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奎
【摘? ? 要】筆者從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入手,作為一個學徒制試點的參與者,提出了四個方面對學徒制試點實踐問題的研究:哲學意義、試點方向、培養模式和師資團隊創新,同時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了實際可行的試點措施。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學徒?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9.002
現代學徒制試點在我國職業教育中實施已經七年了。2014年9月,拉開試點的序幕。試點工作在全國逐漸展開,各省分別出臺了自己的學徒制實施指導文件。試點工作由上到下,最終主要落實到高職院校和與其有校企合作關系的相關企業。通過總結研究,筆者認為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必須做好以下各方面,方能取得更大的試點成果。
一、對現代學徒制的哲學意義進行充分學習,提高思想認識,抓住教育本質不放
教育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哲學問題,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也是一哲學問題。近代歐洲哲學的特點決定了現在歐洲職業教育的特點。在德國,康德、黑格爾、尼采等提倡理論指導實際的哲學思想,由此催生了德國的“雙元制”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在英國,喬治·貝克萊、約翰·洛克和大衛·休謨被認為是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中的三位代表人物,外加弗蘭西斯·培根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他們四人被譽為英倫四杰,是經驗主義的代表,他們的思想在英國影響深遠。職業教育崇尚實踐指導理論,職業教育的形式被稱為“三明治”學徒制。從全世界來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傳統,有自己特色的哲學背景,產生了不同的職業教育學徒制形式。如澳大利亞“新學徒制”模式、瑞士“三元制”模式、美國“合作教育”模式等。但是,我們搞現代學徒制試點不能照搬別人的東西,我國歷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傳統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教育哲學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在中國搞試點就要遵循中國人的思想特點、教育理念,探索適合自身教育哲學的現代學徒制。
中國是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國家。從古到今,哲學思想五花八門,百家爭鳴,但影響最大最深的就三家:儒家、道家、釋家。這些占主導地位的哲學思想也產生豐富的教育思想。比如,講究“師門別派”,崇尚“尊師重教”,認為“名師出高徒”,鼓勵“青出藍而勝于藍”,也強調“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指明老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體現。我們搞中國式的現代學徒制就必須把這些傳統的教育思想融入教學過程中進去,在培養形式上體現出來。這就是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哲學背景,是試點的出發點,是基礎。
試點團隊成員的選擇時,要考慮引入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哲學功底,具備一些哲學思考能力的成員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的頂層設計。團隊的其他成員要組織學習相關的職業教育理論知識,提高成員對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思想認識。打好了試點的思想基礎,試點的實施才會起點高,方向正確,易出成果。
二、深入學習、領會精神,保證試點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向一致
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精神之源是“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指導思想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試點之前,組織系部領導、專業相關負責人、專業授課老師、有意向的企業合作單位應該充分、深入地學習以上文件,開會討論,交流認識,領會精神,開展可行性評估。學徒制試點的實施過程中,對參與學徒制的團隊成員做好政策、精神的學習宣傳工作,這些政策、精神是指導解決實施中碰到困難的指揮棒,是明燈,直接決定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成功與否。
學習方式多樣化。第一層次,相關文件系統自學;第二層次,內部探討學習;第三層次,組織成員參加由教育部門主辦的現代學徒制研討大會;第四層次,請試點專家現場報告,親自指導。
三、制定健全的規章制度
為了推進現代學徒制順利實施,一些職業學校在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制定校企“雙導師”實施辦法,明確了導師遴選條件、聘任程序、導師的工作職責、培養及考核評價辦法。只有學校專任教師(指導師傅)和企業師傅組成相互協作的“雙導師”師資隊伍,通過處在不同崗位的教師發揮各自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才能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同時,實施“雙導師”制,使學徒(學生)提前感受到兩種不同的文化,為盡快融入企業文化提供了可能。
校企聯合,共同制定的管理規章還包括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實施辦法、學徒企業實習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校企溝通辦法等方面,從教學管理、企業實習管理、校企溝通等方面對學徒制的正常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抓住實質,結合實際開展試點
現代學徒制的實質是:1.積極推進招生與招工一體化。2.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3.加強專兼結合師資隊伍建設。4.形成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把握住實質,結合自身實際,展開試點工作。
(一)招生(招工)一體化實現形式
適應國家和本省現有招生制度、招生計劃安排以及國家層面對思想政治、人文素養類(公共基礎)課程要求,結合學院辦學實際、合作企業用工的現實需求以及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項目組探索出適合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招生(招工)一體化方案。形成“2+2”現代學徒制招生(招工)一體化方案,其主要含義是,第一個“2”即招生(招工)采用“兩個階段”或分“兩個步驟”實施,兩個階段包括招生宣傳階段和面試選拔階段。采取分階段方式,完全符合中國現有的招生錄取政策,實現了國家政策與企業需求的完整統一。第二個“2”即實施“兩個聯合”,在高考(單招)錄取前聯合制訂招生章程并進行招生宣傳,新生入校并取得學籍后,校企聯合進行學徒的面試和選拔。采取“兩個聯合”的方式,有利于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招生(招工)的積極性,讓考生提前了解企業的用工需求,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定位。同時,通過面試環節,企業對學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避免盲目選拔,實現企業真實的用工目的。
(二)創建校企協同育人的“1+N”模式,工學交替的“4+2”方式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合作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精準對接合作企業的崗位技術標準和崗位需求(“1”),系統構建崗位的職業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N”),與企業全鏈對接,形成了現代學徒制校企協同育人的“1+N”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新技術、技能融入教學內容,實施工學交替項目化教學。
項目結合企業崗位技術標準和崗位需求,同時全方位考慮崗位的職業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系統構建“1+N”的人才培養模式,把“人”的全面發展與企業崗位需求進行了很好地結合,體現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培養流程和身份轉變。采用“4+2”的工學交替方式,前4個學期,在校內實施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打造,以校內教學為主,企業為輔,身份為學徒。第5—6學期,主要結合企業崗位進行職業基本技能和崗位能力的培養,校企聯合實施,學生(學徒)經考核,其身份轉變為企業準員工。在畢業環節,經學校的畢業考核和企業實施的準員工考核,合格后,企業與學生(準員工)簽訂正式勞動用工合同,其身份轉變為企業正式員工。
校企聯合,共同實施現代學徒的培養,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計劃。學校主要負責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校企作為共同的培養主體(“雙主體”),采用“雙導師”模式、“工學交替”項目化教學方式,在校內學徒制實訓基地和企業實訓基地(“雙基地”),共同參與對學徒崗位基本技能和崗位能力的培養。校企雙方共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學徒人才培養模式。
(三)打造高水平的校企混編師資團隊
中國有句俗話叫“名師出高徒”。現代學徒制目的是要培養出精通行業技能,代表行業先進性的學徒。因此必須要有行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辦法就是先嚴格遴選,后嚴格培養。
校企聯合成立教學團隊。聘請的學院指導教師(師傅)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并取得技師(或高級技師)證書;聘請的企業指導師傅均為企業在崗員工,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取得相關專業的資格證書,為學徒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徒培養建立的校企雙導師制,建立健全雙導師的選拔、培養、考核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機制。校企聯合選拔,聯合頒發聘書,明確待遇,明確考核。
(四)建立健全學徒培養機制
1.單獨組建“學徒制班”。從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考慮以及學院各方面的管理需要,根據實施方案,對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學生單獨編班,并聘請專門的班主任實施管理。
2.明確學徒身份。簽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協議書。學生同時擁有在籍學生與企業學徒的雙重身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進行管理和培養,享受企業學徒權益。
3.明確培養流程和身份轉變。根據校企合作協議,培養流程和身份轉變采用“4+2”方式,前4個學期,在校內實施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打造,以校內教學為主,企業為輔,身份為學徒。第5—6學期,主要結合企業崗位進行職業基本技能和崗位能力的培養,校企聯合實施,學生(學徒)經考核,其身份轉變為企業準員工。在畢業環節,經學校的畢業考核和企業實施的準員工考核,合格后,企業與學生(準員工)簽訂正式勞動用工合同,其身份轉變為企業正式員工。
4.明確學徒權益。無論在校內學徒制實訓基地,還是在企業學徒制實訓基地,校企聯合實施對學生(學徒、準員工)的培養,學徒或準員工均未與企業簽訂正式的勞動用工合同,為了保障企業、學徒或準員工的雙方權益,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企業與學生(學徒或準員工)簽訂非全日制用工合同,對學徒的實習補貼、安全保險、勞動保障與職業健康等方面作出約定。
5.形成具有學徒特色的人才培養制度與標準。學院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人才培養標準,實現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與崗位綜合能力的對接,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與各崗位專項技能的對接,深化實習內容改革,形成具有現代學徒制特色的人才培養制度和標準。
比如初步形成的“4+2”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前4個學期校內教學資源優勢,系統打造學生(學徒)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在第5—6學期,在學徒身份轉變為準員工身份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兩個基地(校內學徒制實訓基地和企業學徒制實訓基地);采用“雙導師”(校內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師傅)制,實施“工學結合”模式,結合崗位技能標準,在兩個基地交替進行準員工的培養。同時,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加強實習過程的“雙考核”。學徒培養過程,實現了“雙基地”“雙導師”“雙考核”方式,工學結合交替進行項目化教學,校企雙方作為共同的培養主體,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共同參與學徒的培養環節和考核,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機制。
6.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培養質量。學徒制試點班采用校企聯合制定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有別于普通班級,在實施中更注重“工作體驗”“做中學”與“學中做”相結合。試點班學生在上崗前得到的鍛煉明顯優于普通班級學生,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練程度明顯優于普通班級學生,學院可組織學徒技能大賽,提升試點班的技能水平。學徒在企業實踐和技能賽中,分崗位實踐,嚴格按企業規范進行訓練,職業素養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逐步養成,尤其企業文化全程植入,使學徒的精神面貌和學習態度與普通學生顯示出明顯的不同。學徒在企業培訓過程中通過真實的生產過程獲得成就感,學習積極性高。
現代學徒擁有雙重身份。在整個“現代學徒制”培養過程中,學生的身份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企業和學校全程合作育人。學生按照教學計劃完成必要的基本素質課程和思維能力訓練課程學習后,根據企業對崗位能力的要求,在校內學徒制實訓基地和生產企業交替進行,有利于學徒興趣的激勵和培養質量的大幅提升。
7.勇于創新。第一,招生與招工一體化是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基礎。要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的現代學徒制模式現實中是有相當困難的。于是采用了“2+2”現代學徒制招生(招工)一體化方案(如前所述)。第二,無論在校內學徒制實訓基地,還是在企業學徒制實訓基地,校企聯合實施對學生(學徒、準員工)的培養,學徒或準員工均與企業簽訂正式的勞動用工合同是不現實的。為了保障企業、學徒或準員工的雙方權益,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企業與學生(學徒或準員工)可簽訂非全日制用工合同,對學徒實習補貼、安全保險、勞動保障與職業健康等方面作出約定。第三,對于試點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專門制定學徒實習召回辦法。學徒按規定可以退出學徒制試點,企業按規定可以對學徒淘汰選拔。退出的學生按規定進入普通班的學習,完成學業。
8.“以點帶面”形成學徒制專業群輻射效應。主動適應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精準對接產業鏈中的技術環節,凝聚優勢資源,推進適應專業群建設發展模式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基于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凝練提升工作體系和可復制經驗,以充分發揮國家級平臺優勢,輻射帶動具備大類專業群招生屬性的省級和院級學徒制專業共同提升,深入推進校企“雙元”育人。以技術學院為中心,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建設。以試點現代學徒制為依托,學院實施統籌規劃,通過“國家級——省級——院級”多維交互的學徒制專業協同發展模式。基本形成以共享教學資源、共用實訓基地、服務面向專業群為基礎,實現專業融通的專業群輻射帶動效應。
參考文獻
[1]S.E.佛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1-45.
[2]張慶熊.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