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杰
摘 要:主要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一、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教學情境,使道德與法治知識點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例如,在教授“做情緒的主人”這課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情緒的重要性,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兩則真實案例:案例一中主人公由于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案例二中主人公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即使面對難題,也能夠正確應對。學生觀看完案例以后,能夠充分認識到情緒的重要性。之后教師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有哪些情緒?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時,情緒失控該怎么辦?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歸納,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通過引入真實案例,可以很直觀地讓學生認識情緒的重要性,再加上教師為學生創造自由討論的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非常高,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開卷考試的學科,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學生全面把握教材中的知識點。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上述兩方面的能力,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維護祖國的安全與利益”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的罪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然后教師再結合當下的時政熱點,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題能力。又如在教授“學會拒絕”這課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幾段場景,并組織幾名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出來,讓學生進行觀看,然后提問學生:“如果你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拒絕嗎?”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后,教師可以讓有答案的學生直接表演出來,并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加強學生的參與感,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對學生理解知識點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知識點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保證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三、加強課堂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思維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還需要通過各項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自己的思索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的答案,在此過程中,拓展學生的思維,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題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組織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組,教師布置這個辯題以后,可以先讓學生在課下收集,共同討論論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指導學生。然后在課堂上正式展開辯論,辯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主要以鼓勵學生為主。通過這種方式掌握更多道德與法治知識,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在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調查活動,讓學生查詢所在城市水資源的分布特點以及受污染狀況,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學生中選出一個組長,帶領學生通過查詢資料的方式,有條件的還可以實地走訪,全面了解本地的水資源情況,將其制作成詳細的表格。調查結束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了什么?如何解決水資源不足問題?如何保護我們的水資源?通過分析討論,讓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通過上述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而且可以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改善學生學習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趣味化教學手段,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并加強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增強學生自主交流,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以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保證學生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效果,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