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麗君
摘 要:觀察能力屬于小學生應通過學習實踐具備的素養之一,在觀察能力的助力下學生還可增強信息處理、口語交際、閱讀寫作等能力,使素質教育效果得以優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已然成為語文素質教育要解決的一大問題。通過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以期提升小學階段語文素質教育的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察能力
立足語文課堂,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價值如下:(1)在小學階段加強素質教育,為學生能力發展奠定基礎;(2)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賦予語文閱讀教學更多的可能性,使語文課堂更具發展性與豐富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教”“學”來講均有益。基于此,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分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深耕課文、創設情境,為學生觀察、思考搭建平臺
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通過跟讀、示范閱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這雖能為學生觀察思維發展給予支持,但學習處在被動的狀態,很難激活其觀察思維,有礙學生發展觀察能力。基于此,教師要根據課文創設情境,充分利用閱讀內容指引學生觀察、思考。例如,教師在進行《田忌賽馬》的閱讀教學時,可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填充思維導圖的觀察、思考自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思維導圖內容的基礎上閱讀文章并完善思維導圖,確保該思維導圖可揭示田忌賽馬獲勝的奧秘,使學生發展觀察思維,增強觀察能力,掌握閱讀方法。同時,教師反觀思維導圖能找到啟發學生觀察、思考的落腳點,為師生交流、觀點碰撞、延展思維導圖給予支持,達到有效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的目的[1]。
二、課標滲透、教學創新,為學生觀察能力發展提供條件
語文課標是教師有效培養小學生多元能力的依據,如信息搜集處理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等,這些能力與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相輔相成,可共同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基于各學段學生的能力存在差異性,為確保授課活動育人為本,教師需根據課標創新授課手段,為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條件。例如,教師在進行《威尼斯的小艇》閱讀教學時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授課形式,指引學生縮寫,亦可圍繞感興趣的段落進行擴寫。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所寫的內容與原文的異同。通過觀察對比使學生掌握提煉文章要義、描寫客觀事物的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讀寫水平。
再如,教師在進行《草船借箭》教學時,可利用與之相關的繪本或影視劇片段、動畫片打造多模態的語文課堂,為學生多角度理解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提供條件,同時繪本、動畫片等素材的應用可使課文變得生動、直觀,這有利于學生閱讀與解析課文。與教師直接講解草船借箭這一故事相比,圖片、視頻的有效應用更能抓住學生眼球,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加之語文思維處理使學生能闡述草船借箭的場景并解析中心思想,對課文的理解能從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繼而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教法為與課文相關的線上素材融入授課活動疏通渠道,教師要將信息化教法與固有教法關聯在一起,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給予支持。例如,教師在進行《北京的春節》閱讀教學時可采用“信息化+游戲化”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在線選取若干相關圖片,引導學生玩“找不同、說習俗”的游戲,通過觀察圖片、閱讀理解找出圖片與課文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在此基礎上說明習俗及其特點,繼而在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閱讀能力。
三、科學評價、深入反思,優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育人體系
教學評價利于教師指引學生發展觀察能力,例如,教師在學生觀察圖片進行閱讀理解時可加強激勵評價及過程性評價,其目的是積極干預學生,并助其樹立觀察理解、學習互動自信心,敢于將觀察結果表述出來,繼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除針對學情科學評價外,教師還需深入反思,反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發現有礙學生觀察能力強化的問題所在,如教法低效、學生缺少觀察機會等,繼而為優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語文教學體系提供依據,使學生在授課活動中不斷提高觀察能力[2]。
綜上所述,為使學生在小學階段發展觀察能力,語文教師要積極深耕教材,利用課文為學生搭建觀察、思考的平臺,還需根據課標改進授課方法,多角度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教師要科學評價、深入反思,不斷攻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教學難關,繼而助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鵬飛.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情感讀本,2021(5):77.
[2]唐南南.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