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丹
摘 要:如何打造常態化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項孜孜以求的教學相長課題。以《桂花雨》為例,主要就“教學做合一”下的常態化閱讀教學,試簡述一些策略性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教學做合
統編本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桂花雨》,改編自《故鄉的桂花雨》,作者是中國臺灣地區的女作家琦君。課文以人所皆知的“桂花”為主線,通過極其細膩的筆觸,回憶了作者在童年時代與桂花相關的快樂生活場景,深情地抒發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之情。這篇課文篇幅不長,卻文情并茂,是對兒童開展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的典型范文。本文立足“教學做合一”視角,就如何開展常態化語文教學,試對此粗做分析如下。
一、教師“教”些什么——發揮主導作用的抓手
新課程理念確立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這不是對教師作用的淡化或削弱,而是提出更新更大的挑戰。作為主導角色,我們不僅應當具備“一線演員”的能力,更要自我錘煉“總體策劃、長袖善舞”的導演本領。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熟能生巧和潛移默化中逐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書目標和育人愿景。就《桂花雨》課文來說,“教”的著力點可集中體現在:一是在教學生字新詞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初步閱讀課文,既培養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又能對課文有初步性整體把握;二是在初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地點、人物”等基本要素,從中找出桂花給“我”帶來的快樂享受和美好回憶;三是引導學生學會文中一些描寫方法,如類比法、對比法、先抑后揚法等;四是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二、學生“學”些什么——承擔學習主體的任務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才是不容置疑的主體學習者,他們的“進步或發展”還是衡量教學質效的根本標準。兒童學齡雖小,卻具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學習能力和可塑造性。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他們應當慢慢承擔起“學習主體”的職責和任務。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走向自主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良性循環道路。在《桂花雨》課文中,應該重點學些什么呢?一是在自我閱讀基礎上,能夠說出自己的初讀感受和印象最深的段落,不斷培養閱讀體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二是通過“批注式”閱讀活動,自我培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寫互動能力。三是通過小組合作和集體交流,全方位進行相互啟發與共享。四是結合相關資料和朗讀感悟,聯系生活認知,深入體會作者借助桂花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前三者是基礎,第四點是重點。
三、師生“做”些什么——和諧教學互動的體現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通過面面俱到的精講細析,成就了由來已久的“喂教”模式。在這種狀態下,如何談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呢?作為主導者,教師應當“抓大放小”“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良好格局。比如,“既然作者不懂得欣賞(花),為什么喜歡桂花呢?”“既然桂花的樣子笨笨的,作者又為什么喜歡它呢?”“作者說杭州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香飄十里,可媽媽為什么說比不上那個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呢?”“文末再一次強調搖花樂,那么本文傳遞的最大情感是‘樂嗎?”教師可以借助諸如此類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悟讀和合作研讀等形式,進行層層深入地思考、想象和感知,并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下適時適量地點撥和啟迪,這種互動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教學做”融合——常態化閱讀教學的啟示
“教學做”三者的有機合一,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行為,更是理念與行為的實質性融合。許多教師誤以為這是“高大上”的教學現象,其實不然。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要時刻不忘并緊緊抓住如下幾點,就能在熟能生巧中構建常態化語文閱讀教學模式。(1)小學生雖然“小”,他們卻享有教育理念和法規賦予的“主體”地位。(2)小學生擁有無可限量的學習潛能,教師不僅應當看到,還要不斷地挖掘和增擴這種潛力。(3)學生發生一些錯誤不僅是正常現象,更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生成性”資源。教師應予以呵護、珍視和鼓勵。(4)教師應當時刻保持“以學促教”的狀態,而不是“以教定學”。(5)教師應努力解放思想、改變自己,善于做一個“坐在旁邊鼓掌”的人。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總之,“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大人力因素。兩者相向而行、和諧互動,才能贏得最大教學合力和最優教學效果。“教學做合一”是打造和諧現象的重要平臺,我們應當深刻思考、全力施為。
參考文獻:
劉紅艷,楊一平,張曉梅.讓語文課堂花香滿徑:初探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J].小學生(中旬刊),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