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波
【摘? ? 要】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不僅僅在于強健學生體魄、為學生提供簡單的運動機會和場所,更是在于通過有意義的體育活動教學促進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教學做合一”體育教學課堂的構建主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性表現不足”的情況,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師“教”知道怎么“學”,通過“學”掌握如何“做”來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使“學會”變為“會學”,從而強化自己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 初中體育? 高效課堂? 有效構建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9.028
隨著我國素質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國家對教育教學的要求標準也越來越高。“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早年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理論之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同時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學論思想的集中反映。陶行知先生主張教與學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強調教學與實踐的聯系,學與用的一致,教師的教學主要教會學生“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學習、借鑒、實踐即“教學做合一”,這種教育理論在體育這門綜合性學科中可以被有效利用,體育作為多屬性的綜合性知識學科,在不同時期的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初中是學生思維活躍、體能敏捷的發展階段,通過教、學、做的方式能擺脫傳統教學中教師傳達命令、學生遵守規則的“灌輸式”教學。同時為學生創設新型、輕松的體育游戲教學,減輕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厭學心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建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新型體育教學課堂。新型教學理念“教學做合一”體育課堂的有效構建,不僅是調動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喜愛和熱情的重要手段,還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能力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打破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積極引入體育教學創新理念,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構建符合現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做合一”初中體育高效課堂,不僅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起著主要作用,還對體育教學的整體成果有著重要影響。下面筆者對如何在“教學做合一”背景下構建初中體育教學的高效課堂進行深入探究。
一、“教學做合一”構建初中體育課堂的作用和意義
“教學做合一”強調“做”是教學理念的發展中心,陶行知認為教與學都是為了生活實踐的需要,“教”與“學”都必須以“做”為中心,即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實現“一面教,一面學,一面做”三面同發展共進行。初中體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要求教師能夠培養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具備與同學之間合作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對教師指導的體育活動充滿興趣,愿意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使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體育鍛煉掌控自己的肢體運動,挖掘自己在運動過程中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性實踐能力。
以“教學做合一”為教學背景構建初中體育高效課堂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體育高效性課堂是指學生在上完一節完整的體育課后,其精神思想水平可以得到提升。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體育運動中,一是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壓力、學習包袱通過適度的體育鍛煉得到釋放緩解;二是可以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增加與同學之間的協作交流,為自己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尋找到與自己興趣發展都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一個良好的交友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精神上的慰藉,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三是體育高效課堂能在一定時間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收獲到可見的學習效益。體育教師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下,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設計出適合學生身體鍛煉,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體育活動。
“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在初中體育課堂中的踐行相比于其他教學科目來說,更具實效性和可行性。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學生的體育活動及其成果通過平時的體育游戲對學生進行一個小的調查,調查學生對體育教學活動的參與性及興趣性,以時間為順序制成表格,形成一個完整正反饋評價體系,并以教學成果的反饋評價結果來調節自己的教學形式,使體育教學的過程更可視化,學生更容易接受。
二、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師教學模式固化,學生體育興趣不足
在教學形式上,體育教師長時間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容易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使教學模式單一固化。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很好地讓體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但是不能有效構建新課程改革下的高效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固化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在自己的教學基礎上改革創新,對待不同階段不同群體的學生都采取相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立定跳遠的準備過程中,體育教師一般先對學生采用慢跑、活動身體關節等來做預熱活動,做完再進行一般性拉伸,對于任何運動項目,如田徑、籃球等都是如此,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降低了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參與興趣。對于學生而言,上體育課就是放松、劃水,并不能達到體育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及體育文化精神的提升培養。
這種教學情況在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非常普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未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沒有與時俱進。沿用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會使教師的主導性地位過強,學生在體育運動中主體性發揮不足。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教育工作者都會將關注點放在學生文化科目的學習上,過于注重對學生文化成績的提升,又或是在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對學生的身體鍛煉,注重技術動作細節,而忽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和教育及對學生體育文化意識的樹立。
(二)教學器械設施短缺,體育文化理念淡薄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體育教學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體育教育在學校的關注和指導下迅速成長,但是在其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方向上仍存在不足。
首先,學校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問題是體育器械設施的短缺和學生體育運動的場地不足。有的因為資金問題不能馬上建成;有的是因為學校沒有多余場地可供建設;有的是運動場地、體育館已經建成,但是不能立即投入使用。總之,學校體育的場所設施不足都影響了體育教學及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其次,現階段初中學生的體育意識普遍淡薄,體育意識的形成主要由體育認識、體育情感和體育意識三方面構成,造成學生體育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這三方面的文化理念都有所欠缺。體育認識主要可描述為學生對體育的理性追求,我國中學生從小到大對體育文化的認識理解都較為淺層,認為上體育課就是簡單地去教室外邊活動、放風,相比于其他文化課來說出去透透氣,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又或是說換個思維,大家都在體育課上懶懶散散,沒有主動運動的意識,體育課一結束,又回到教室按部就班地上文化課,沒有真正理解體育課的建設意義。體育認識的欠缺導致學生對體育的態度和對體育鍛煉的程度都不容樂觀,不能形成對體育的正確感受和評價,這些都導致學生在建立對體育的文化情感上有所缺失。只有正確建立體育認識、體育精神,才能促使學生完善發展體育意志。學生本身是進行體育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態度積極,主動合理地分配學習運動的時間,破除“參加體育鍛煉會浪費學習時間”的想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才能形成對體育鍛煉的深刻情感。在此發展基礎上,學生才會自覺地主動并確定去參加體育項目,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克服遇到的障礙、困難,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進而形成體育意志,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做什么事情都持之以恒的心態。
三、“教學做合一”在初中體育高效課堂中的有效構建
(一)“教”——創新體育教學理念,豐富教師教學手段
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下,體育的教學過程是實現教學目標、為學生樹立體育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傳統體育課堂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創新,以“教學做合一”為新型教學理念,突出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積極設計體育教學目標,為學生選擇適合發展的課程資源,組織一些相關的體育教學活動,與此同時,利用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豐富體育教師的教學手段。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體育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學性,任何體育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過程,也就是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系統性的鍛煉過程。
在教學過程及體育課程開發方面,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為中心開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校的培養方向、學生的體育鍛煉內容,制定適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目標。例如,通過設計一些袋鼠跳、拔河比賽、籃球比賽等趣味活動或體育游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參與游戲的主動權,而不是迫于周圍環境壓力,違心地讓自己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以這種教學形式讓學生愿意接受體育活動,并在游戲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學生可以在體育教師指導下主動并富有個性地愿意去模仿,愿意去體驗有趣的體育運動過程。
例如,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有趣的體育游戲“雪地突圍”。聽這個名字就能夠明白,很符合現階段學生的口味,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應該為學生簡單介紹游戲規則,在這期間學生認真聽講,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遵守游戲規則,聽到哨聲立即開始比賽,一局結束回到起點集合整齊迅速。教師在防守隊員中間維持比賽順序,放突圍隊員被“雪球”擊中時,體育教師立即喊出“擊中一個”“擊中兩個”等。通過玩游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以及認識體育游戲的魅力,在運動的過程中融洽師生氛圍,建立師生間良好的合作關系,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加學生的心肺功能與奔跑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運動體能。
(二)“學”——發揮體育教學特色,激發學生興趣
首先,體育課程強調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訓練技能和方法,找出適合學生能夠保持終身發展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體育鍛煉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可以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體育教學活動以學生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體育與健康學習體育鍛煉以及行為養成提高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與此同時,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綜合學生學習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訓練技能和方法來制定學生能夠負荷的身體練習,養成訓練習慣,提高學生的體能發展和運動技能水平。體育教師可以在體育運動項目中專業訓練的基礎上,將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教給學生,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項目,在項目中積極實踐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通過綜合性教學發揮體育教學特色,學校通過為學生多開展一些相關的體育項目,在運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興趣中探索,發現自己的運動優勢,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中不受局限性的影響,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善于表現自己。
(三)“做”——增強學生體育實踐,強化學生核心素養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體育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有效發揮競技運動的作用,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能健康,還可以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及競爭意識。競技運動屬于體育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競技運動雖然跟學校體育項目有差別,但是在學校體育項目進行的同時可以結合競技運動的優勢,將競技運動的難度降低,使競技運動的負荷強度適用于初中階段學生,讓學校體育項目跟競技運動相互融合,最大化發揮學校體育教學的優勢。與此同時,也可以將競技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發展方向,適當地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體育競技活動。
例如春季運動會、秋季運動會等,在運動會里設立一些不同的體育項目,如田徑運動、立定跳遠、毽球運動等,以多元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從各個年級各個班級里挑選運動健將,豐富校園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活動。競技運動和學校體育運動的不同之處在于競技體育以競賽為主要特征,學生以在運動會中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學校體育項目主要以培養學生參與運動增強體能、豐富學校學習生活為主。二者雖然培養目的不同,但是同樣可以增強學生體質,二者相互結合,使“教學做合一”一體化,提升“體育與健康”的教學內涵,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做到知行并重。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教育工作過程中,應明確開展初中體育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是在踐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下深化體育教學課堂。在傳統體育教學基礎上改革創新,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師教學手段,同時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文化特色,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勞動的興趣,在“教”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學”,在學生主動“學”的前提下加強學生體育活動實踐,強化學生的綜合性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道德水平,使“教學做合一”在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中意義最大化。初中體育作為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只有將教學理論實踐到社會生活中,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才會被激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踐行“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應該以身作則,從學生出發,關注學生發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方式來調整教學方式,將“教學做”理念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王曉莉.基于“教學做一”的初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08):43,47.
[2]何昱嵩.教學做合一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35):75-76,79.
[3]毛健.“教學做合一”視域下安全體育課堂的構建[J].青少年體育,2020(11):68-69,84.
[4]劉寧.基于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對小學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06):90-91,97.
[5]聶堯春.淺談“教學做一”理念在體育課堂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21(2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