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慶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教師可從細化教學目標、營造課堂氛圍、設計課堂問題、開展地理實踐四方面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33.5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1-0066-02
高中地理課程是與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相銜接的一門基礎學科課程,其內容反映地理學的本質,體現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學會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探究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人地協調觀是指學生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面對不斷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社會要更好地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協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人地協調觀”素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分析、認識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成為和諧世界的建設者。綜合思維是指學生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區域認知是指學生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多種多樣,將其劃分成不同類型的區域加以認識,是人們認識地理環境復雜性的基本方法。“區域認知”素養有助于學生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考察、實驗、調查等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1.細化教學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過程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治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營造課堂氛圍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采取適當的地理教學策略,營造妙趣橫生、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堂氛圍,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地理知識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問題作為課堂導入:夏季,空調制冷時,扇葉片向上撥還是向下撥,才能讓室內盡快制冷?為什么?有暖氣的室內空氣是怎樣流動的?教室的暖氣為什么要安裝在位置比較低的地方?這些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一個由一般到特殊、由表象到實質、由認知到科學的理性認識的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常見的地理現象,運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識,分析現象,研究成因,驗證結論,并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例如,“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很高,學習難度較大,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簡易教具模擬公轉。學生在桌子上用繩子做個圓圈,模擬地球的公轉軌道,用一個臺燈做太陽放在圓圈的中間,把地球儀放在繩圈上,按地球自西向東公轉的方向,移動地球儀,觀察在不同季節里,太陽直射地球位置的變化。在模擬演示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一些錯誤,教師可引導學生一起糾正,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3.設計課堂問題
課堂問題是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能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興趣,有利于學生發現未知,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學習能力不同、閱歷不同、知識層次不同、認知水平不同,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應有梯度,可遵循由簡到繁、從易到難、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水平,并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例如,“洋流”的課堂教學內容結束時,教師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回答問題:美國小男孩彼得在佛羅里達的海灘上撿到一個漂流瓶,瓶里有一封交友信,寫信的人竟然是澳大利亞人。那么,這個瓶子是怎么從澳大利亞到達美國的呢?這個具有情境性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尋找答案的欲望,提高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