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峰
摘 要: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小學語文寫作質量,可強化學生的文字功底,提升寫作水平。就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具體探究優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教學質量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可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然而,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現狀來看,存在諸多的問題亟須解決。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寫作策略的運用,確保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寫作質量不高
小學生思維活躍,對語文學科興趣不高,甚至對文字產生抵觸心理,參與語文寫作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因此,難以保證寫作課堂教學質量。
2.教學手段單一
部分語文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難以充分拓展語言思維,無法提升語言組織能力,制約了語文寫作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優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對策
1.從學生興趣出發,提升寫作質量
教師應深入解讀新課標提出的教育教學要求,結合學生語文基礎和寫作水平,制定明確的寫作教學目標,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采取以讀促寫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通過閱讀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將閱讀中學習到的優美詞句運用到語文寫作中。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時,教師借助課前預先制作的課件輔助教學,出示寫作題目,引導學生聯想相關事物,并對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或者場景進行描述。在學生明確寫作范圍、寫作要求的基礎上,教師在PPT中出示了一段描寫景色的選段:“四面都有小丘,平地也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教師指導學生對選段反復閱讀,學習寫作特征,理清寫作思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性較高,培養了情感智慧,激發了想象力。閱讀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試寫,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以讀促寫的方式能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小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意境美、語言美,學習選段中的描寫特征和寫作手法,在具體寫作過程中,立意新穎,寫作質量明顯提升,可清晰化地表達出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證實了以讀促寫教學手段的有效性,大大提升了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潛移默化中促使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2.優化教學手段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教師結合學生的寫作學習需求,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在寫作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制訂教學目標,明確寫作教學目的,切實將寫作任務落到實處。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猜猜他是誰”這一習作內容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給學生人物的寫作技巧,確保學生抓住人物特點進行寫作。在本環節教學中,教師以游戲導入的方式進行導課,根據學生的意愿,將學生的眼睛蒙上,并隨機選擇三名學生站在蒙眼學生面前,通過語言、肢體等引導學生“猜猜他是誰”;猜錯者將表演節目。整個游戲活動中,小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興趣濃厚,游戲結束后,教師給出客觀的評定,并增設問題提問環節,啟發學生思考,詢問學生:“同學們是根據哪些特征猜出正確答案的呢?”蒙眼學生清晰地表達出自身的感受。完成導課小游戲后,教師引入習作重點,給出寫作范圍,引導學生描寫一篇有關“人物”的短文,其中要包含人物的特點和品質等。
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小學生寫作興趣濃厚,并在導課游戲中獲得了體驗感,在具體描寫人物短文時,能夠理清寫作思路,結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貌特征等進行描寫,保證了人物特征的鮮明性。有的學生描寫的是自己的父母,有的學生描寫的是自己的好朋友,有的學生描寫的是自己的同桌,均展現了一定的寫作技巧。完成寫作任務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互相閱讀彼此的寫作成果,促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形成優勢互補的局面。上述教學實踐豐富了寫作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技能,夯實了小學生的語文寫作功底,為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教學方式滯后、學生寫作質量不高等諸多問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創新語文寫作教學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寫作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寫作練習,能提升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拓展小學生的想象空間,符合教育改革理念。
參考文獻:
王秀蘭.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學周刊,2021(2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