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紅
摘 要:2020年上半年,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學啟用了線上教學方案[1]。這一舉措令線上教學模式迅速普及化、多樣化。在此形勢之下,如何推動微課應用繼續發展、深化,以加強教育創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是主要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初中教育;語文教學;微課應用
微課具有教學時間短、內容少、資源容量少、資源構成情景化等特點,呈現出的是一種碎片化學習。在信息技術發展日趨成熟的時代背景下,微課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具有較為廣闊的前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利用課前10分鐘左右開展微課,將教學中的重難點集中起來講解,并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視頻化展示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知識點,同時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微課教學的特點分析
微課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可以通過短小的視頻來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在教育實踐中,對于學生在課堂上不好理解的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在網絡上尋找相應資源,或自行錄制微課的方式,對該部分進行補充式的重點說明,或在課堂中利用微課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講述內容。
二、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微課在應用的過程中要依附于網絡。針對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例如,在《木蘭辭》的授課中,關于戰爭場面的描寫只有“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2]”四句,這種只用寥寥幾句話甚至幾個詞,卻能傳神地描繪出作者想表達的場景或氛圍的寫意式描寫,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是非常常見的,但對于文學素養較低的初中生而言,并不能很好地從這四句話中體會到作者對戰爭場面肅殺、壯烈之氣的渲染,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尋找相關影視作品并剪輯錄制成微課,通過直接的畫面幫助學生看到“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凜冽肅殺,“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慘烈悲壯,利用具體的影視圖片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二)作為教師學術上的補充
初中部分篇目不僅涉及文學,還涉及自然科學,這對一些語文教師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例如,《兩小兒辯日》一文中,兩小兒以太陽的大小、冷熱作為判斷依據,辯論太陽何時離他們近,何時離他們遠。這其中的古典辯證思想,教師在進行一定的學習后可以較為清晰地講解,但對于現代宇宙學體系中關于地球運行軌跡的部分,大部分語文教師難以系統、科學地進行表達,僅能簡單進行描述,有的甚至越過對該部分知識的講解。雖然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一些求知欲較強的學生仍然會有“太陽到底何時離我們近,又何時離我們遠,為什么”的疑惑,對此不求甚解,如果教師不講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拓和綜合素質的培養[3]。現代科學體系繁雜且高深,很多初中教師不能對科學領域做到全知全能,這時,微課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涉及自然科學的教學篇目中,教師可以提前在網上尋找專業教師關于該知識的講解,與自己的課堂講解相融合,這樣讓學生不僅在文學素養上有提升,科學思維也有提升,這才是一位真正能夠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
(三)利用微課加強課后互動
學生在進行理解性課后練習時,常常會出現不能對文章做出正確的理解甚至完全不理解作者創作意圖的情況,這會極大地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作業完成情況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微課,在學生答題之前對文章進行一定程度的剖析。這樣完全無法理解作者創作意圖的學生可以通過提示加強文章理解,避免學生對題目反復進行無效閱讀,浪費大量時間,影響作業完成情況和休息時間;對文章有了一定看法的學生也可以驗證自己的看法是否準確、全面,如果理解出現較大偏差,學生在答題之前就可以避免大方向上的失誤,提高學習效率。
(四)拓寬學生課余文學鑒賞途徑
線上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時空局限性,教師可以隨時錄制視頻授課,學生獲取知識的地點也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錄制精品文學鑒賞課程,在增加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對閱讀類題型的理解能力,提高作文題目的主體構思能力、各種修辭手法和詞匯的使用能力。另外,學生也可以在完成作業之后,通過微課的方式進行課外學習,拓寬知識面。
參考文獻:
[1]劉珍.初中語文教學中微課資源的應用現狀及應對分析[J].新課程,2020(28).
[2]李永紅.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微課資源的應用現狀及應對措施[J].中學語文,2019,839(27):72-73.
[3]凌曉麗.初中語文教學中微課運用的實踐探討[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