于社會而言,家國情懷是凝聚力和正能量的體現(xiàn)。四是對于國家發(fā)展而言,家國情懷是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和勤勞奮斗的正確導向。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滲透的方法
1. 強化視覺。研究表明,大腦處理視覺信息比處理聽覺信息更加高效,處理圖片信息比處理文字信息更加高效?;凇皻v史”自身無法重演的特點,經(jīng)由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歷史情境,是通過強化視覺,進行歷史“穿梭”的有效方法。具體而言,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歷史事件圖片。通過歷史事件圖片的形象信息補充,體會過往史實,培養(yǎng)家國情懷。例如,通過“虎門銷煙”事件圖片,體會以林則徐為領導的禁煙、繳煙、銷煙運動,領會反抗外來侵略,保護國家利益,維護民族尊嚴的信心和決心,對比今日今時祖國強大昌盛和人民幸福安康,建立巨大的歸屬感、幸福感和自信心。二是通過歷史人物圖片。通過歷史人物圖片的形象體現(xiàn),拉近距離,真實感悟。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過去五千年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造就了無數(shù)的偉大英雄人物,同時,他們的出現(xiàn)也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和歷史的進程。例如,通過毛澤東的人物圖片聯(lián)想到新中國成立的希望;通過李時珍的人物圖片聯(lián)想到醫(yī)學發(fā)展的成就;通過李白的人物圖片聯(lián)想到古詩詞的浪漫;通過蔡倫的人物畫像聯(lián)想到科技的進步?;仡櫄v史,感受中華民族奮勇的拼搏和智慧的結晶,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幸福感。三是通過歷史視頻資料。通過歷史視頻資料,例如歷史紀錄片,歷史題材電影等作為課外補充學習資料,真實觸摸歷史,感受歷史,以史為鑒,砥礪前行。
2. 強調思辨。歷史是客觀的,對于歷史的認識卻是主觀的。如何正確的看待和認識歷史是透過歷史認清發(fā)展,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基礎。因此可以通過分小組開展思辨討論活動,依照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原則,圍繞歷史進行討論,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例如,以“近代中國為什么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為題進行討論。通過思辨討論活動,引導學生從國家社會性質,革命的歷史進程等不同歷史角度出發(fā),各抒己見,不僅可以鞏固歷史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深刻認識問題,靈活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思辨討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穿越歷史的長河,時而站在歷史的過去,重演歷史上文人志士對于發(fā)展道路的辛勤探索;時而站在現(xiàn)實的今天,分析和理解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通過思辨討論活動感受我們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堅定,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情懷。
3. 講述故事。歷史知識是枯燥的,但是歷史故事是智慧的,是滔滔歷史大浪淘沙留下的精華。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蘊藏在饒有趣味的歷史故事當中,以輕松活潑的形式傳授給學生,更通俗、更直觀、更易理解,更受歡迎,也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具體而言,歷史故事可以是關于歷史事件,民族文化,民間風俗的,也可以是關于英雄領袖人物的。例如,通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李白飲酒作詩的故事,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的故事等,向學生展示我國古代的大唐盛世之景,商業(yè)、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快速發(fā)展,文化、經(jīng)濟、外交等呈現(xiàn)空前蓬勃的景象,感受歷史的繁榮景象和文化的十足魅力。例如,通過孔子教誨弟子的故事,《論語》編撰的故事,向學生展示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領略古人的智慧。擁有歷史可以追溯的民族是有根的民族,回首過去,放眼世界,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極少數(shù)擁有如此悠久歷史的國家。我國五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是世界發(fā)展歷史長河中的絢爛瑰寶,值得每個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因此,通過歷史故事去學習歷史知識,是培養(yǎng)家國情懷有效方法。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家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是光榮的,崇高的。學習歷史,認識歷史,通過歷史教學的強化視覺,強調思辨,講述故事的方法,幫助學生憶崢嶸歲月,知歷史興替,給予學生豐富的歷史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歷史教學立德樹人的使命和任務。期望基于此的家國情懷教育滲透能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宗暉.部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辛亥革命的編寫特點及教學建議[D].江西師范大學,2020.
[2] 葉德元.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學策略探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9.
[3] 王東榮.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途徑研究[D].西南大學,2020.
*本文系2020年大田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中學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育路徑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KTZ-20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