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禮寧
摘 要:在新課改的不斷推動下,各個小學提高了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關于語文這門人文情感濃厚的學科,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感悟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讓美育思想走進每一個教育者的心里。從情感熏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分析,剖析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情感熏陶;精神世界;審美能力;語文與生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上打動學生的是情,感染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心靈的依然是情。可以這么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可是,現實中的語文教育卻遠非如此,情感藏匿在了繁雜瑣碎的傳統教育方式中。學生學習漢語不同于學習其他語言,因為有原有的語言基礎,就不必從固有的規則、模式入手,而應該提倡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而如今的課堂上,學生在傳統教學下掌握了必要的學習技能與應付考試的能力,但是從語文學習中受到的精神滋養卻很少。學生感受不到美,尋找不到美,學生在熟練掌握各項技能的同時,失去的是對人文之美應有的敏感。
一、情感熏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分析
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語言學家陸儉明說:“語文是給學生以真、善、美的熏陶與教育。”小學階段是孩子情感特征非常鮮明突出的階段,但學生受到年齡與經驗的限制,情感表現多為急躁和沖動,而在每一個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中,他們極其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與理解,而情感熏陶就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老師用心靜靜地去靠近、去溫暖、去解讀每個孩子的心靈,讓兩顆心交融與碰撞。對于每一個語文教育者來說,人文情感意識的喚醒要求語文教育不能再照本宣科、空洞無味,而是重現它該有的細膩與活力。老師與學生一起沉浸于同一個美好的事物中感覺如何呢?筆者認為學生在教室里聽到、看到、享受到的一切,都將成為一顆幼小的嫩芽埋藏在童年情感記憶的深處,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豐盈而又不失活力。
二、情感熏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家長與學校將目光緊緊盯在了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卻很少關注對學生的情感熏陶。
在不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脫離教學本質,只注重其形式。以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為例,老師一般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抄寫、默寫,這種機械性地記憶確實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學生在老師的分析講解文本中卻沒有獲得心靈上的震撼。另外,老師迫于教學壓力,“費勁心思”讓學生學習盡可能多的知識,不斷地尋找速記速成的方法,很少有人去深挖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倘若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夠參悟語文課本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意義與審美價值,以情發聲,以美育人,就能一步一步引領學生體會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并感悟生命的美,將作者的情感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辨清真、善、美,學習真、善、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
三、情感熏陶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對策分析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材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老師應當善于挖掘課本中的情感內容,引導學生逐步領悟教材中的情感,讓學生的情感和課本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從深層次把握文章主旨。語言是情感的外在體現,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使用適當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來向學生傳達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不斷嘗試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技能,增強學生對不同情感的把握與理解。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從不缺少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應創設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李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熏陶[J].新課程(小學),2019(3):232-233.
[2]齊貴賢.淺談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實施對策分析[J].小學教育,2019(3).
[3]薛瑞萍.教育教學問答[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