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性思維及運算能力的主要課程?!皥D形與幾何”是小學數學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圖形與幾何”教學能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及推理能力的培養?!皥D形與幾何”作為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的重點以及難點內容,通過對其教學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提出一些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往往不夠成熟,面對大量的計算題目,機械式的練習很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學生思維發展的培養,增強學生的空間意識,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進行教學。
一、“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現狀
(一)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挖掘不夠深刻,沒有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深入了解,沒有制訂詳細的課堂教學目標及教學進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課堂教學無法順利實施,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整體興趣與學習狀態均產生了不利影響。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以及學習的實際需要,只針對以往教學經驗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無法真正發揮課堂教學的實踐作用,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數學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
興趣是促進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基礎,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然而,很多教師對于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并未進行進一步處理,導致學生無法快速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不利于高效課堂的開展。
二、“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策略
(一)注重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和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有效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和設計,并且注重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和趣味性,進一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動手實踐,進而有效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數學教師首先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幫助學生從自主探索中分析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通過動手實踐,不斷嘗試從三角形不同的三邊關系進行分析與探索,不斷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以實踐操作刺激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并解決
問題。
(二)組織多樣化的觀察活動
對于“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教師應當充分觀察學生在課堂中對于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反饋,積極運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觀察,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親身感受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以實踐行動論證理論知識的內容,進而掌握基本圖形的特征。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圖形及其各邊關系進行初步了解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學用具進行動手實踐,變換不同形狀,分析其與三角形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實際的動手操作進行進一步的圖形感知。
(三)加強“圖形與幾何”的實踐運用
在學生已經對數學相關理論知識有了一定了解的前提下,課堂教學實踐往往更能夠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開展深入學習。教師應當把握這個時機,采取多種實踐活動方式,促進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實際動手操作中,對教學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引發學生更為深入地學習與探索。同時,教師應當注重課堂教學內容應圍繞教學重點開展,但不可以將教學內容局限在課本教材內容之上,應該更多地去拓展、挖掘教學資源,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教學案例,幫助學生以更貼近生活的內容展開學習、提升興趣,解決生活問題。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桌子、文具盒等長方形的特點,通過測量這些圖形的邊長,通過已經學習的知識計算出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等,將理論內容與實踐結合到一起。通過循序漸進的步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總之,“圖形與幾何”教學效率的提升,能構建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結構,并進一步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效地運用到生活中,實現數學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美艷.小學數學高段“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9,26(46):177.
[2]出程達.小學數學探究教學策略分析:以"圖形與幾何"教學為例[J].教師,2019(15):62-63.
作者簡介:王耀東(1981—),男,漢族,甘肅臨洮人,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