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仁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教學工作的進一步推進,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更應從五育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此為學生全面發展做好鋪墊。與此同時,班主任應明確德育是教書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有效實現激勵策略的應用,這樣才能保證在基本工作落實后,真正幫助小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勵策略
小學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必須應用激勵策略提升小學生的自信心,并引導學生在模仿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規范自身行為,并形成正確的德育觀念,同時樹立遠大的理想,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保障性作用。
一、實現因材施教
在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班主任只有充分了解每一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育工作,并以此實現提升德育工作質量的目的。因此,小學班主任想要實現在德育工作中以激勵策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必須認真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更要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教學,通過不同的激勵教育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每一名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所收獲,并在自我反饋的過程中,實現有所提升[1]。
例如,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時,低年級的小學生不知道答案也會舉手進行發言,這時被叫的學生如果不知道問題的答案,難免會產生心理落差,而且有時會由于其他小學生的嘲笑而不愿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對此,為了有效避免這個問題,并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提高學困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私下給予此類學生提示,并讓學生選擇舉左手代表會,舉右手代表不會,然后再根據問題的實際難度進行篩選,這樣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既能實現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使每一名學生在此過程中都有良好的課堂體驗。與此同時,針對中等生和優等生,教師在選擇問題與選擇學生回答的過程中需要加以區分。對于正確回答高難度問題的中等生,教師必須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對于優秀的學生,教師要給他們提一些更加困難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并給予鼓勵。這樣才能實現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回答問題,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從而使其更有自信,積極參與到班級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二、創建評價體系
小學生年齡小,總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尤其是班主任對自己的認可,能夠起到較好的激勵作用。班主任給予的評價與鼓勵能夠使學生心情喜悅,他們還能夠感受到來自班主任的關懷。學生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加樂觀且自信。對此,班主任教師在德育中需要通過激勵策略的應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需要通過多種措施的應用使每一名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2]。
例如,在日常的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每周進行一次小型總結,并針對每周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評價,這樣通過鼓勵與關懷激勵學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給予出現問題的學生一些指導建議,這樣能夠使這類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從而在教師的不斷鼓勵下,正視自身的缺點,并積極改進,也能使這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變得自信起來。除此以外,教師還要通過設計多種活動構建一個有愛的班級,并通過學習環境的不斷優化,使每名學生都能在此氛圍下健康成長。
三、積極開展活動
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班主任應對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并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德育實踐能力,還應對學生的德育實踐精神進行肯定,以此對學生進行激勵。在活動當中,學生不僅要實現在集體生活中培養團隊意識,還可以利用激勵策略來完成德育任務[3]。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環保主題活動,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生活垃圾的分類與清理,利用已回收的可循環垃圾來進行小發明創造,這樣既能夠使每一名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也能夠使他們在教師的鼓勵下,通過發明創造來施展自己的才能。此外,這樣做還能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提高學生的德育核心素養,更有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在德育中,班主任通過實施激勵策略,既能夠實現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也能有效保證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更要通過積極關心、詢問學生使他們獲得認同感和關懷,這樣才能逐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陳宗德.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分析[J].才智,2019(36):75.
[2]魏周文.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激勵策略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0):184.
[3]謝鳳梅.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實施激勵策略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1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